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介词结构后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介词结构后置句是状语后置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文言文介词后置怎么判断
1.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2.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的定义是什么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
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3.怎么判断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的我把这些编辑整理到一块啦^_^-----------------------------------------------省略句---------------------------------------------------------------(一).省略句的古今异同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二).省略句的形式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做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简洁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部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⑴主语的承前省。
承前省的意思是,承接前面的成分,在后面省略。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⑵主语的蒙后省。
蒙后省的意思是:蒙借后面的成分,在前面省略。如: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⑶主语的对话省。
在对话时,根据具体的对话语言环境来省略。这种省略的灵活性最强。
①(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相比现代汉语还是要多一些,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⑴承上文谓语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⑵蒙下文谓语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有版本作“竖”)追之。⑶共喻省略。
就是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翻译:等到左公被抓投入东厂的监狱,史可法每天早晚(守候)在监狱的门外。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略的大多是代词“之”。⑴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⑵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⑴省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⑵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⑶省略介词“自”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判断句----------------------------------------------------------- A.概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B.判断句式的古今不同点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C.常见的判断句式1.“……者,……也”表判断;主语后面“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吴广者,阳夏人也。④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⑤南冥者,天池也。⑥齐谐者,志怪者也。
⑦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2.“……者,……”表判断;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用翻译,只直接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②粟者,民之所种。3.“……,……也”表判断;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用翻译。如:①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⑤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者也”表判断;不出现主语,只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用翻译。
如: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也可表判断;“者”、“也”都不用,即“……,……”式。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谓语之间加“是”。
这种判断句式常常称作意念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粮之国,不可信。③此亡秦之续(老路)耳。
6.“……,。
4.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有什么区别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没有什么区别,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学术界把这种介词结构后置的情况也称为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有两种情况: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
①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5.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什么意思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6.文言文句式判断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还原文言句,就容易判断和理解了.如“具告以事”就是“以事具告”,“以”是介词,和“事”组成介词结构,现代汉语中在动词“告”前,文言文中在动词“告”后面,称为介词结构后置,含有介词结构后置的文言句子就叫介词结构后置句.同理,“言于项羽”中的“于项羽”是介词结构,在动词“言”之后,即为介词结构后置.“沛公安在?”意思是沛公在哪儿,“安”是宾语,把“安”放在谓语动词“在”的前面叫宾语前置.“大王何来操”中“何”也是宾语,在动词“来”之前,所以叫宾语前置句.。
7.急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皮圆螺纶璁烈玛院莽嵌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余怀。《赤壁赋》——我得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正之有?”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词结构后置是什么
介词之后跟的是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的词),从而构成介词短语(即介词短语=介词+介词宾语)。
介词,又称作前置词,表示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他copy词的关系,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表示与其他成分的关系。
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方所:从自自从于打到往在当朝向顺着沿着随着
(2)表示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本着经过通过根据以凭
(3)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4)表示原因:因由于因为
(5)表示对象,范围:对对于把向跟与同给关于
(6)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
(7)表示被动:被叫让给
(8)表示比较:比和同
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的定义是什么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啊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比如:“我与城北徐公孰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意思就是“我和城北的徐公谁长的好看”。这句话中,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和它的宾语“城北徐公”构成的介宾结构,它应该在疑问代词“孰”的前面,但句中将它放在了后面,就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