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袁隆平的老家是什么地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袁隆平的老家是什么地方以及袁隆平是哪里人??什么身价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袁隆平故里”民众冒雨悼念,袁老的故里是在什么地方
据了解袁老的故里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袁隆平的逝世是全世界和全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伟大科学家!他为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的贡献,应在人类史册上记下一页,联合国也会为他开追悼会。
我认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科学家逝世,全人类都会为失去这样一个好人而感到悲痛!在这一点上,应该没有意识形态不同的考虑,也不会纠结是哪个国家的科学家。人人都要吃饭,要吃饭就要感谢给你提供粮食的人。那种放下碗就骂娘的人,是非常不道德的人!一条狗还知道忠诚于自己的主人,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总不能不如一条狗吧!知恩图报是有良心的人的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性的闪光点!一个人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全人类,让人类有饭吃,不挨饿,这是对人类生存的多大贡献啊!可以说,袁隆平老人功德无量,流芳百世都不为过!让我们记住中华民族又养育出了一位为全人类有突出贡献的伟人——袁隆平!他让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失去这样一位科学家让我们非常悲痛和惋惜!
我国人民为袁隆平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和怀念,但也许有一部分人不珍惜来之不易的科学成就,和未经历过挨饿的痛苦,有人还对袁老的科学成就否认和漫骂!但我想华夏绝大多数人民是对袁老的成就表示感恩和祟拜!但愿中国能有更多的袁老为祖国做出贡献,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更多的奇迹。
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华夏有良智的人民会永远怀念你的!!你为我们做的,我们永远受益,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也会饮水思源!
历史上著名的家风故事是什么
1、焦裕禄的家风
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留下的家风非常赞赏。2014年他到兰考考察的时候,连焦裕禄家过去的家风小故事都能娓娓道来。
焦裕禄一向反对不劳而获。所以,他留给后代的家风主要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让每一个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着,有力气就靠力气活着,有才艺就靠才艺活着,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禄家风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力争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老大焦守凤从开封市总工会退休,老二焦国庆从开封市地税局退休,老三焦守云从郑州科技情报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军从成都军区档案馆退休,老五焦跃进现任开封市政协主席,老六焦保钢于2013年病逝。
焦裕禄去世50多年来,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难题,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无论过得好与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护好父亲的英名这是焦家儿女必须恪守的底线。
2、钱学森的家风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学,1911年回国,曾担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从小天资聪颖,悟性极高,3岁时就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母亲章兰娟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
上小学前,母亲在自己家中教钱学森读书、识字。母亲还常常教育他学习要勤力,不能懒惰。这让钱学森养成了一个每天早起的好习惯,他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就开始跟母亲背诵古诗文。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母亲还常常教给钱学森传统的中国文化。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陆游仗剑去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忠于汉业,为辅佐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都聚精汇神,心里对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风亮节在钱学森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说母亲给钱学森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那么父亲钱均夫对钱学森思想品格的养成则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钱学森自己就曾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在父亲的教育下,钱学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自己向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善于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欢把它做到极致。
193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决定赴美学习,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现状。临行时,母亲特意为他买了《老子》、《庄子》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母亲嘱咐他:“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母亲和父亲一样,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
告别在即,父亲钱均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郑重塞到儿子手里,转身离去。钱学森等到父亲的背影消失后,急忙打开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寥寥数言,即成训导,让钱学森铭记一生。
在美国留学后,虽然美国方面为钱学森提供了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但身在美国的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忘记报效祖国的愿望。远在国内的母亲每次在给钱学森写信时,都提醒努力学习,好早日回国。钱学森始终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头。多年后,钱学森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研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在有了儿子钱永刚后,也像父亲对待自己那样严格要求儿子。虽然钱家家境优渥,但儿子小的时候,还常常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儿子七八岁时,钱学森还要求儿子每天每天早晚扫两遍楼前过道。这个习惯,钱永刚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
