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贫贱夫妻百事哀作者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哪里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哪里,为何会有这样子的说法
社会上有很多女孩一心想着嫁个金龟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放在上面了。毕竟贫穷的日子谁都不想过。看到有人劝女孩子嫁有钱人,并以贫贱夫妻百事哀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说什么没钱的夫妻的日子必定是悲哀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如此。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的意思:共患难的夫妻,其中一人去了,活着的人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总会比一般夫妻之间的生离死别更加地感到伤心与难过。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这是作者对亡妻深切的怀念,对亡妻不嫌自己贫穷委身下嫁,与自己同甘共苦这份真情的深切怀念。
我看过一部电影,有这么句台词:现在的年青人,除非老爸有钱,否则大多是穷人。与其成天想着嫁有钱人而把自己耽误了,不如找个人品好的一起奋斗,自己努力赚的钱,花着也踏实,不是吗?但是人们对词语的理解随着时代变而改变,成语的意思也被变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都是习惯,成习惯了他就对了,就像大家用“空穴来风”、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样,都是时代使然。但遗憾的是,时代中的人们总是相同,1000年前人类有贫穷贵贱,现代依然如此。只可惜1000年前“贫贱夫妻百事哀”是好词,现在是烂词。
而实际上贫贱夫妻百哀这个词的含义用“被变”来表述很帖切,其实成语也好,诗词也好,其本意并未改变,变的永远是人。人的贪心,人的愚昧,人的势利,人的种种劣根性,等等,偏偏人这东西还不愿承认自己的不足,为了替自己辩护,硬生生地把原本美好的词句糟踏得污浊不堪,比如小姐、援交、公关,都是典型的例子。
诗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作者是谁
唐代诗人元稹。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遣悲怀三首·其二
作者: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诗意大致是,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你生前穿的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府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但是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元稹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作者
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
原文: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哪里
从字面上通常人们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好像在说没钱就过不好日子,贫贱的夫妻很悲哀。今天我们来说一下,“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元稹的《遣悲怀其二》。但很多人都误解了这句话的本意,尤其是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又被无限放大。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这首诗是元稹写给亡妻的悼亡诗。看着妻子走后留下的衣物,那一针一线凝聚着妻子昔日以来对于自己的贴心照顾。睹物思人,平添新愁,不如把衣物送给身边的婢仆。夜深梦里相见,又是一番肝肠寸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离别愁苦都曾遇到。可没有几人能够明白患难夫妻的生死离别更令人悲恨。诗人哀痛的是不是贫贱,而是妻子去世后因为思念的“百事哀痛”,欲罢不能。元稹深切悼念曾经的患难与共的真情,而不是怨恨曾经家徒四壁的贫贱。

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表达的是一种失去妻子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情感。而现代人完全曲解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意思,理解成没钱生活的夫妻就很悲哀,所以要找个有钱的。似乎在无形宣扬和夸大经济在现实婚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拜金主义哪个时代都会有,但更相信我们身边还是真情最为打动人心。不是经济基础不重要,而是婚姻的相守从来不是金钱与地位就能买来永恒。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无瑕的婚姻,人心易变,千金难换。能否患难与共,相守白头,深厚的感情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不宣扬金钱至上,也不认为有钱就是罪过,长久而幸福的婚姻要经得起平淡,更要经得起磨难。

其实反过来想想,正因为元稹的妻子爱他,在他贫贱之时愿意陪在他的身边支持他,与他同甘共苦,所以他才会对亡妻如此痴情。而现在常把“贫贱夫妻百事哀”挂在嘴边的人却恰恰是那些不愿意吃苦,不愿与爱人相互支持,共同奋斗的人,而是嫌弃,蔑视,看不起,去不断羞辱自己另一半的人。这样的人生活里之所以“百事哀”真的是因为贫贱么?我觉得不是,而是因为缺“爱……
贫贱夫妻百事哀的上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
出自: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原文: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译文:
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遣悲怀三首》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韦丛而作的,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即元和四年(809),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
作者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在取材上,作者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作者的至情至性,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佳作。
OK,关于贫贱夫妻百事哀作者和贫贱夫妻百事哀出自哪里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