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九江文化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九江的文化元素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课文里的九江文化是指什么
九江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孝搜约距今五千年左右。九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它对后来的历史、文化磨唯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九江文化以出土的文物为主要依据,包括陶器、玉器巧游历、石器等。
九江的文化历史有哪些
江有着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人曾云其“据三江之中,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云集”,足见当年之兴盛繁华。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千百年来,让多少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兄迟洞,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文学巨匠,无不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然而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的文物大市,九江却异常尴尬地徘徊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外,不能不说是九江人的遗憾。
千年积淀近代放异彩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九江的历史遗产,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全市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5处。在今年5月底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九江再添四处,使“国保”总数达到了八处,特别是美孚洋行旧址的申报成功,填补了浔城市内长期无“国保”的尴尬。
悠久的历史为九江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灌婴筑城鉴浪井、公瑾点军烟水亭、不倒的锁江楼塔……然而,历经岁月沧桑,战火浩劫,存留下来的古代文物已是屈指可数。庾亮楼,古时江州名胜,只能在诗文中寻找当年风光无限的只言片语;九江最早的历史文物———西园浪井,据称“每遇江涛汹涌,人闻井有浪声”。可叹千载悠悠,古井长存,但不知从何时起,井底已听不到涛声了。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九江门户,在侵略的同时也为九江留下一系列文物,如1912年设立的日本领事馆旧址,该馆为砖石结构,西式两层红色楼房,门前台阶高一米,台阶以下房基均为麻石结构,顶原为四坡顶,并有顶窗和烟囱,基本保持原貌。1925年“五卅”运动中,该馆前常有爱国人士聚众演讲,也曾被愤怒的九江人民冲击,可谓九江光辉反帝斗争的实证。台湾银行旧址位于湓浦路上,为钢筋水泥砖木结构,面阔24米,进深12米,高10米,是一座两层西式楼房,上为四坡顶,二楼前有小阳台,门前有台阶。当年日本侵略者建此机构,巧取豪夺,攫取九江实业,垄断九江旦山金融,罪行累累。
提到近代文化遗产,就不能不提到美孚洋行旧址及相关建筑,它作为个体申报“国保”屡屡碰壁,后在金鸡坡发现了公司的办公楼、油库和别墅,作为系统性建筑,其完整性就非常有代表意义,以小见大,反映了帝国主义大肆倾销石油,经济掠夺的勾当。今年以整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浔阳市内终有一“国保”,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硬件———市区内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条历史原貌保存良好的街区,已然得其一。
所以,近代史上文物遗存丰富,是九江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迈进的巨大优势,除以上所述,英国领事馆公寓旧址、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九江办事处旧址、九江修道院旧址、同文中学和儒励女中旧址,这一大批西方建筑,与中国古文化相激荡,形成了九江自己的另类风格,不仅成为了城市的形象名片,也是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
两条街区的差距
那么,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九江到底还有多大差距?
其实,所欠缺的硬件,简而言之,就是两条街的差距。也许总能找到几条这样或那样的街道,街道上也不乏一处或几处保存良好的文化遗产,但是零星的点不少,作为整体的、保存原有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街区却难寻其踪。历史文化单位保护的应有之义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单体建筑面貌的维护,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层次,在2002年修改的《文物羡枯法》中得到体现,就是要加强单体文化遗产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宋朝人,就算他的衣食住行完全与古代如出一辙,如果他的邻居街坊全是清一色的现代化家电,想必谁都会肯定这是在拍电视剧,而怀疑宋代人的货真价实性。美孚公司旧址主楼申报“国保”无功而返,而作为一个整体却水到渠成,两相对比,同样是这个道理。
就两条历史原貌保存良好的街区而言,庾亮南路和湓浦路颇具潜力,假以时日,应能填补空白。
庾亮南路在近代史上为九江文化教育宗教的汇聚:法国传教士所建的天主教堂静谧、肃穆,现仍为天主教徒做礼拜的活动场所。九江修道院旧址于1937年建成,是培养神职人员的高等学府。生命活水医院旧址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该院现仍保留有门诊大楼、住院部及其它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铁皮红瓦青砖墙体,颇具西式建筑风格。同文中学和儒励女中于1867年创办,同文中学专收男生,儒励女中主要招收女生,以圣经为主课,宣扬奴化思想。
