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紫阳真人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紫阳真人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紫阳宫的紫阳真人简介
据《汉东紫阳先生碑铭》记载,胡紫阳8岁时首次经过仙城山(今曾都区府河镇与洛阳镇交界处的现光山),看见那里峰高峻峭、云雾缭绕,仿佛是神仙出没之地,就萌生了出家修道的想法。9岁那年,胡紫阳正式出家,在仙城山静修。12岁时,他已掌握了道家辟谷功法,能够连续多天不吃东西。20岁时,他出门游历了衡山等地,广寻各地道教高人交流切磋,拜当时最富盛名的天师李含光为师,潜心学习修炼,终成一代大师。
学成回到随州后,胡紫阳在他居住的苦竹院里,亲手栽植了2株桂花树,修筑了餐霞楼。所谓“餐霞”,意思是服食朝霞之气,是道教的一种气功修炼术。胡紫阳修道,声名远播。当时“南抵朱陵,北越白水”,前来拜师学习的弟子多达3000余人,就连随州周围太守一级的官员前去拜会,遇到胡紫阳静坐,也要向大雁飞行时一样摆成长长的队列等候。可见胡紫阳在当时有多大影响,人们对他多么器重!
结交诗仙为诗人做媒
在胡紫阳3000多弟子之中,有一位叫元丹丘的与诗仙李白非常要好。《将进酒》一诗“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的诗句中,所提到的“丹邱生”,就是这位元丹丘。
开元年间,经元丹丘推荐,李白和好友元演来到随州,拜访了胡紫阳。胡紫阳对于李白、元演的到来十分高兴,当晚热情地在餐霞楼为他们接风洗尘,随州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汉东太守也来坐陪。席间,胡紫阳高兴地拿来笛子、玉笙,自己吹笛子,邀请李白吹玉笙。汉东太守乘醉翩翩起舞。那天晚上,大家都喝醉了,李白竟然忘记了是怎么上的床睡的觉,第二天清晨醒来,才发现自己身上盖的是太守的锦袍,枕的是太守的大腿。数年后,李白在其代表诗作之一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回忆了这次相会:“……不忍别,还相随。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这首名诗中的“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晋祠流水如碧玉”等诗句至今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被引用。
当年,英俊潇洒的青年诗人李白很想向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求婚,但苦于找不到有名望的人说媒。胡紫阳获悉李白的心思后,就与“郡督马公”马正公一道前往湖北安陆白兆山许家撮合了这段姻缘。开元十六年秋,李白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先后生女平阳,生子伯禽,夫妇恩爱,相敬如宾,直至开元二十六年底许氏病故。这十年间,李白与胡紫阳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有《题随州紫阳先生壁》、《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
李白对胡紫阳十分推崇,在他看来,随州是“汉东之国,圣人所出”的地方,但自炎帝神农氏和随大夫季梁之后的千余年间,“无一物可记”,直到出现紫阳先生才算弥补了空缺。
奉诏入宫叶县仙逝
唐玄宗天宝初年,道教受到崇尚,宫中威仪带着皇上的聘礼,请紫阳先生为西京太微宫使,他多次推辞,后迫于皇帝诏书,只得入宫。
当时聚集在京都的一些术士大搞敛形匿影、吞刀吐火的幻术,紫阳先生对此不屑一顾,每天只和弟子们讲述《道德经》,剖析它的要旨。他反对东汉魏伯阳服丹成仙之说,驳斥了种种谬论,自然遭到一些术士的反对和排挤。他本不想留在宫中,便以有病为由,奏请皇帝同意,回归故里。临别时他自祭说“神将厌予,予非厌世”。在他走时,王公卿士送及龙门。当他走到叶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在王乔祠堂停留时,两眼突然向上好像看到了什么东西,“泊然而化(死亡)”。更奇怪的是,他去世时,“天香引道,尸轻空衣”。当他的尸体运回随州时,看起来依然像活着时候一样。汉东太守裴公亲自在郊外迎接,全城轰动,每天有上万人前往观看。当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胡紫阳葬于城东的新松山,享年62岁。
胡紫阳去世后,李白受托撰写了《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称“先生含弘光大,不修小节。书不尽妙,郁有崩云之势;文非夙工,时动雕龙之作。存也,宇宙而无光;殁也,浪化而蝉蜕”。李白还称“予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为此“篆石颂德,名扬八区”。
道教传说中的紫阳真人是谁
紫阳真人又叫张紫阳,即张伯端。张伯端生前创作道家养生功法《悟真篇》,总结北宋之前的道家内丹思想,为丹道集大成之作;后信奉佛法的雍正将其所撰的《悟真篇》后篇改编编入《御选语录》中。自北宋以来,《悟真篇》历受学者推重。一起来看看道教文化吧!
