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官渡之战的意义,以及官渡之战的意义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官渡之战特点及影响
官渡之战的特点:
一、两军未战先损将,田丰、沮授这样优秀的人才袁绍都不稀罕,竟然把这两个人下到监牢里,可见袁绍是极其傲慢。
二、交战初期,河北军队占了上风。河北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如此壮观的场面,只有后来的赤壁曹军可以相媲。河北名将张郃、高览与曹军许褚、张辽对对碰,四将打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军冲阵未遂,被审配指挥的弓弩手射杀而败走。
三、袁绍移军逼近官渡下寨,曹操军队死守官渡军寨。如果官渡失守,那么许昌也将失守,那么袁绍可能就会得到汉献帝,那么袁绍将成为诸侯之首,执天下之牛耳。所以官渡之战成了天下大局的关键战役。
官渡之战的影响: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
一、袁绍狂傲自大,求胜心切。在与曹操决战之前,袁绍曾多次与公孙瓒交战,使得百姓疲惫不堪,仓库积蓄不足。袁绍理应在这个时候停下战争脚步,休整军队,发展生产,安抚百姓。而他却轻信郭图、审配之言,以四州之地,藐视地狭兵寡的曹操,拒绝采纳沮授休养生息的建议,贸然出兵,最终大败。
二、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忠言。袁绍刚决定亲征曹操的时候,沮授就曾建议他先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出兵。袁绍不听,执意要攻打曹操,促成了官渡惨败的发生。后来,曹操离开官渡大营,攻打刘备,许攸建议他袭击曹操大营,袁绍以儿子有病为由拒绝,错失了难得一遇的战机。
建安五年正月,谋士田丰建议袁绍采用持久战,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和众多的士兵,外接英雄,内修农战,挑选精兵,不断袭击敌人,使曹方不得安宁。袁绍弃良谋而不用,还以扰乱军心之罪将田丰关押,使全军将士寒心。
当曹操攻打乌巢之时,袁绍不采用张郃支援乌巢的建议,而执意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官渡大营,导致“一举两失”。种种迹象表明,袁绍的刚愎自用、不纳忠言是导致他兵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袁绍志大才疏,心胸狭窄,缺乏帅才。袁绍虽有一统天下之志,却无领兵作战之才。在官渡与曹操数次交战,袁绍屡战屡败。同时,他缺乏帅才,不懂得如何利用人才。他弃田丰、沮授、许攸的妙计不用,却听信郭图的谗言;
他不合理运用张郃、高览这样智勇双全的猛将,却让本不能独当一面的颜良救援白马。当他大败而归之时,不仅不痛改前非,重新起用田丰,反倒因忌恨心发作将其杀害。在官渡大战中,袁绍军中的名士是死的死、降的降,如今唯一的名谋田丰也含冤而死,使得他军中再无能人,他也因此难有咸鱼翻身之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作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取得北方大片上地,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后,曹操相继占领北方州郡,到建安十二年,降服乌桓,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有哪些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许多次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曹操以少数兵力战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袁绍集团当时占领北方大部地区,人口众多,粮食充足。在地理形势和物资储备上,袁绍都占着优势。然而由于袁绍纵容豪族,任意兼并土地,使河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更加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袁绍由强转弱以至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正在这里。
作为交战另一方的曹操,虽然也属于地主阶级,但是比袁绍在农民战争中接受的教训要多一些。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厉行法治,打击豪强,推行屯田政策,奖励农业生产。这些政令实施的结果,使原来中原地区的残破情况,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曹操能够转弱为强最后战胜袁绍的重要原因。
就战略形势来说,在战争初期,袁、曹双方力量的对比差别是很大的。袁绍在人力、物力上,拥有压倒的优势,在战略上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曹操兵力弱,装备差,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但是,曹操能够运用对方的矛盾和弱点,选择适当时机去打击他的敌人。在白马、延津两仗中,曹操局部地削弱了袁军的优势。随后,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决战,曹操固守官渡阵地,使袁军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最后,许攸来降,告知袁军屯粮情况。曹操紧紧抓住时机,亲领精兵偷袭乌巢,焚烧了袁军的全部军粮。这就使得战局急转直下,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曹操打垮了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曹操又进一步地改善了屯田办法。由于人民的辛勤劳动,河北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氏父子建立魏国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官渡之战是使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这次战争对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这次战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战争;在战略上是符合由于“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原则的重要战例之一。这次战争展示了若干带有原则性的军事策略,如速决战、主动性、灵活性等等,给我们遗留下某些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它在我国军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官渡之战有什么意义
战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但是一旦说起在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战争,那么就不得不提起官渡之战了,那官渡之战有什么意义?
1、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3、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势力壮大,后与孙权刘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最后,更是曹魏取得的胜利,一统天下。从长远来看,意义巨大。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扩展资料: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次官渡之战的意义和官渡之战的意义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