而湓浦路的意义则在于西方经济渗透的活教材,太古洋行、日本领事馆旧址、日本台湾银行都坐落在附近,可以说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九江的缩影。
如何让具有历史风貌的街区在新的时期与新建筑和谐共存,如何让九江众多特色鲜明的点汇聚成面,是文物保护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一些历史气息浓重的街区,采取一定的“迁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修新的建筑时,采取与之相近的建筑形式、颜色、高度和风格,使之相互呼应,成为点与点连接的过度带,将零星的点串联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路,要一步一步的走。
申报意义深远路还很长
当然,仅仅是硬件达标,并不代表一切ok。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市名胜古迹管理处吴宜先主任谈道,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包含几个方面的要求,要修复历史记忆,整理历史史料,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正确维修历史遗存;“申报的确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更多市民知道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身边有哪些无价之宝,如何积极投身于文物的保护。且不论最后申报的成功与否,能达到这样的社会效果,本身就是胜利。”很难想象,没有自身过硬的条件,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专业的人才,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能够成功。
可是,九江在成立文物局方面已经远远滞后,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也在完善中,文物保护单位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关系尚待理清。现在市内很多文保单位,要么作为一般的办公楼来使用,要么长期闲置废弃,铁将军把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005年,市规划和文化部门共同提出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方案,分析了九江的区位关系、历史沿革、文物古迹分布,以及重点路段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整治改造,这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毕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少已名存实亡,甚至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正因如此,我们更应珍爱身边的无价之宝。
江西九江有什么悠久的历史文化
九江,简称“浔”,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中国江西省下辖地级市,是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以南沿岸,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江西省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商业次中心城市,江西省双核城市,长江十大港口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著名优秀旅游城市,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九江地处长江与京九两大经济带交叉点,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中国首批5个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号称“三江巧悉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三分之二的水域面积在九江,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歼宽键山)、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皆位其境内。
先秦
夏、商时期,九江境地分属荆州、扬州;春秋时分别属吴国、楚国,有“吴头楚尾”之称;战国时多有变更: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败越,属楚。
[1]
商代设艾侯国,建都于修河上游,所辖范围大致为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一带;武王克商后,除艾侯国,设艾监。
春秋后期至战国期间,在分封诸侯国之外,出现了县邑,江西境内有番(pó)、艾2邑,其中艾邑辖区范围大致与艾侯国、艾监相等。
秦汉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以其地设3郡,其中九江郡辖区范围包括今江西大部,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高帝六年(前201),设豫章郡,治氏巧南昌;领县十八,九江境内有五,依次为:第三彭泽(治今彭泽西南,包括湖口、彭泽、都昌及安徽东流一部);第五历陵(治今德安);第七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包括市区及九江、星子、瑞昌等地);第八艾(治今修水渣津附近,包括修水、铜鼓2县);第十四海昏(治今永修东,包括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奉新5县);第十六鄡阳(治今都昌南,包括都昌县和波阳县各一部)。
同时,设立寻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其江南辖区一部在今九江境内。
永元十六年(104),分海昏设建昌县。