张伯端(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北宋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
《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成为全真派南宗五祖(南五祖)之第一祖,后着书立说,传道天下。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本人就不出家。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百岁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间封“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道教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之一。
传承影响:
张伯端在世时并没有亲自创建学派或教派(一般认为,白玉蟾为南宗实际建立者),但在其身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派。
按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辗转授受至白玉蟾,渐壮大为以《悟真篇》为理论经典的重要内丹流派。称为“金丹南宗”,由于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与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也被尊为“南宗五祖”。
以上南宗嫡派都主张“一己清修”。另据《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还有自称出于张伯端之传的一派,主张“男女双修”,该派始于两宋间的刘永年,刘曾于绍兴壬申(公元1152年)刊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其序言中自谓于绍兴戊午遇至人亲授口诀,而未言所遇者姓字。
刘永年传象川无名子翁葆光及寺簿卢公,翁葆光撰有《悟真篇注》等,其徒若一子门人某跋《金液还丹印证图》,称刘永年于绍兴戊午“遇悟真得其道”。然绍兴戊午(公元1138年)张伯端已卒五十多年,当为依附之说。《混元列仙图》亦未列双修一系。
紫阳真人的武功
☆「九宫神行掌」:
武当派镇山的掌法,这种掌法,暗藏八九七十二手点卸法,点是点穴,卸是卸骨。切斫点拿,奇正相生。正是同时对付内外两家的上乘掌法。
拳法展开,身似飞鱼,步如流水,绕著对手身子滴溜溜乱转,两手忽拳忽掌,疾逾风轮,身法手法越来越诀,脚下走的却是九宫八卦方位,丝毫不乱。
☆「连环夺命剑法」:
武当派的镇山剑法,共七十二手,乃是最凌厉的一种剑法,以攻为主,一气呵成,连绵不断,乃是武当剑法的特长,一招接一招连续不断如长江浪涌大海潮生,凌厉非常,回环运用奇正相生变化,十分复杂以迅捷凌厉招数取胜。
西游记中提到的紫阳真人,到底是什么人物
渊回观影:西游记中紫阳真人是谁?历史确有其人,悟真篇的作者
紫阳真人是一位西游记中神仙老头。他出现在西游记的七十二回。
紫阳真人的全名是张子阳。当时观世yin菩萨的坐骑金毛吼化身成的妖怪赛太岁,想要伤害朱紫国的金圣宫娘娘。在十分紧急的关头,紫阳真人用自己的五彩仙一保护住了金圣宫娘娘。
后来,妖怪赛太岁被收服之后。紫阳真人再次现身,面见孙大圣。像孙悟空,孙大圣解释说明了自己的来历。
其实历史上是有紫阳真人,这个人的。早在我国西汉的时候就有一个名叫周义山的人,用紫阳真人当做自己的道号。
这个人非常喜欢独处,每天都在修到不经常与人说话。并且,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面向东方,礼拜太阳,叩齿吞金,练习服气。他的父亲问他为何如此奇怪?这位紫阳真人回答说是自己喜欢太阳的光辉。
不仅如此,这位紫阳真人还非常喜欢救济贫苦。经常送给穷人,或者路边乞讨的人食物和衣物。
后来呢,他经过多年的修行,得到了许多真人的指点,最终得以成仙得道,白日升天后,世人就尊称它为紫阳真人。
到了北宋时期,又有一个叫做张伯瑞的道人,被后世封为紫阳真人。
张伯瑞小时候就非常聪明,非常喜欢阅读经书典籍。尤其是道家有关天文地理,吉凶生si的书籍。这个人后来有许多的成就。
他是道家内丹学的集大成者,这个比道家的全真学派还要早。道家的全真学派,创立在宋末元初时期。在明朝和清朝到家衰落的时期,只有全真龙门一派非常的兴盛。全真学派在道家的学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少有的,能够全面深刻的继承我们传统道家思想的一个宗教学派。然而,北宋时期的张伯瑞就已经内丹学的集大成者,这个是非常厉害的。
这位紫阳真人张伯瑞,对对我们传统道家的思想文化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他参考周yi参同契,写成《悟真篇》。在我们的四库全书当中,将它写成的悟真篇,与汉代魏伯阳的周yi参同契,并称为丹经之王。
直到现在这本悟真篇,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与周yi参同契,老子河上公章句和黄庭经,并为我国古代早期的四大内丹专著。足见这本书在我国道家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综上可知,西游记中提到的紫阳真人在现实中是有出处的。所以这些小说也并非完全都是虚构,是有一定现实的参考依据的。
时间有限,篇幅有限,还有很多内容,回这里不再展开。另外,文中难免会有错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批评指正,如果有疑问或者需要交流的地方,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另外绝对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推荐。关注渊回,获取最新的推送。
悟真紫阳真人的人物记载
江山美人,英雄辈出。说到临海的著名人物,实在是有几个的,宋代的张伯端即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但由于生平经历非常的坎坷,知道其本面目的,却不是很多了。
璎珞街是临海城里的一条古街,常年流连往返于此的人们不在少数,但谁也不大想得到,当年张伯端的故居就在这里。
