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武昌起义第一枪和武昌起义是谁和谁打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武昌起义第一枪以及武昌起义是谁和谁打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黄花岗起义时,开第一枪的人是谁
黄花岗起义时,开第一枪的人是黄兴。开第二枪的也是黄兴。开第三枪的是黄兴。原文记载黄花岗起义,黄兴连开三枪。
黄花岗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起义最终以敌众我寡而失败,牺牲86人,其中72人遗骸葬于广州黄花岗。牺牲者当中有18名来自广东花县(现今广州花都),大多数为农民和侨工。
起义不幸失败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不顾清朝当局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5月3日,组织了一百多人(收尸人),把散落并已腐烂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骨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扩展资料:
起义评价:
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得悉起义失败,认为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称这次起义虽然失败,“然其影响世界各国实非常之大,而我海内外之同胞,无不以此而大生奋感”。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评价了黄花岗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岗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广州纪念黄花岗起义104周年
武昌起义第一枪是谁打的
从组织领导角度来说,是熊秉坤打响的武昌起义第一枪,熊秉坤(1885—1969),字载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湖北江夏人,早年经商。后投鄂军第八镇第八营当兵,加入“共进会”,任该营总代表,秘密发展会员200余人。
当时新军工程第八营中革命党人最多,有一名正目,也就是相当于班长的叫熊秉坤,同时也是该营共进会的代表,得知起义计划泄露,他和营内其他革命军士相约,当晚七时发难。熊秉坤后来人称“熊一枪”,因为一直以来权威的说法是,他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不过在他自己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却不承认此事,他文中回忆说,武昌首义当天,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到第五棚的时候,惊见该棚的正目,也就是班长,金光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持枪开击,陶带伤毙死于家中,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也就是说第一枪是程定国开的。
史学专家考证,该文是熊秉坤最早回忆首义情形的文字,写于1912年8月至1913年8月间,熊秉坤还在《武昌起义谈》中详细记录了程定国打响第一枪的经过,并赞扬程“此即首义第一声也”。现实是“熊一枪”的名声越叫越响,还载入了史册,这恐怕还是因为孙中山的一席话吧,武昌首义三年后,熊秉坤出访日本东京,孙中山向人介绍他说,这就是武昌起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孙中山在他写的《建国方略之一》中也称,“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这样“熊一枪”之说才逐渐广为流传。
其实孙中山所说的第一枪更侧重是从组织领导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于时间概念,这样说来,说是熊秉坤开的第一枪也没有错,恐怕很难说清,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谁开的,不过,这一枪宣告了武昌军民的起义,宣告了大清的覆灭,宣告了中国数千年专制皇权的崩溃,宣告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
武昌起义的意义(1)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
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2)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1、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
2、立宪党人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抛弃及寻找新代理人。
3、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4、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
武昌革命打响了哪一场革命的第1枪
武昌革命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开启共和
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武昌起义
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是谁
正确说,是程正瀛。
1911年10月10日,当夜幕降临武昌古城时,天气格外阴晦。工程营营房楼上寝室内金兆龙、程正瀛(定国)等正在擦枪,整装以待。
二排长陶启胜带着护兵巡棚查铺来了,此人素来仇视革命,见金等荷枪实弹,斥问金:“你想干什么?”“准备不测”,金语带双关地回答。陶怒不可遏地狂叫:“你想造反吗?”“反就反!你能怎样?”陶上前扼住金的手腕夺枪,呼令护兵“逮捕”金兆龙。
形势危急,金大声呼喊:“伙计们,还不动手,更待何时?”程正瀛拟开枪,又怕伤金,便用枪托猛击陶头,陶起身外奔,程从陶背后开枪未击中。
时熊秉坤正假值班之机,各处查看准备情况,忽闻楼上扭打之声,当即取枪实弹,因势利导,开枪击中逃亡中的陶启胜小腹,鸣笛集合,率七八十人直奔楚望台。经过十五协后营门,如约鸣枪三响,促其响应。在楚望台守卫的志士闻讯,里应外合,占据了军械库。各营纷纷响应,率师来到楚望台。
武昌起义什么时候发生武昌起义第一枪在那里打响
武昌起义发生的事件是什么时候?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1911年秋天的一个夜晚
1911年10月10日,武汉特有的酷热已经结束。凉风在太阳落山后,可以把江城的夜晚吹透。这个季节是武汉很为舒服的日子。秋天踏着它的步子一天天朝深处走去,天色也比以往要黑得早了一些。这一天,直到太阳下山,都没有显示出它的特别意义,甚至没有人能想到这天会对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些什么。
驻扎在武昌***湖与右旗附近的工程兵第八营表面上看过去,静悄悄的,但是一股巨大的骚动不安的暗潮却在涌动着。这是一支负责守卫楚望台清军军械库的部队。晚上7点钟的头道名点过之后,排长陶启胜查哨,发现许多人都不在房间,又见两个兵士金兆龙和程正瀛正忙着擦枪。陶启胜觉得不大对劲,于是叫了两个护兵意欲对金兆龙进行下枪并捆绑。金兆龙见事不好,大叫一声:“众同志不动手更待何时!”
