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姓姚的名人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姚历史名人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姓姚的名人有姚合、姚僧垣。
1、姚合(777-843),纤伏森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省陕州区)人,宰相姚崇曾侄孙。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第,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毁亩事中等职,终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生平见洛阳出土《姚合墓志》。
2、姚僧垣(499年-583年),字法卫,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北朝时期医学家,史学家姚察的父亲。自幼好学,博览文史。梁武帝大厅罩通六年(534年),起家临川国左常侍、历任江州田曹参军、殿中医师、大医正。
姚姓起源
1、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弋仲。据史籍《晋书》记载,西平郡羌族首领弋仲,本是西汉时期西羌烧当氏的后人,后改姓姚,称姚弋仲。在姚弋仲的后裔子孙中,皆以首领所改为姓氏,称姚氏。
2、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族禹尔部。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明朝时期,有蒙古族人饶五十,因有功于朝廷,受赐汉姓姚氏而姓姚,称“姚名智”。
3、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耀佳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岳佳部,满语为Y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后多冠汉姓为姚姓。
4、源于德昂族,出自明朝时期德昂族拉耐氏族。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央政府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时,被归入为云南副总兵邓子龙所辖姚营兵,驻扎在姚安,因此取汉姓为姚氏。
姓姚的历史名人
倚诺原创:姚启圣,浙江会稽(今绍兴马山姚家埭)人,字熙止,号忧庵。明朝诸生(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十岁能文,十三岁补弟子员(系秀才的一种)。貌魁岸,性豪放不羁。清顺治初年(1644年,时年21岁),明南北两都相继覆亡,绍兴南明鲁王监国政权亦一载而散。公知人心已去,无可挽回,遂放弃无谓抗争,出游四方。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于是游说清军,声称愿以家财充军,得授通州(扬州府)知州。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喜任侠。顺治十六年(1659)游肃山,遇二健儿胡并掠一女子行,其父随之哭,牵持汹汹,公怒,夺佩刀杀二健儿,纵翁与女子去。膂力过人。用20石弓,双手能勒住奔马。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所养奇才剑客,皆能拼死效力。临阵应变如神,常能出奇制胜。性慈,不妄杀戮。请开海禁,撤兵开界,复民田庐,让降卒垦荒为生,所复田庐以万万计,功德于闽尤深。平生慷慨仗义,尤恤文人,各属皆置学田。康熙元年,姚启圣以布衣上疏,请八旗开科。公于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其时,澳门人霍侣成弄兵作乱,姚以计擒之,俄而逃去,又率奇兵缚以归,海乱才告平息。督抚忌才。康熙七年(1668年),新任广东总督卢兴祖揭发平南王尚可喜等广东官员走私澳门,且多从香山县境出海。由是,姚启圣以“擅开海禁,私通澳夷”被罢官,“识者多悲其不遇,而公之志浩然不衰”。罢官以后,姚启圣充分发挥了他的经商才能,短短七年间就积累了数以十万两银子计的巨额财富。姚启圣的擅开海禁之举,在清初汉人官吏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后来在福建总督裤竖迹任上再次开启海禁,在台湾回归中原政权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于闽叛清,兵入浙江境内,陷温州,及台、处州诸属县。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统兵进讨,姚启圣与子仪募健卒数百,赴亲王幕下效力,得以复职为诸暨知县。同年,耿精忠部何九、徐维英以枫桥为据点攻扰诸暨县城,姚启圣率兵与数万叛军先战于新店湾,叛军不敌向枫桥败退,又大战于枫桥,悉平叛军。康熙十三年,姚启圣任处州府知府。康熙十四年,因剿平紫琅山土寇,且“屡献奇谋,亲王甚器重之”,康亲王疏陈姚启圣劳绩,超擢浙江温处道佥事。从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叛兵。