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佛教发源地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佛教发源地五台山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中国佛教发源地在哪
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传统不同,佛教一传入中国即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高僧,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
扩展资料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中寺庙鼎盛时达到1367所,而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发源地在哪里
佛教的发源地在尼泊尔境内。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英语: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简称尼泊尔。南亚山区的内陆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属青藏高原南底),北与中国相接,其余三面与印度为邻。喜玛拉雅山脉是中尼的天然国界,包括珠峰在内,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在中尼边境。全国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850万人。
尼泊尔兰毗尼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古尼泊尔境内有很多国家,1769年尼泊尔统一,建立沙阿王朝。十八世纪后期,尼泊尔王国向中国清朝皇帝进贡。2008年5月,尼泊尔废除君主制,改国号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延续近240年的沙阿王朝宣告终结。
拓展资料: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汉传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印度大陆的声闻佛教和菩萨乘佛教是同时传入东土的。除大乘经典外,中国现存的印度大陆各部派的声闻乘经典也很丰富。达摩祖师西来,曾赞叹“东土汉地,好一派大乘气象!”由于中华文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根性,汉传佛教主流为菩萨乘佛教(又称大乘佛教),声闻佛教在汉地一直不如菩萨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汉传佛教”几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词。
由于汉传佛教所使用的语言是以汉语为主,故也称为“汉语系佛教”。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发源地是哪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乔达摩·悉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传入中国: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佛教中的主要派别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仅在教义理论方面,也反映在宗教实践方面。对佛祖的看法上,小乘把释迦牟尼当作教主,而大乘则把他当作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在修持方法和结果上,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大乘则认为应以普度众生,成佛度世为最高目标。
从哲学的宇宙观来看,小乘主张"我空法有",而大乘则认为"法我皆空"。大乘佛教流行于中国、蒙古、朝鲜、日本、越南。因其是从印度向北传播的佛教,又称北传佛教。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因其是由印度向南传播的佛教,亦称南传佛教。在我国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区成为喇嘛教的形式,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称藏传佛教。
它于7世纪吐蕃占普松赞干布开始信奉佛教,至13世纪初,经宗喀巴改革而逐渐强大。藏传佛教有其独具的许多教派,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习制度。
扩展资料: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
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
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发源地是哪里
列国时代的沙门思潮中的佛教发展最快,它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自阿育王时代始,佛教向中亚、东南亚和东亚等地区传播,逐渐形成为世界性的宗教。现在,佛教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立,为世界三大宗教。
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前486年)。他得道创立佛教后,被佛教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有佛陀之称号,意为“觉悟者”,在佛教的神话中被描绘成历经几世修行的类似天神的人物。