在儿子钱永刚的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给自己上过政治课,也从来不会跟他说你要这样或者不要那样,而是用他们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孩子。
有一次,家里的炊事员很郑重地对钱永刚说:“你父亲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钱永刚当时就说:“这还用你说,我当然知道了!”但炊事员接着解释的话却让钱永刚记住了一辈子:“你看你父亲每次下来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永刚从此也向父亲学习,至今保留着吃饭要穿戴整齐的习惯。
长大一些的时候,钱刚曾经问过母亲:“你和爸爸好像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们兄妹。”妈妈很温和地说“你不是很聪明吗,你不是会看吗?”钱永刚一直铭记着此话,也是看着父亲母亲如何去做,来对照自己的日常行为,检讨自己。
1957年,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他因撰写《工程控制论》,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钱学森为此拿到了1万元奖金。钱学森没有拿这些钱来改善条件,而是购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5年后,他连本带息拿到约11000元。彼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创办,钱学森是近代力学系主任,他把钱捐给学校,希望用于购买教学用品。钱财身外之物,把它运用到有用的地方,这是钱刚对自己父亲最直观的记忆。
钱学森在家时,有空就看书。受家庭影响,钱永刚自幼也很爱读书。小学二年级时,识得几百个汉字的他,天天抱着字典读小说。家长会上,老师夸钱永刚好读书。蒋英听了很高兴,回头给儿子零花钱的时候,总是很痛快,有时甚至还多给一些。“她知道我不会乱花,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书了。”
钱学森平日工作繁忙,并不检查钱永刚的读书情况。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闲,晚饭后,他往沙发一坐,问钱永刚书看得如何。“我赶快让他看我做的标记。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这就是他对我读书的推动。”钱永刚说。
时间一久,钱永刚发现,父亲给他解答问题时,不像上课老师那样事无巨细。“每个问题,他就几句话,把关键讲好,你自己再去思考。”这让钱永刚也养成了善于思索的好习惯。
江南钱氏人才济济,代有名人。他们的老祖先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传颂至今。其中一条写道:“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永刚认为,《钱氏家训》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有为”,二是“守底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家的家训,那应该就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了。”
“一个好的家风就像春风、春雨,你不觉得它在一件事上对你有多大影响,但随着时光流去,影响积累,就足以影响一个人的成长。”钱永刚说。
《钱氏家训》摘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风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有三个孩子。一个学金融,一个学管理,小儿子学农,按说是遗传了他的事业。袁隆平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所谓”,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他们的奋斗。如今他们都是事业有成。在家风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选择“身教”大于“言传”的方式,用自己的奋斗的一生,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使他们在“于无声处”得到最好的教育。从某中意义上说,这是最好的家风,更是永恒的家训。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没有干多少事就去争名夺利,得什么奖,发表什么文章,都要去争。有些老实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没有在乎什么名利。我认为,把名利看淡泊一点,不要去争名夺利,心里就会好一些。
4、曾国潘的家风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风家训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5、陶渊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一个著名家族——浔阳陶氏,也造就了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陶侃的曾孙陶渊明。
世人皆知陶渊明洒脱豁达,以“隐逸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和诗歌“篇篇有酒”等扬名,鲜为人知的是,陶渊明还十分注重教育子孙。
当年,陶渊明到彭泽当县令,家里劳动力缺乏。为此,他请了一名劳力,帮助儿子料理砍柴挑水之类的杂务,同时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说,每天的生活开销靠你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请一名劳力回家,让他帮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气活。但他也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
另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渊明这么重视兄弟和睦,同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关。陶渊明与两个堂弟仲德和敬远,以及同父异母的妹妹,即程氏妹,从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后,他不仅立刻辞官奔丧,还写下了一篇感情真挚的《祭程氏妹文》,寄托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响着陶氏后裔,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正伦纪等内容。
陶氏家训的特色在于以“贤”和“廉”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渊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家规家训的具体内容。“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昔侃公为刺史时,尚惜分阴,则游惰辈,实不肖之尤”,则把陶侃珍惜光阴、勤勉努力的人生实践转化为对后世子孙的明确规劝。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岁月倏忽而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已然找寻不见,但浔阳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经久流传。
袁隆平生前经常光顾的理发店,叫什么店名
袁隆平院士光顾了十六年的小理发店,店名叫做“曹氏名剪.萍”。这名字不一般哦,还是袁老亲自取的呢!