康熙十五年,偕同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剿耿军,攻打石塘,焚其木城,斩获甚众,乘胜收复云和县。康熙十五年(1676年)九月,清军击败浙江、江西境内的耿精忠部队,分道入闽。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合战精忠。姚启圣为清军前锋,姚启圣使子仪破精忠将曾养性于温州。师入仙霞关,趋福建。耿精忠见势不利,欲降,又恐不为清廷所宥,犹豫不决。姚启圣单骑入福州劝降,胸藏韬略,议论恢闳。耿精忠瞻其风仪,深为折服,说:“是殆李抱真之流,定不欺我。”遂降。从此,福建清军得以全力对付郑经。姚启圣以功升福建布政使。早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就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时耿逆初平,而海氛未靖。姚启圣自备衣粮,招募壮勇,有澄清海外之志。尝曰:“国家声教无外,今逆藩虽已削平,而以台湾一弹丸廑宵旰忧,使沿海居民不遑宁处,罪将谁归!”时郑成功子郑经踞漳州、泉州、兴化,清军进纤团讨。姚启圣勤于公务,事无大小皆亲自处理。入闽时年54岁,“发浓黑,两眼如炬”,任总督后,仅3年时间,“鬓发皓白”。姚启圣除处理军务外,也关心地方行政。当时,大批八旗兵驻扎福建,经常骚扰居民,“淫其妻女,系其老幼,喑恶叱咤。稍不如意,棰楚横至,日有死者”。姚启圣蒿目伤心,在郑经退至沿海岛屿时,就上疏要求调回八旗军队。及至厦门克服,请益力,终将大部旗兵调离福建。旗兵撤离时,将驱使被虏掠的2万余名百姓同行,姚启圣又以重金贿赂康亲王,请其下令:“军中敢有挈归良民男妇者斩。”并出资30万两银子,赎回被掳百姓,让其回乡。在收复沿海岛屿后,即请“开海界,复民业”,以使闽人重获“耕渔衣食之资”。姚启圣任总督先后捐出十七八万两银子为军费,还捐资为各府、县购置学田共1000余亩。任上整顿吏治,“贪官即刻参处,蠹役立毙仗下”;并“革除大珰,严禁火耗,开浚河道,修理桥梁”等。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从康亲王先后收复被郑经部占据的邵武、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兵临广东潮州,郑经逃回厦门。据守潮、惠的郑经大将刘进忠派陈文弢谒康亲王,窥探虚实。姚启圣与陈文弢有旧交,乃合谋招抚刘进忠。下半年,叛军吴三桂将领韩大任,欲突围至汀州,下海投靠郑经。姚启圣以韩大任是骁将,“不可弃以资贼”,又单骑至其营劝降。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韩大任降清,姚启圣选其精锐2000人作为亲军。同年春,郑经用刘国轩、吴淑、何佑等统兵反攻,连战皆捷,把清军主力围困于海澄。福建总督郎廷相见势不妙,要求康亲王急调姚启圣部来援,表示“愿以位代”。六月,清廷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筹解海澄之围。不数日,海澄食尽城陷,3万清军全部被歼,形势极为严峻。姚启圣连上十疏,请调各路大军赴援,并密陈郑经所以能在福建得手,“盖闽人为之用也”,建议“当先有以固闽人之心,而后贼可退”。康熙帝览奏大悦,对诸阁臣道:“闽督今得人,贼可平矣。”特降玺书褒扬。康熙十七年,将军喇哈达、赖塔,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提督杨捷分道并进,贤、镐、子威以舟师会克平和、漳平、惠安,复解泉州围。七月,姚启圣偕海澄公黄芳度由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并调各路援军逼近泉州。经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赖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其寨,斩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国轩兵败逃遁,姚启圣乘胜克复长泰县。因功授正一品。九月,刘国轩放弃泉州,集中兵力转攻漳州。姚启圣率兵8000人出城迎战,冲破刘国轩的营垒,俘斩4000余人,扭转福建战局。姚启圣率部乘胜进攻,连克长泰、同安,刘国轩退守海澄。鉴于海澄与厦门、金门、海坛相首尾,不可猝下,姚启圣先后派遣张雄和黄志美到厦门与郑经议和,皆未成功。同月,姚启圣复遣其子仪进兵同安,巡抚吴兴祚率兵赴援,攻复永春、德化。姚启圣会平南将军赖塔督大兵进攻国轩。国轩攻泉益急,而萧琛遣人驰报将军喇达哩(喇哈达、拉哈达)、提督杨捷统满汉兵、兴祚帅闽安水师并至,众将士益惧。国轩恐内变,遂断南门二桥遏追兵。全军道南安金鸡桥、雪岭抵同安。知琛妄报,以告经。遂斩琛,流其妻子于淡水。姚启圣等遂入泉州、攻海澄,败国轩于江东桥,又败之于潮沟。十一月,姚启圣在漳州设立修来馆,专门招抚郑氏官兵,凡来投诚者一律发给银牌以示奖赏。有官职的上报吏部以原职起用,有逃走再来冒领奖赏者也不追究。两年内,共招抚郑经官员5153名,士兵35677名,或就地入伍御敌,或随行征剿,推心置腹不疑,异于郎廷相之怀疑闽人而不敢用。姚启圣奏请复设福建水师提督,统一指挥各地水师;又与巡抚吴兴祚造船300艘,用投诚的郑氏官兵充水师员弁,很快组成2万余人的水师队伍。年底,姚启圣奉命在福建再行迁界。于是,“上自福宁,下至诏安,赶逐百姓重入内地,或十里,或二十里。”在界线上安营扎寨,严禁百姓以物资接济郑军。