中平年间(184~189),分艾县置西平县;二年(185),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吴(今奉新)2县。
建安四年(199),析艾、海昏设西安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属孙吴,柴桑隶武昌郡,寻阳隶庐江郡。
各县分属武昌(柴桑)、豫章(艾、海昏、建昌、永修、新吴、西安、彭泽)、鄱阳(鄡阳、历陵)、庐江(寻阳)4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西安县为豫章县。
元康元年(291),分扬州之豫章、鄱阳、庐陵、临川、南康、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10郡为江州,治豫章(今南昌)。
永兴元年(304),分庐江郡寻阳县、武昌郡柴桑县合立寻阳郡,治寻阳县(江北),属江州。
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先后将寻阳郡治、寻阳县治由江北迁至柴桑;咸康六年(340),又将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驻寻阳。
至此,州、郡、县三级政权同治寻阳。
义熙八年(412),寻阳郡改名为江州郡;省寻阳县,并入柴桑。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废鄡阳,并入彭泽县。
元嘉元年(424),废历陵,并入柴桑县;二年(425),废海昏,并入建昌县。
梁太清二年(548),分彭泽置太原侨郡,辖晋阳、和城、天水3侨县及彭泽;分柴桑置汝南侨县;寻阳郡治迁入湓城(今九江市区)。
太平二年(557),分江州为二,立西江州,领寻阳及太原、高唐、齐昌、新蔡4侨郡。
陈永定三年(559),置豫宁郡,治豫宁县,辖艾、建昌、永修、新吴、豫宁5县。
天嘉六年(565),罢西江州,寻阳郡还隶江州。
隋唐五代十国
隋开皇三年(583),彭泽易名龙城县。
九年(589),废除梁、陈二代所设的侨郡、侨县:废太原郡,并晋阳、和城、天水、彭泽4县为龙城县;废豫宁郡,并永修、豫宁、新吴、艾4县入建昌;废寻阳郡,并柴桑、汝南2县立寻阳县;十八年(598),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龙城复名彭泽县。
大业二年(606),废州设郡,形成郡、县两级行政建制;废江州,改置江州郡;改彭蠡为彭城县,随后又改为湓城县。
三年(607),江州郡改为九江郡;复设豫宁县。
九江
唐初,江西地区属江南道。
武德四年(621),分湓城置浔阳县;废郡复州,江州领湓城、浔阳、彭泽3县。
五年(622),分湓城县置楚城县;割鄱阳县雁子桥之南境置都昌县;复置西平县,与豫宁县并存;设置浩州,辖彭泽、都昌、乐城、广晋4县;复置永修县;析建昌设龙安县(今安义境内);八年(625),废浩州,省乐城并入彭泽县;废湓城入浔阳县。
贞观八年(634),废楚城并浔阳县。
永淳元年(682),析建昌复设新吴县。
长安四年(704),析建昌置武宁县。
景云元年(710),改武宁为豫宁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为江南西道,辖洪、饶、虔、吉、江、袁、信、信、抚8州、37县,其中江州辖浔阳、彭泽、都昌3县。
天宝元年(742),改江州为浔阳郡。
乾元元年(758),确立州、县两级建制,改浔阳郡为江州。
宝应元年(762),豫宁复名武宁县。
贞元十六年(800)分武宁建分宁县。
五代南唐顺义七年(927)升蒲塘场为德安县。
升元元年(937),析建昌、武宁、奉新置靖安县;二年(938),升湖口戍为湖口县。
三年(939),江州设奉化军;升赤乌场为瑞昌县;改浔阳县为德化县。
宋元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升星子镇为星子县;七年(982),设南康军,治星子,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
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江州属江南东路,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改分宁县为宁县。
开宝八年(975),江州降为军事;宁县复称分宁县。
大观三年(1109),江州升为望郡。
南宋绍兴二年(1132),江州改属江南西路;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属江州;星子、都昌、建昌属南康军;分宁、武宁属洪州。
建炎二年(1128),合江、池、饶,信4州为江州路。
四年(1130),升分宁县为义宁军。
隆兴元年(1163),废义宁军,复为分宁县。
元代行省下设路、州、县。
至元十二年(1275),于江州置江东西宣抚司;十三年(1276),改为江西大都督府,隶扬州行省;十四年(1277),罢江西大都督府升江州路,改南康军为南康路,辖县未变;十六年(1279),江州路改隶黄蕲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复隶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于武宁县置宁州,辖分宁、武宁2县。
元贞元年(1295),升建昌为州,属南康路。
大德八年(1304),升分宁县为宁州。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下江州,改江州路为九江府;改南康路为西宁府,次年改称南康府。
明清
明洪武初三年(1370),降建昌州、宁州为县;九年(1376),改江西行省为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全省分为5道、13府,其中九江道辖九江、南康、饶州3府;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3县;宁县、武宁则属南昌府,弘治十六年(1503),复升宁县为宁州。
正德十三年(1518),分建昌置安义县,隶南康府。
清代,九江境内各县隶属仍承明制。
嘉庆六年(1801),改宁州为义宁州。
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改湖口为九江郡,以九江府为江西省;太平天国失利后,清复原制。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制。
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
1914年,全省设4道,辖81县,其中浔阳道辖20县。
同年,为避免道、县同名,改德化为九江县、义宁为修水县、建昌为永修县。
1926年废道,各县均直属省政府。
1927年设九江市政厅,次年改称市政府,1930年撤销,并入九江县。