“曹氏名剪.萍”就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宿舍的路边,店铺离袁隆平家很近,就几分钟的路程,店主叫曹小平。
2003年9月,曹小平的小理发店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宿舍旁边开业。店面很小,装修简陋,看起来非常普通,面积仅仅10平方米左右,但距离袁隆平院士的家很近。所以开业后不久,袁隆平就到店里来理发,因为是第一次来理发,他简单地描述了一下自己想要的发型,没想到店主曹小平理的效果让袁隆平先生很满意,加上曹小平理发的手艺和态度都很好,从此这家小小的理发店就成了“杂交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指定的理发店。
刚开始,店铺没有店名,袁隆平便给理发店取名叫“曹氏名剪.平”,曹小平去工商局注册时,发现这个名已经被别人注册了,于是改名叫:“曹氏名剪.萍”。这个名字一叫就是十六年,到现在门口还是挂的这个招牌。
小店曾经因为地方偏僻生意不好而准备转移,但袁老的一句“如果你走了,我理发怎么办?”让曹小平决定留下来。
袁隆平在“曹氏名剪.萍”理发,从来不以自己的身份高高在上,人多的时候他就谦和地在后面排队。理完发每次只多付费,从来不少给钱。
小店最开始的理发收费是4-5元,但袁隆平先生来理发每次都给100元,不让曹小平找零。
“曹氏名剪.萍”这个不起眼的小理发店,能在各种情况下坚守十六年,离不开附近农科院和中科院的研究员同志们的真诚扶持,因为他们的精神和品质让普通民众感动、感恩,店主曹小平为的不是赚钱。
真诚地对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真诚对待,像堂堂的国家院士袁老与平凡小店主曹小平这样!
卓的读音是什么
一、姓氏源流
卓(Zhuó)姓
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二、迁徙分布
(缺)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
三、历史名人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啊。”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田:宋代文士。工小词。有《三衢买舟词》。
卓琮:宋代学者,字廷瑞,永春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文君:汉代才女,是富翁王孙的女儿。丈夫去世不久后与才子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后来司马相如想娶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一篇《白头吟》自绝,相如读后十分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卓明卿:塘栖人,明万历年间任光禄署丞,40多岁回到家乡时,家族人员众多,需要扩充宅居。和卓明卿同朝为官的大学问家王世贞当时是刑部尚书,他为卓明卿作传,在《卓徵甫传》中,有这么一段:“赞曰:语云人貌荣名,其有既乎,太史公之所以致叹于郭翁伯哉。”这说的是人们赞颂卓明卿有貌有名,称他为太史公。但民间把太史误为太师。
卓尔康:字去病,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后终于两淮盐运通判。据《明史·艺文志》载尔康《易学》五十卷,此本仅存图一卷,《图说》六卷及《说卦传》二卷,《序卦传》二卷,《杂卦传》一卷。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数,盖刻刊未竟之本也。
卓人月:明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诗人、戏剧家,著《古今词统》十六卷,被誉为词苑功臣,可惜只活了31岁。
卓晚春:莆田明代嘉靖年间一大奇人。他出生在醴泉里柳营村一个穷人家。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从此成了一个苦命的孤儿。好心肠的姑母将他带到北高南渚林,扶养成人。晚春生来聪明伶俐,智力超常。虽然没上过一天私塾,却能吟诗作对;没学过一点算学,即使是千千万万之数,他竟能掐掐指头,推算如神。人称“卓小仙”。
卓秉恬: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字静远(1781-1855),一字海帆。成都市双流人。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任职长达50余年,在整顿吏治、水利建设、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树。1840年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值鸦片战争开始,上疏要求严禁鸦片。1855年卒于任内,清廷赠太子太保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相当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2、堂号
褒德堂: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此外,卓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等。
--------------------------------------------------------------------------------------------------------------------------------------------------
卓#zhuó
【释义】①优秀;出色;超出一般:卓见|卓越。②高而直:卓立。③姓。
【卓有成效】#zhuó yǒu chéng xiào成绩、效果很突出。