十八年三月,侯袭爵败杨金日等于山头仔。喇达哩破东石寨,陈深战死。十八年夏四月,国轩屯玉洲,吴淑屯萧井寨相犄角。丁丑(十三日)夜,大雷雨,淑为寨墙压死;国轩驰往恸哭曰:“是又断吾一臂矣!”五月,国轩攻江东桥,击败清军。康熙十八年七月,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请求重新设立福建水师提督,并先后两次上疏,极力保举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将万正色从水陆提督改为陆路提督,以谋伐台湾。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并决定,恢复设立水师提督(原设水陆提督,此后分设水师提督、陆路提督)的建议被采纳,但任命万正色为水师提督,而非施琅。十九年二月,姚启圣与赖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7路合击。二月,杨来嘉乞降。姚启圣会水师提督万正色出闽安,兴祚会宁海将军喇咯达、总兵王英等自同安分三路并进。郑经命诸镇将防御,人莫有斗心。乙丑(初五日),国轩率三镇拒海坛,正色麾众大破之;国轩力整营垒为自守计。癸酉(十三日),姚启圣会平南将军赖塔统水陆军七道并进,守将皆闻风纳款。丙子(十六日),水师将军朱天贵自海坛遁还,劝经速渡台湾。丁丑(十七日),国轩遂弃海坛,与苏堪、陈昌分守玉洲、石马、海澄,天贵守平海屿,郑经与施凤守铜山,左武卫林升等分守湄州、南日、平山、崇武诸屿,江机等分守金、厦左右十九寨。戊寅(十八日),平南军径取铜山。凤等思内应,执经以献。凤故经所最亲信者,傅霖密告经,经急执凤等诛之。然顾左右皆莫测,遂弃铜山,遁厦门,诸将降去。同日,姚启圣抵海澄,堪、昌皆开门纳降。国轩遁厦门见经,相持恸哭,出姚启圣、兴祚招书先后数十道,曰:“诸将皆如是,奈何!”庚辰(二十日),康亲王帅玉洲等降将为先道,进取金门、厦门。平南军还屯潮州。辛巳(二十一日),正色破天贵于平海屿;宁海军分克南日、湄州、崇武诸屿。壬午(二十二日),经率诸心腹乘舰东渡,尽以两岛委国轩、天贵。甲申(二十四日),王师克云霄,英等破海门。康熙十九年三月庚寅朔,姚启圣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会平南军分攻湾腰山、观音山、展旗等十九寨,皆破。己亥(初十日),兴祚督王英等会宁海军进攻厦门,五营将军江机等争先迎降,国轩手刃数人不能止,仅与天贵等出战,士卒不用命,天贵负重创先遁。姚启圣会诸军竞进,众益溃叛。国轩夜弃厦门,退泊辽罗,文武千余员、水陆兵数万出降。大军遂取金门,俘获无算。康熙知道姚启圣了解东南沿海情况,且能担大任,便起用姚启圣征讨郑经,率兵收复台湾。姚启圣上任后,与地方官员和各路军队通力合作,大败郑军主力。同时采取招抚政策,瓦解郑军内部,先后大约有十三万郑氏官兵归顺清廷,从而使台湾郑氏集团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姚启圣也因此功而官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正一品。康熙十九年,兴祚出同安,与姚启圣、捷会师,自陆路向厦门。提督万正色以水师攻海坛,分兵为六队前进,自统巨舰继,毁经师船十六、兵三千,余入水死,郑经部将朱天贵引退。正色督兵追击,斩经将吴丙、林勋;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诸澳皆下,天贵出降。副都统沃申击破经将林英、张志,水陆并进趋玉洲;国轩走还思明,经将苏堪以海澄降。姚启圣分遣总兵赵得寿、黄大来从赖塔击破陈洲、马洲、湾腰山、观音山、黄旗诸寨;兴祚复与喇哈达等逐经兵至浔尾,遂克厦门、金门。经还台湾。夏五月,天贵穷蹙乞降,姚启圣待之有加礼,表为浙江平阳镇总兵。复遣人持书币招国轩。国轩谢使者曰:“善报熙止,努力事事,勿复以国轩为念。海水若涸,我心则降。士为知己者死,国轩受延平两世信任,无有贰参。且天下多才,何伋伋于二姓臣是贵?若天不殄明,延平再振,国轩敢不束矢操戈,追随熙止以畣嘉贶也。”在清军收复厦门、郑经逃回台湾时,姚启圣主张乘胜追击,攻取台湾,曾请求清廷“亲率舟师,剿灭台湾,永除后患”,但未被采纳。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清廷与郑经议和,许郑经准其以“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纳贡可也;不称臣,不纳贡圣亦可也”。郑经允议,要求以海澄为互市公所,因姚启圣反对,和议未成。康熙十九年十月,姚启圣计招宾客司傅为霖内应,高寿、蔡恺附之。建威后镇朱友发其事,为霖等伏诛,怀安侯沈瑞,亦被屠家。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二月,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施琅长子施齐、侄施亥谋擒郑经被杀一案,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复与吴兴祚、杨捷“合疏密题”,题请“从优恤奖,以阐忠魂”。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中风死去。子克臧自经出师时为居守,永华请于经,号监国。年未冠,明察能治事;顾乳媪子,锡范等意不属,先构罢永华兵,永华郁郁死。及经卒,遂共缢杀克臧,奉经次子郑克塽嗣为延平王。郑克塽幼弱,事皆决于锡范。姚启圣因遣使吊丧,阴以多金赂左右,使为闲。