1932年以后,江西省设行政督察区,其区划变更频繁,数量时有增减。
以1935年全省设8个行政督察区,今九江境内各县隶属关系为:武宁、修水、永修属第一行政督察区;都昌、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庐山(3)
1949年5月7日九江解放,7月19日设九江专员公署,析九江县城厢设九江市。
1968年4月,成立九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2月,改为九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为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九江市从九江地区划出,升为省辖市,市辖浔阳、庐山、郊区三区,1983年7月27日地市合并,同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现辖浔阳、庐山两区,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等九县,代管县级瑞昌市、共青城市,另设有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九江是文学家陶渊明、黄庭坚、白鹭洲书院创始人江万里以及建筑家雷发达的故乡;东晋时,荆、江二州刺史陶侃,就是浔阳人。
同时代的周访、周楚、周抚一家两代,为保卫晋室屡建功勋。
北宋将领王韶(德安人),南宋将领余玠(修水人),曾率部与吐蕃部落和蒙古军作战有功,分别官至枢密副使和兵部侍郎。
近代化运动中,九江涌现了维新志士陈宝箴及其子陈三立、孙陈衡恪、陈寅恪。
武宁人李烈钧湖口起兵,反对帝制维护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元老。
此外还有余庆鳌、蔡公时、蒋彝、许德珩、吴征镒、袁隆平、潘际銮、杨叔子、杜宣、毕必成、黄远生、陈邦柱、徐宝璜、陶博吾、蔡若虹、万昊、沈德咏、樊友山等。
九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湖口草龙、修水全丰花灯和星子金星砚,以及技艺精湛的九江三声腔、湖口青阳腔、星子西河戏、武宁打鼓歌和德安潘公戏,这些都是九江文化内涵的珍贵记录和历史见证。
瑞昌剪纸
瑞昌剪纸是一门古答盯老的汉族民间艺术,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了瑞昌剪纸的风格:既有南方的阴柔之丽,精巧秀美,又具北方的阳刚之美,古朴豪放。
瑞昌竹编
瑞昌竹编技艺是历史久远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九江市发掘的商周古铜矿冶遗址(距今3300多年)中出土了完好的,用来运送矿石的竹筐。千百年来,瑞昌的竹编工艺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变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竹编艺术制品享誉海内外。
湖口草龙
湖口草龙俗称谷龙,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修水全丰花灯
全丰花灯是江西修水全丰镇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此外,民间节日、做寿、上梁、婚嫁,都请来花灯热闹一番。
星子金星砚
星子金星砚又称金星宋砚。是江西省九江市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历史名砚。金星石主产地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自古以采石制砚为业。
九江三声腔
流传了千余年的九江(三声腔)山歌给后人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代代民间艺人不断充实完善,使得九江(三声腔)山歌歌词在文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情感,淳朴的语言,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湖口青阳腔
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于嘉(靖)、隆(庆)、万(历)(1522~1610)年间进入湖口流传至今。
星子西河戏
星子西河戏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因其产生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故名"西河戏",流行于赣北星子、德氏举枣安、九江、都昌等县,尤其在星子县农村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几乎村村有戏团、人人会哼唱。2008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宁打鼓歌
武宁打鼓歌是江西九江武宁县的汉族传统曲艺。当地素有打鼓歌之乡的美誉,虽然该县各种汉族民俗艺术异彩纷呈,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却是被称为武宁打鼓歌的民间艺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的武宁打鼓歌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歼拆少见的汉族传统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
德安潘公戏
德安潘公戏(布帐傩)源于唐末宋初,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竖杨树桩”、“单、双杠翻杠”、“倒立表演”、“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分白天游春和晚上表演两项,演出内容主要是祈神保佑、驱鬼逐魔、消祸灭灾、保佑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增延福寿,并杂有农事生活、四季时调娱乐,亦有一定的宗教礼仪、杂技表演色彩。
九江的文化
饮食九江市主要特产笑游有庐山三石、武宁棍子鱼(又叫马头鱼)、庐碰旦销山鲜笋、庐山云雾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湖口豆豉、彭泽鲫、桂花茶饼(又名九江茶饼)、修水哨子、瑞昌迟孙山药、湖口糟鱼、黄老门生姜等。
关于九江文化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