这是一声惊天劈地的叫喊,它像一根火柴,呼一下燃起了四周早已洒满汽油的柴火。他的话音未落,程正瀛举起枪托猛击陶启胜的头。蓦然间被士兵揍打的陶启胜吓得拔脚欲跑。程正瀛不知道陶启胜逃跑掉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于是端枪射击。
砰!就只这么一声,寂静的夜空被划破,声音响彻云霄。
这粒子弹击中了陶启胜的腰部。但它的结果绝不仅仅如此。
穿越了陶启胜身体的子弹,一直朝着逝去岁月疾行。它高速而有力,带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愿望,瞬间洞透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让帝王时代有如多米诺骨牌,从清朝一直倒至大秦王朝。中国历史因了它的横空出现戛然断裂,新纪元的曙光便随着子弹的落地而冉冉升起。
枪声过后,沸腾的声音立即在武昌城里响起。蛇山的炮声也从夜半轰然到天明。
第二天的武昌城里便插上了红旗。满街老百姓都在奔走。他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咨议局门口。他们知道了一件大事:革命了。
革命的故事要从头说起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引颈就义。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唤醒了一大批中国有志之士为国求变的良知。1900年初春,与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有着“浏阳双杰”之称的湖南人唐才常建立了自立会,并在汉口成立了自立军。这年的夏天,自立军拟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聚集了十几万人,意欲以汉口为中心,五路并举,以成大业。
这是一次介于戊戌变法和武昌起义之间的革命。他们的思路与戊戌变法的思路是一路延续下来的。他们反对慈禧而力保光绪,他们主张改良而反对革命。结果,正当他们弯弓待发之际,原与自立军默契相处的张之洞审时度势,突然反目,一夜之间,长江两岸陷入白色恐怖。自立军的主要领导唐才常等人亦在汉口的宝顺里和李慎德堂被抓获。第二天晚上便在武昌***湖畔就义。谭嗣同曾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抓入狱,他在狱中墙壁上题下绝命诗。诗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唐才常则在引颈就义时亦口占二绝。诗云:“慷慨临刑真快事,英雄结局总如斯!”唐才常之死距谭嗣同之死不过两年。“浏阳双杰”的鲜血在革命前夜已然流尽,但却滋润了更多的革命种子。这些种子在武汉的土壤上四下里发芽。
此时的武汉,张之洞的开放、洋务运动的发展、工商业的兴旺、教育业的崛起,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对留学生的派遣,直接对中国的革命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张之洞们派留学生走出国门,是为了让他们回国后继续办洋务并成为清王朝的栋梁之材。但出发点和目的地之间产生了莫大的误差。在海外接受了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留学生们,成了推翻旧体制最强有力的掘墓者。
1903年,从日本回来的吴禄贞在武昌花园山借孙茂森花园之李廉方寓所,邀上一些归国留学生及本地学生,进行聚会,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虽然尚未形成正式的组织,却实实在在地点燃了那些深埋在地下的火种。
1904年,武汉成立了它的第一个革命组织——科学补习所。宗旨标明科学,实际则以革命排满为密约。现在他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改良,而是革命。同年,他们与湖南的华兴会响应,意欲起义,结果流产。
好了,关于武昌起义第一枪和武昌起义是谁和谁打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