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祚先后具疏,请开边界以便沿海。康熙二十年六月,姚启圣以全家老少一百二十一口人的性命再次担保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第四次提议),称:“破台湾非水师(即海军)不可,习水师非(施)琅不可,请用琅为水师提督”。康熙皇帝在得到郑经病死和台湾内乱的密报以后,认为武力统一台湾的时机已经到来。于当年六月果断作出了进军台湾、澎湖的战略策略,并将原来的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调任为陆路提督,把具有丰富水战经验的施琅,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十月,施琅抵厦门赴任。琅及将军、总督等进取彭湖及浯屿,遇国轩大战。正色军先败遁去,吴潜追至嵩屿(海澄东北),又败之。国轩窘琅于嘉禾,几获琅。姚启圣先在丹霞降建威后镇朱友,使向导前进援琅,琅得逃海门。康熙二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原水师提督万正色、左都御史徐元文却攻击诬陷姚启圣贪霸。其中左都御史徐元文奏劾姚启圣“侵占民利,扣克军饷”,在攻打台湾问题上“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奏称:福建总督姚启圣、水师提督施琅自去年率兵进剿台湾,至今尚无成效,为其供应军需已极为困苦,因而应谕令总督、提督暂行停止进剿。姚启圣在复奏中为自己辩解:“臣自入仕京师,未有产业。而军前捐银十五万有奇者,香山罢官后贸易七年,得积微资,并臣浙江祖产变价,及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有。”而事实上,在姚启圣担任总督以前的布政使任上,便捐银六万六千八百两,后来又陆续捐私银十五万二千九百余两。以朝廷颁布捐银晋赏规格:捐五百两加升一级,姚启圣可以晋升四百余级。这些,对姚启圣的实际升赏,其实并无任何作用。也可见,姚在耿精忠反兵入浙江境内时“以家财募兵”并非虚言。同时证明万、徐二人实在是无耻之尤。此时清廷内反对武力征台的呼声再起,康熙下旨暂停进剿台湾。康熙二十二年,施琅进兵台湾,时国轩以二万人守澎湖。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军乘南风从铜山官前湾(平海澳)出征台湾,入八罩屿,攻澎湖。二十二日,遂克澎湖。击沉师船二百,斩将吏三百七十有奇,兵万余;国轩以小舟自吼门走台湾。七月,郑克塽使请降。琅疏闻,上降敕宣抚,郑克塽上降表。琅遣侍卫吴启爵持榜入台湾,谕军民剃发。八月,琅督兵至鹿耳门,水浅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骤长高丈余,群舟平入台湾,人咸惊谓无异成功初至时也。郑克塽及国轩、锡范率诸将吏出降,诣京师,上授郑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国轩、锡范皆伯爵。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上以国轩为天津总兵,召对慰勉;眷属至,赐第京师。郑克塽请为成功子聪、经子克等叙官,上特许之。八月,琅定台湾,姚启圣还福州。姚启圣作为清廷在福建的最高长官,他和施琅尽管在征台的策略上看法不一,但在施琅出兵以后,他在后勤保障方面,以及后来安排郑氏官员的善后工作中都全力配合。同时,他对施琅成功收取台湾也是褒扬有加,他在给朝廷的奏疏中他写道:施琅“六月渡海,深入不毛,提臣施实为人所不敢为;而身亲行阵督战带伤,提臣施实又为人之所不肯为——六十年巨寇一旦平定,外域悉附版图,海国克奏肤功,提臣之勋,真莫大焉。”姚启圣之所以能如此做,是因为其对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始终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平台过程中的功绩也将永垂史册。据传,当郑成功父郑芝龙起事时,厦门有石文云:“生女灭鸡,十亿相倚。”解者谓:“十亿”,兆也;加“女”,姚也。“郑”从“酉”,“鸡”也;“灭鸡”,灭郑也。郑氏初踞海上,公始生;郑氏传四世六十年,而为公灭。呜呼!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底,公疽发背薨,年六十。关于姚启圣之病,有如下记载:予又闻公之病疽也,始于平厦门之岁。时有鼓山异僧者,善医,延之既至,曰:“疾不足忧也,天之生公,将为闽疆奏荡平也。今事尚有待,公未死也。”果不逾时而愈。及台湾既定,疽复发仍延之,则辞曰:“疾不可为矣,夫闽疆既定,公将死矣,老僧虽在无益也。”呜呼!孰意天责公以闽事,既成而即翦其命,天亦谓之何哉。姚启圣死后归葬于越(现在绍兴县漓渚镇棠一村相家塔),丧归之时,军民哭送者数万。(《碑传集》卷15)姚启圣关心故乡绍兴建设,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闸、西江塘,《清史稿》有传。有《忧畏轩遗稿》、《忧畏轩奏疏》及诗文多篇传世。摘自绍兴E网论坛>绍兴杂谈>拯救古城(责任编辑:郑文燕)
历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
1、姚平:西汉朝代睦侯侯爵,舜帝奉祀使。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慎带西汉末年姚平为战乱而保舜帝嫡系血脉永续,举家迁隐江南吴兴郡(浙江吴兴县),是吴兴姚氏定基之祖。
