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心经受想行识的意思,以及受持心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主要目录一览:
心经译文一句一句解释
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释义及译文如下:观世音菩萨,修行种种利他的普萨道,渐渐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功德已经无量无边,般若的最高智慧已经开发,进入了深深的禅定,照见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都是空的。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四蕴和色蕴一样,也是空有不二。
意思是,因果并不是可以分开的,有因有果,但之前的果就可以变为后来的因,是所谓因果循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心经》中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门,是代表著有的存在。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用语,是指佛教把所有能识知、能了知的所有现象,都归于“心”这个概念的范围中。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心经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普巴先生揭开千年心的秘密,用科学方法来剖析宗教,在他的解释中,亦复如是在全文中的意思是精神系统的运行,即人的认识都这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受、想、行、识”是指什么?
此四蕴皆为心法,非色,即非物质。受想行识,用大师的话来说,“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都脆弱虚空的东西。(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
色、受、想、行、识是佛教中对人类心理和意识运动的五个要素,称为五蕴。其中,色代表物质形态,受代表感受,想代表思维和观念,行代表意志和行动,识代表意识和认知。下面将对每一个蕴进行具体解释。
受、想、行、识它们都是互不分离的,指互不分离,就是指即是。《心经》由来: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
般若波罗蜜心经,白话文解释!
1、对照的心经古译文: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其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本篇文章关于心经受想行识的意思的见解知识就到此结束了,如果还不是很明白建议多阅读几遍或者到站内搜索一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