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子时是几点到几点以及子时是几点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古代十二时辰对应表,正子时是几点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在生产的精密仪器来直接报时,但古人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开发了日晷和漏刻两种计时工具,并采用了十二支计时法,使古代规定具体时间成为可能。
是现在的晚上十二点。在古代,中国采用十二地支的方法来命名一天的十二个小时。这十二个小时详细覆盖了一天的具体时间,从第一个小时开始,到第二个小时结束。那么第二个小时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午夜,具体时间段是23:00-00:59。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时间?中午有两个小时,其中第一个小时是开始,最后一个小时是开始,所以是晚上十二点。
在中国,古人以十二地支来命名一天的时间,那么现在是什么宴派时间呢?现在是午夜,具体时间段是23:00-00:59。
中国古代以“铜壶滴水”的方式记录时间,所记录的时间以十二支命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那么我晌告贺们来看看古代的十二小时对应表:
1.子时:23:00-00:59、2.丑时:01:00-02:59、3.寅时:03:00-04:59、4.卯时:05:00-06:59、5.辰时:07:00-08:59、6.巳时:09:00-10:59、7.午时:11:00-12:59、8.未时:13:00-14:59、9.申时:15:00-16:59、10.酉时:17:00-18:59、11.戌时:19:00-20:59、12.亥时:21:00-22:59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分为上述十二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小时,十二小时相当于24小时,每个小时为两小时。每小时前一小时为开始,下一小时为正。更具体的说,就是后面跟着一个小时,比如“中午3点10分”,一瞬间相当于15分钟。
二、子时是几点到几点
1、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灶磨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2、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3、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4、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者简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隐嫌斗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三、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我国古代将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也被叫做子夜或午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一天中距离太阳最远的时段。古人认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最黑暗芹睁的时候,也是老鼠繁殖、偷粮等活动最频繁的时乱毕期,所以将鼠与子时对应,也称子时为子鼠。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两个小时。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0点(24点)点,为嫌陪岁一日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