〖例句〗李四光在我国地质研究领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卓越〗#zhuóyuè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例句〗袁隆平院士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卓
(卓的古字。形声。匕形早声。“匕”表示“人”。本义:超然独立;高明;高超)
同本义
卓,高也。――《说文》
十日卜为卓。――《续汉书·五行志》
如有所立,卓尔。――《论语》
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论衡》
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不胶者卓矣。――汉·扬雄《法言》
又如:卓荦不羁(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卓尔独行(超越众人);卓夺(作出高明的决断);卓殊(卓越,特异);卓逸(卓越超绝)
高远;遥远
卓行殊远而粮不绝。――《汉书·霍去病传》
卓如日月。
卓zhuó
⒈高,高超,不平凡:~见。~识。~绝。~著。~越。~有成效。
⒉〈古〉远:~行。
⒊高且直:~立。~尔不群。
卓zhuō 1.高超;超绝。 2.遥远。 3.建立;竖立。 4.停;停留。 5.谓以所执之物竖向叩击。 6.谓一物穿插在另一直立之物上。 7.桌子。今作桌、棹。 8.正;当。参
见"卓午"。 9.见"卓勺"。 10.着实,确实。 11.姓。战国楚有卓滑,见《战国策.楚策四》。
雷锋和袁隆平的事迹!急需!
雷锋出差去安东,去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队。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从抚顺一上火车,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干了起来。擦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这些事情做完了,他又拿出随身带的报纸,给不认识字的旅客念报,宣传党的政策。一直忙到沈阳。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人越围越多,把路都堵住了。雷锋上前拉过那位大嫂说:
"你没有票,怎么硬要上车呢?"
那大嫂急得满头汗地解释说:"同志,我不是没车票,我是从山东老家到吉林看我丈夫的,不知啥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
雷锋听她说的是真情实话,就说:"别着急,跟我来。"
他领着大嫂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费被了一张车票,塞到她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快开了。"那大嫂说:"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我好给你把钱寄去。"雷锋笑道:"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就转身走了。那位大嫂走上车厢还感动得眼泪汪汪的向他招手。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
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扶顺。"
老人高兴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
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
"孩子,俺不饿,你吃吧!"
"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
"孩子,孩子"这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他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
"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这些事后来被战友们知道了。有人评论说:
"嘿,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却并没当一回事。
雷锋关心群众是一贯的。有一天,他正在部队驻地附近擦洗汽车。突然阴云聚扰,下起了雨。他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着个包袱,"叭叽叭叽"膛着泥水,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
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她姓纪,从哈尔滨来,要到樟子沟去。她发愁地说:
"兄弟呀,叫雨浇得,我都迷糊了,往哪走是正路呢?"
雷锋听了,看看她背这么大的包,还带两个孩子,天又快黑了,下着这么大的雨,怎么走呀!就说:"大嫂,你在这里等等……."他连忙跑回宿舍,拿来了自己的雨衣给纪大嫂披上,接过孩子来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
一路上,那孩子冷得直打哆嗦,雷锋又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她们送到家。纪大嫂感激地说:“兄弟,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
雷锋说:"军民是一家,何必说这个……"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天也黑了。纪大嫂和家里人再三劝他宿下,等明天天晴了再走。雷锋想:刮风下雨算什么?一定得赶回部队,明天还要照常出车呢!就辞别了他们,又浑身湿淋淋地冒着风雨连夜跑了回来。
OK,关于袁隆平的老家是什么地方和袁隆平是哪里人?什么身价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