清朝的时候,《临海县志》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说张伯端“……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梵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事实是不是如此所说,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重回到张伯端的生活年代去看一看吧。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临海人。道教南宗的开祖,也即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关于张伯端的籍贯,还有其为天台人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张伯端的《悟真篇自序》,张伯端在序中自称“天台张平叔”。元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的《张用诚传》也沿用此说法:称“张伯端,天台人也”。而后,明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与清张联元的《天台山志》均持所说。然在宋代,天台作为台州的别称,为台郡各县之人士争相沿用。张伯端自称“天台张平叔”,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
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宋临海人陈耆卿(1180~1237年)的记载是比较重要的。陈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称:张伯端“郡人,字平叔”。大家都知道,宋代时,设府于州,“郡”即州府所在地。临海是台州的所在地,故“郡人”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而后,言称张伯端为“天台璎珞街人”或“璎珞街人”,还有玉枢子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及《张真人本末》与清康熙《临海县志》等。按戚学标《台州外书》,璎珞街在临海“府治东北,有宋真人张伯端故宅,即今紫阳楼是也”。陈耆卿本为临海人,其生活年代与张伯端仅相差百余年,有关张伯端生平活动的口碑和史实,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陈耆卿受学于叶适,文章法度,具有师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为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宋世荦赞其志“积十数年参考之功,创千百载遗缺之迹,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称杰构焉”。因此,陈耆卿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即张伯端为临海人。
清雍正皇帝在其御书的《道观碑文》中讲得更明白了:“紫阳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乃其故居”。尤其重要的是,齐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清清楚楚的有张伯端“临海人,字平叔”之记载。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城关人。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后累官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等职。曾得到乾隆皇帝“不愧是博学鸿词“的赞美。作为一个天台人,早在清乾隆时就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张伯端的籍贯问题,足见其治学的严谨。再则,临海历代《县志》均记载有张伯端及其生平,而天台没有;临海城内有紫阳故居、紫阳道观,天台也没有。这些于陈耆卿的记载相印证,足以证明张伯端为临海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张伯端年轻时聪明好学,他在《悟真篇》序中自云:“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陈、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唯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说明当时即热衷于道教的学习和研究。及年长,伯端因“肄业辟雍不第”,遂据刀笔,“为府吏”。后因玩佛书有感,顿悟无生。并因火烧文书罪,被流放岭南。张伯端获罪充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内心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后,由于官场无望,遂在“晚年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帐下,典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失去依托,遂“自成都归于故山”。回临海后,“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其后,张伯端再次出山,“转秦陇”。并遵陆介夫遗嘱,往荆南(今湖北江陵)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最后,张伯端回到临海隐居,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
元丰五年(1082年),张伯端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天炎浴水中”,趺坐而化。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张伯端死后,百步乡里在其羽蜕之地立“紫阳化身处”纪念碑。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台州郡守叶筑改城内黄牛坊桥为“悟真”桥,以示对张伯端的纪念。后又有悟真坊、悟真庙等纪念性的街区和建筑出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紫阳庵,并重修碑石,题曰:“重修紫阳题诗碑记”。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并亲撰《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紫阳道观”一所,用以祀祠张伯端。