2、姚昙度:南朝齐画家。专工绮罗屏帐。画品有逸格,始于姚。谢赫评云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雅郑兼善,莫不俊拔。但纤微长短,往往有失。子惠觉,出家为僧。
弱年渐渍亲承,不坠家声。画迹有殷洪像及白马寺宝台敬巧样,著录于历代名画记。南朝陈姚最评其画云丹青之用,继父之美,定其优劣,嵇聂之流。
3、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
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
4、姚最: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吴兴(今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年为公元536年,卒于公元603年),约活动于公元六世纪中期。
其著作《续画品录》是对谢赫的《古画品录》的补充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画学论著之一,为今天研究六朝时期的绘画作品和画学思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5、姚思廉: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其父姚察,宽稿芦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昙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思廉
姚氏名人
姚氏的历史名人...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姚姓英才辈出,名人众多。姚姓人才之多,略举如下:上古圣闭衡君虞舜姚重华;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骸般;战国秦国客卿姚贾;西汉经学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苌、姚兴、姚泓;南朝画家姚昙度,历史学家姚察;北朝医学家姚僧恒,画家姚最,历史学家姚最;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诗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铉,名将姚内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国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词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学家姚枢,文学家姚燧。。。。。。
历史上姚姓名人舜帝姚重华,救时宰相姚崇,黑衣宰相姚广孝,姚启圣清时***,姚中英黄埔2期156师少将参谋长南京保卫战牺牲,姚子青黄埔6期宝山保卫战第三营牺牲追封陆军少将衔,姚三五八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八军军长55年授衔中将
姚氏姓人由始以来的名人有哪些?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工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把他的大女儿嫁给妫满,并且封他于陈。传至年仲敬氏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他的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位姚氏。
他族改为姚姓。据有关史料所载,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们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排在百家姓93位,以人口多寡计算,姚姓在中国位列第64位
历史上姓姚的名人有哪些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姚姓英才辈出,名人众多。姚姓人才之多,略举如下:上古圣君虞舜姚重华;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战国秦国客卿姚贾;西汉经学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苌、姚兴、姚泓;南朝画家姚昙度,历史学家姚察;北朝医学家姚僧恒,画家姚最,历史学家姚最;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诗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铉,名将姚内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国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前含词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理学家姚枢,文学家姚燧
