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讳疾忌医与谁有关这个问题,讳疾忌医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蔡桓公、扁鹊。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
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
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扩展资料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蔡桓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齐桓侯”。这个称号源于《韩非子·喻老》中的一篇文章《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里所谓的“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
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无法医疗;扁鹊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不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韩非子·喻老》有“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其实春秋时期有个蔡桓侯,他是春秋时蔡国(现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第七代国君,为蔡宣侯的儿子,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14年—前69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扁鹊见蔡桓公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典故
“讳疾忌医”典故的主角是谁?
扁鹊与蔡桓公
“讳疾忌医”有什么典故?
战国时,神医扁鹊路过蔡国,见到蔡桓公。他观察了一下蔡桓公的气色,就关切地问:“大王近来身体可好?”蔡桓公说:“我的身体一向很好,从来不生病。”“不,大王,您已经生病了。只因刚刚开始,您没有察觉,您这病现在只是在皮肤里,还容易治。”蔡桓公听后,笑着说:“我一天到晚吃得饱,睡得足,哪儿来的病呢?请您不要开玩笑吧!”扁鹊看到蔡桓公满不在乎的样子,觉得不好再谈了,便起身告辞了。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蔡桓公一见扁鹊,就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你看我哪像有病的样子?”扁鹊仔细观察了一番蔡桓公的气色,说:“大王确实病了,而且,这几天病情又有发展,已进入血液里了,如果不治疗,恐怕还要加重。”蔡桓公听后,说:“凡是行医的人,总爱拿没病的人当病人来治,以显示自己治病的医术。”扁鹊见此情景,只好主动告辞了
过了几天,扁鹤第三次进宫。见了蔡桓公,开口就说:“大王的病,已发展到肠胃之间,再不赶快治疗,生命就有危险了。”蔡桓公见扁鹊每次进宫,不谈别的,总说自己有病,就很不高兴地把头一偏,对扁鹊连理都不理了。扁鹊只好默默退了出来
又过了几天,扁鹊在街上为人诊病,正好蔡桓公的车驾经过,扁鹊用眼一扫蔡桓公的面色,掉头就走了。蔡桓公见此情景,就派人追上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说:“起先,大王的病只在皮肤里,那时用热手巾焐一焐就可治好;病到了血脉里,可以用针灸治疗;上次见到大王,病已进入肠胃之间,吃一剂药也还可以治好;现在,大王的病已进入骨髓了,就是神仙也无法医治了。”几天后,蔡桓公果然病倒了,他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没几天,蔡桓公就死掉了。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1、讳疾忌医主人公:蔡桓公、扁鹊。讳疾忌医,汉语成语,拼音是huìjíjìyī,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出自《周子通书·过》。2、成语解释:讳:忌讳、避忌;忌:怕,畏惧。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你知道讳疾忌医的由来吗?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人。有一次,扁鹊来到了齐国,齐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扁鹊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连连说:“我没有病。”五天后,扁鹊再去见桓公,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等扁鹊走后,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就是这样,总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好显示他们的医术。”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不再理他。五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贬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五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扁鹊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死了。
讳疾忌医有关的历史人物
蔡桓侯
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讳疾忌医 的作者是谁
一般都认为出自《扁鹊见蔡桓公》,实际出自于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引一篇文章说明一下:
《扁鹊见蔡桓公》资料:关于“讳疾忌医”的出处
“讳疾忌医”的成语出自《扁鹊见蔡桓》吗?对此有人表示异议。观点如下:
查成语“讳疾忌医”的出处,据《辞海》、《辞源》和几种成语辞典所引,都是《周子通书·过》中的一段话:“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后人在使用中将“护”字换成了“讳”字,这是常见的事。有的同志认为:先秦寓言后世脍炙人口,周氏在写“护疾而忌医”时完全可能想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并且举出了“二竖肆虐”,“病入膏肓”的例子。的确,后两个成语都出自《左传》秦伯派医给晋侯看病的故事。然而,“讳疾忌医”被认定为源于周氏《通书》,该不是因为辞典的编者不探本求源,而是由于故事和成语含义并不相同,不强以混为一谈。
课文《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原书作者对于这个故事所要借喻的意思曾作了这样的说明:“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很明显,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规劝统治者,要从扁鹊治病中得到启示:治国理政应能见微知著,力求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这个故事还重复出现于《史记·扁鹊传》(但“蔡桓公”作“齐桓侯”)。司马迁在末尾加了两句评论:“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早从事,则医可已,身可活也。”他对这种有启发性的理解,与《韩非子》所揭示的完全一致。因此,只要把两位原作者的议论概括提炼一下,就可以看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思想内容,与“讳疾忌医”及其引申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
细玩《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从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所运用的表现方法和语言来看,都不能引出“讳疾忌医”的意思。它相当扼要地概括了扁鹊的医术造诣:他精于望诊(“立有间”、“望桓侯”)洞悉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转变过程,熟谙审证施治的契机,重视早期治疗以求消灭疾病于萌发阶段。这些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突出成就。他目光敏锐,料事如神,严格遵守客观规律,具有一个良医的素质和阅历。在《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中,扁鹊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而桓侯只是个陪衬人物。揭示课文主题或启发性含义,应围绕着主人公的活动来进行分析。如果以“讳疾忌医”来概括,恰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桓侯一方,颠倒了人物的主次关系。尤其是,这一概括并不符合故事情节。扁鹊三次见桓侯,都提出“君有疾”,病情在逐步发展,应当及早治疗。桓侯的表现是:第一次听扁鹊劝告后,说:“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两次的扁鹊类似的话后,是“不应”“又不悦”。用了一个“又“字,说明前次也是不高兴的。桓侯因无自觉症状(疾病处于潜伏时期),不相信自己有病,反误认为医者无端邀功,言语冒犯,为此感到不满。作者正是通过桓侯不发觉和不相信自己有病的情节描写,有力地反衬出扁鹊医术的精湛。他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诊察方法,不受虚假的表面现象(患者的自我感觉)的迷惑,从而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揭示隐匿未发的病情。良医之所以不同于庸医,也就是在这些地方。如果说桓侯也有“讳疾忌医”的意图,那么作者有哪些笔墨是用来表明或暗示这一点的呢?其实没有。也许有人会认为:桓侯有病是客观存在,不承认有病就是“讳疾”的表现。那是只见表面现象,不作具体分析。要是说桓侯一再拒医而在客观上起了“护疾”的作用,还有一定道理,但“讳疾忌医”都是指主观意图而言的。因此以上几种说法总属牵强。再看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就更加明朗化了。扁鹊第四次进见,“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反常的举动引起了对方的注意,“桓侯故使人问之”,这就透露出他疑虑自已可能果真有病。及至五日后发觉“体痛”,更清楚地表明在这以前并无任何自觉体症。又“使人索扁鹊”。用了一个“索”字,可知其求治之心甚切。事实表明,桓侯根本就没有“讳疾忌医”的意思,扁鹊之所以“逃之夭夭”,是因为他也已料定,桓侯一旦发觉自己有病,总是要来找他治疗的;然而此病到了恶化程度就已经难于治好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扁鹊见蔡桓公》的文章,是由作者本人作了说明,另用“讳疾忌医”及其延伸的含义来加以概括,是不恰当的。现在有不少人是接受了某些教学参考书的一些不恰当的解释后,通过教学讲给学生,这实在是以讹传讹,应当加以纠正。
讳疾忌医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讳疾忌医”与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该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1、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2、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关于讳疾忌医与谁有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