张伯端的出名,是因为其所著的《悟真篇》。《悟真篇》体现了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张伯端在书中力主内丹,“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屋,一颗明珠永不离“。视外丹黄白为旁门邪术,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书中还吸取了老子的一些哲学思想,利用它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还顺应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了彻于“性海心源”的究竟。说“心境两忘,一念不动曰‘戒’;觉性圆明,内外莹彻曰‘定’;随缘应物,妙用无穷曰‘慧’。”又云“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根尘身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公开标揭道禅合流的旗帜,以修炼性命之说来融贯诸家学说。《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还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它以人的自身比做修炼的鼎炉,以精气为药物,用神为运用的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去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具体修炼是收心敛性、养气守神、无欲无念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行,即重新由三而二、由二而一、守一而归无,最后归于万物之初的“道”。亦即所谓的命功(收心敛性、养炁守神)和性功(无欲无念)。实际上就是积精累气的气功之学,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悟真篇》成书于临海,熙宁三年(1070年),张伯端“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因丹法“三传非人,三遭祸患”,学者多为“逐名利”。遂萌发著书之意,于熙宁八年(1076年)在临海著成是书,使有缘者能“寻文解义”。有所心得。故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载其自成都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
张伯端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在红梅阁,他又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及后,张伯端在陕西的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窜”,被判流放,解送边塞。至邠州境内,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巧遇石泰。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乃询问其来历,张伯端据实相告。石泰便与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张伯端获释后,始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54)。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离开石泰后,张伯端“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并又将《悟真篇》“授之”。
《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及明清《道藏》中皆有著录。其传世本很多,作注者不乏其人。最早的注本应为南宋叶士表的《悟真篇注》,叶士表,字文叔,临海人。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为《悟真篇》作注,元人戴起宗在其《〈悟真篇注〉辨》一文中说:“前乎文叔,未有注《悟真篇》者”。叶士表与张伯端同为临海人,且生活年代不远,故叶士表所注之《悟真篇》,当为张伯端《悟真篇》之旧本。另有最早的注本为薛道光的《悟真篇注》之说,但此注在元至元元年(1335)已为戴起宗否定。戴起宗为此注作疏,阐发未尽之义。复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释有关金丹术语,并著文辨明所谓薛注,实际上是翁葆光所注,乃是坊家为扩大影响假名于薛。另原题为翁葆光所述的经书还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此外,宋代为《悟真篇》作注的还有袁公辅、陆子野数家。元代为《悟真篇》作注的有上阳子陈致虚,其文题为《注悟真篇序》,由张士弘编集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一书中。张士弘在书中另有《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又书中编首所录薛道光《悟真篇记》一文,为宋人陆彦孚所撰。空玄子戴起宗则作有《悟真篇注疏》和《〈悟真篇注〉辨》。明代作注的有潜虚子陆西星、一壑子彭好古、晦卿李文烛等;作异注的为九映道人甄淑。清代会稽存存子陶素作有《悟真篇脉望》,朱元育有《悟真篇阐幽》,刘一明有《悟真篇直指》,董德宁有《悟真篇正义》,傅金铨辑有《悟真篇四注》等。
如今,古老的璎珞街还长在。无论是漫步于此逶迤,思绪有如穿越八百年的时空。《悟真篇》也还长在,它带来了南宗的成功。那伟大的张伯端更应该长在。
OK,关于紫阳真人和紫阳真人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