个人最推崇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
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中国姚氏有什么名人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姚姓英才辈出,名人众多。姚姓人才之多,略举如下:上古圣君虞舜姚重华;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战国秦国客卿姚贾;西汉经学家姚平;后秦王朝奠基人姚弋仲、姚襄;后秦帝王姚苌、姚兴、姚泓;南朝画家姚昙度,历史学家姚察;北朝医学家姚僧恒,画家姚最,历史学家姚最;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姚,诗人姚合;北宋古文家姚铉,名将姚内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孝子姚宗明,南宋一代名臣姚勉、宰相姚希得,中国古代三大圣母之一的岳母姚氏,词人姚云文;元朝一代名臣姚天福,政治家轿悔做、理学家姚枢,文学家姚燧
姚明姚晨等当代姚氏名人来姚网注册了吗?我倒觉得其实并不是因为所谓名人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还没有“根”的意识,还没有宗族情结,还没有意识到“姚”的血脉亲情。这很正常,不能责怪他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奋斗的目标,可以为名气,可以为金钱,可以为荣誉......但最根本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幸福人生。事业上的成功,并不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成功是事业与家庭的共同成功,而且家庭的成功更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我相信姚网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我们姚家众多所谓的“名人们”了,只是因为传统的、世俗的原因,让他们充满了顾忌与不信任。这是人性的弱点。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比比亲情、比家庭更重要的吗?姚网的使命,就是唤醒宗亲内心深入的亲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同样“感召”我们姚家众多所谓的“名人们”。查看更多答案>>
采纳哦
百家姓姚姓的来源是什么以及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一、出自姚姓。源于舜帝姚重华,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姚氏正宗。
二、源于“癸”(舜之妻名),女+癸=姚。
三、春秋早期有姚国,虞舜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氏。
四、源于羌族,出自后汉西羌烧当羌部首领姚弋仲。
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如蒙古族、满族、德昂族、苗族、水族、羌族、拉祜族、彝族、土家族、壮族、白族、俄罗斯族等。
历史名人:
姚平,河东人,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官至谏议上大夫,冀州刺史。
姚昙度,南齐人,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
姚最,吴兴(今浙江省)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姚合(约779~约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
姚铉,字宝臣,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北宋进士,三次任殿中丞职。
姚云文,宋末元初知名文学家,字圣瑞,号江村,江西高安人。
姚燧,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明代官员、书画家。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省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并称为“桐城三祖”。
姚莹(1785年~1853年1月24日),字石甫,号明叔,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
