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问题,以及和与韩荆州书李白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马上封侯非我意,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句话
- “生不用封万户,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句诗的含义
-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
-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中,韩荆州是谁
- 生不用封千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意境是什么
如何理解“马上封侯非我意,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句话
这两句是李白进献荆州长史韩朝宗的诗句,其义又说我平生不需要加封为万户侯这样大的官爵,只要能结识你韩荆州这个人就很满足了。
【原文】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翻译】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在楚汉游历。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生不用封万户,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是李白进献荆州长史韩朝宗的诗句,其义又说我平生不需要加封为万户侯这样大的官爵,只要能结识你韩荆州这个人就很满足了。韩朝宗,系唐朝玄宗年内人,曾做过荆州刺史,他以提拔、推荐年轻人上进、做官而天下闻名。李白的这一句诗就是当时写给韩朝宗的一封信中写的,希望得到他的赏识、推荐。历史上把这封信叫《与韩朝宗书》,信中除赞颂韩的为人和学问之外,就是自己志向和诗作方面的情况,信的末尾还说:“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李白的一生,是以傲视权贵、奔放不羁而闻名于世的。如当满朝文武之面,敢让高士力脱靴,扬国忠磨墨;如“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形象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盏明灯,多么耀眼,又多么迷人。就这么一位飘逸的诗仙人,也竟然会“拍马屁”呢。而且一旦拍了起来,还能拍得响,那么恰倒好处。且不论韩荆州何许人也,有一点,被李白称道的真正根源是荆州长史这个职位,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因为白也希望的是韩荆州能举荐自己。“生不用封万户侯”,那是因为不曾封侯,若真给了万户侯,又如何会客气呢?相反,认识韩荆州的目的,恰是欲封侯才准备的。“拍马”的妙,就妙在让韩荆州听了,还不反感,也不肉麻。细一琢磨,越爵还越有味:你看,万户侯又值什么?还不如我韩朝宗的身份呢。比起常人的拍马屁来,李白真算得上是“拍马屁”中的高手了!一巴掌拍下去,硬是让荆州大人心花怒放,且还不露声色,出奇的妙。为什么在古代,连李白这样大名鼎鼎的傲岸诗人也会如此“拍马屁”呢?难道李白的品质也让人怀疑?不!李白的一生,光明磊落和堂堂正正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可在那种土壤上,李白若没有这一手,会永远身处草泽之中。连扬国忠、高士力大人的脑们也摸不着,又如何谈得上“天子呼来不上船”呢?天子认得太白又何许人也?而李白一生傲视权贵的佳话也就成了泡影。所以,对白来说,今日的拍马正以为着明天的傲岸,今日的低头正创造明天的把头挺得高高。一片苦心,苍天可鉴,这大概也正是人类的一种必不可缺的智慧吧?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
韩荆州是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
朝宗,太子宾客思复子。天宝初为京兆尹,出为高平太守,贬吴兴别驾卒。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中,韩荆州是谁
韩荆州是韩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
朝宗,太子宾客思复子。天宝初为京兆尹,出为高平太守,贬吴兴别驾卒。
生不用封千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意境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
出自: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原文如下: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
扩展资料:
《与韩荆州书》选自《李太白全集》,是唐代诗人李白初见韩朝宗时写的一封自荐书。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负,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文章写得气势雄壮,历来广为传诵。
李白抱负宏大,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谒之作,故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
关于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