姚姓的姓氏名望五帝时期舜(拼音:shùn)前2257~前2208,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一说姚墟在今河南濮阳),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另有说都城在潘城(今河北逐鹿)。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其后裔以姚姓为主脉。后秦十六国之一,羌族姚苌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控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历三主,共三十四年。西晋永嘉(307~312)年间,羌部落的一支由豪酋姚弋仲率领从赤停(今甘肃陇西西)迁徙到榆眉(今陕西千阳东)一带居住。384年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史称后秦。姚苌率军进屯北地(今陕西耀县),渭北羌胡十万余户归附,势力发展很快,385年擒杀苻坚。及至慕容永率鲜卑三十余万离关中东归,姚苌于386年入据长安称帝,国号大秦。文史界姓名介绍姓名介绍姚平西汉经学家姚绶明朝画家姚昙度南朝画家姚范、姚鼐、姚莹、姚椿、姚燮清代文学家姚察历史学家姚培谦、姚际恒、姚文田清代学者姚最南北朝画家姚名达民国目录学家姚思廉唐朝史学家姚永朴、姚永概、姚华、姚雏民国文学家姚合唐朝诗人姚一苇、姚雪垠、姚奠中、姚克、姚园、姚若龙、姚谦、张庚(原名姚禹玄)当代文学作家姚铉北宋古文家姚从吾当代历史学家姚云文南宋词人姚治华、姚少华、姚景林、姚鸣京当代书画家姚燧元代学家娱乐界姚政姚刚姚乐怡姚二嘎(姚建国)姚芊羽姚居德姚莹莹姚敏,姚笛姚安濂姚嘉妮姚莉姚成龙姚星彤姚雪松姚慕双姚贝娜姚子羚姚惠兰周柏春(艺名)姚晨姚遥姚谣姚一琪(余姚名人)军政界姓名介绍姓名介绍姚重华上古圣君虞舜姚崇、姚宰相姚句耳、姚般春秋郑国大夫姚内斌、姚兕、姚麟、姚雄、姚平仲名将姚贾战国秦国客卿姚勉南宋一代名臣姚启圣闽浙总督姚希得宋朝宰相姚镆两广总督姚天福元朝一代名臣姚弋仲;后秦王姚兴后秦王朝奠基人姚枢政治家、理学家姚广孝明朝政治家、高僧姚长子抗倭民族英雄姚文然清朝一代名臣姚大宁武状元姚雨平开国元勋姚中英,姚子青上海战役抗日名将***国务院副总理姚远方无衔将军姚开国中将姚春桂无产阶级革命家潘基文联合国秘书长,本姓姚姓,本名姚基温体育界姓名简介姚彦国家乒乓球运动员姚洁荷兰籍出色的单打选手姚明篮球国际巨星科学界姓名简介姚开泰著名病理生理学家姚熹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主任姚檀栋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期智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福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商界姚永芳马来西亚富商姚美良马来西亚富商姚森良马来西亚富商姚尚坤商界代表人物姚文青商界代表人物姚德胜华侨实业家其他姓名简介岳母姚氏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被国人尊为贤母姚充润大韩民国总统李明博母亲
说15个姓姚的历史名人
姚姓历史上的名人众多,为我国历史做出了郑乱重大贡献。姚范: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任三礼馆纂修,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姚鼐:姚范的侄子,与方苞、刘大槐创立了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曾参加过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但他的主要成就在散文上。
姚文田:清学者。字秋农,浙江归安人,嘉庆进士,官礼部尚书。治学宗宋儒,亦取汉学之长。
姚广孝:旦念明代苏州长州人,初为燕王心腹,朱隶夺取帝位后拜太子少师。曾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宏大工作。
姚长子:明朝浙江会稽人,嘉靖三十四年倭寇进入县境,逼迫他作向导。他把敌人引到四面皆水的化人坛,并于事先密秘吩咐乡亲撤桥,断其后路。倭寇中计,遂为明军所围歼。而姚长子因此殉难。事后,被乡人尊为英雄。
姚绶:画家,嘉善人,曾官至监察御史,江西永宁面府。
姚平仲:宋代西北名将。
姚思廉:唐初史学家,江苏吴兴人,后迁入关中,为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人。编纂有《梁书》50卷、《陈书》30卷。他的孙子姚寿博涉经史,育才辩,武后时他任地官尚书,姚寿弟姚班自幼聪明好学,官至户部尚书,亦善经史,撰有《汉书绍卷》40卷。
姚崇:唐初著名政治家,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则天、玄宗朝宰相。为政清廉,深得众望,后来宋景继他为相,史称“姚宋”。姚宋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终秘书监。因曾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他开创的诗体也称武功体。姚崇玄孙姚瑁,长庆进士,湖、常二州刺史。
姚戈仲:西晋永嘉年间人,一个羌族部落的首领,他率领他的部落从赤亭迁到榆眉,后赵时被徙关中。公元323年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模丛困万居于清河。公元352年他的五儿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姚襄弟趁淝水之乱攻入长安,建立了威震四方的后秦。建都于今陕西西安西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