菩提树代表佛祖,他正在向围坐四周的信徒布道。悉达多的父亲为迦毗罗卫的国王净饭王,母亲名叫摩诃摩耶,是一位公主。传说摩诃摩耶一天夜里梦见一头白象进入她的子宫,并由此怀孕。
净饭王对悉达多寄以厚望,为使儿子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让他从小接受军事技艺训练,师从贤哲学习诗书。悉达多在29岁以前生活在王宫之中,父慈妻贤,享尽荣华富贵。但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妨碍他精神上的追求。他富有哲学家的气质,对人世的各种问题都要深究细析。在有了自己的儿子罗目侯罗,完成印度世俗的传统责任之后,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求索人生真谛。
一天深夜,等妻子睡着之后,悉达多偷偷溜出了王宫。先是到处寻访名师,但得不到满意的解脱之道。后来他又自己一个人在树林里苦修,身体已衰弱不堪,还是迷惑不解,他认识到单靠苦行是不够的。最后,他在尼连禅河里洗了个澡,累得爬不上岸。后来好不容易拉着低垂的树枝上岸后,又喝了一位牧女送给他的牛奶,才恢复了一些体力。随后来到一株菩提树下,铺上草,面东盘膝而坐,发誓若不大彻大悟,便再也不起身。终于,在七天七夜的忘我静思之中,悉达多终于悟得人生真谛:人世的因果报应,是源于人的行为;而人的种种行为又源于人的欲望。人们正是没有断绝自己的欲望,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而断灭欲望、摆脱生死轮回,既不能采用苦行的方法,也不能留恋世间的享乐。前者消磨人的体力和精力,后者则使恶行增加。正确的修行方法是二者之间的“中道”。
释迦牟尼参悟得道后,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普度众生。他悟道时35岁,在随后的50年里,他一直在北印度宣扬佛教,信徒越来越多。他悟道的菩提树后来成为民间顶礼膜拜之地,以后又成为著名的朝觐中心,从树上砍下的枝条随着佛教的传播种植到东、西亚各国,其中也包括中国。
佛教的五个发源地是哪里
我知道三个:
观音文化之乡--宝丰县李庄乡白雀寺,是我国三大佛教圣地: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之源。
举世闻名的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中国人民心目中广大灵感之神,亦是全世界信奉佛教的人们心目中顶礼膜拜的万应之神。亿万佛教信众祖祖辈辈虔诚的传承着佛之大善精神。在当今中华民族紧密锣鼓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建设宝丰观音文化之乡、关注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责无旁贷。
建设观音之乡弘扬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具包容性、最具感染力、最富思辨智慧的宗教,自传入中国后,便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沟通和融合,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佛学文化博大精深的大善理念已深深渗透进中华文明的每个角落,渗透进每个华夏儿女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细雨无声般默默启迪着每个人的大智大慧。二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已融为一体,并共同构筑升华了华夏文明,而观音文化更是中国佛教文化中最辉煌灿烂的篇章之一。
观世音菩萨,素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而著称于世,世界各地佛教信士对其顶礼膜拜、虔诚之至。我国对观世音菩萨崇拜的习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淳朴善良的人们把她奉为“救苦救难”的神灵、“济世造福”的圣人和“扶正除邪”、“招财送子”、“主持正义”的万能之神。
观世音菩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被这样演绎的:据传,春秋时期有个楚庄王,亦传为妙庄王,有三女,第三女名妙善,自幼聪慧美丽,笃信佛教。年近十六岁时父王为其配嫁,她却执意削发为尼,持斋修行。妙庄王盛怒之下,将其赶入后花园挑水、浇花、扫地、下厨烧火做饭,用尽一切软硬兼施办法令妙善公主从嫁,妙善不从,庄王无奈,只好假意同意妙善公主到白雀寺随惠真师修行,实为变本加厉罚做苦工,原指望用此苦行迫使妙善公主回心转意,不料,妙善公主意志坚决。庄王大怒,派遣大臣、兵将欲斩杀妙善,因有诸神救护,剑未及身已段为数节,诸神随即将妙善公主摄于龙山脚下,并送到香山修行。
当日,妙善公主失踪,众臣将大惊失色,急奏庄王。庄王疑为妖魔,更为恼怒,速调五百御林军火烧白雀寺,致使五百尼姑葬身火海。
妙庄王因火烧白雀寺,杀生太多,罪业深重,患上了一种叫迦摩罗疾的怪病,久治不愈。忽一日,一仙人微服来告:“若医此疾,需亲生骨肉的手、眼做药引,方可治愈”。又告知:“须用无嗔人的手眼方可”。接着,仙人指点说:“香山有一仙人,无嗔,与庄王有因缘,能施!”庄王派遣使臣来到香山祈求仙人。妙善公主闻听此事,不念父王前嫌,主动挖出自己双眼、砍下自己双手,交与来使为父王配药。庄王病愈后,举国欢庆,亲率皇后及文武百官前往香山答谢仙人。到得香山,皇后一见仙人,觉似自己的三女妙善。皇后问毕,仙人称是。庄王、皇后及文武百官见三公主无手无眼悲声震天,天空为之泣泪、大地为之动容。霎时,天鼓发响、祥云周覆、光明晃曜,妙善公主示现“千手千眼佛”身像,端严肃穆。深受苦难的妙善公主在香山寺修成正果,众佛护持赴南海普陀山布道,从此行善天下、普度众生,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以德报怨、修成正果、得道成佛,示现“千手千眼佛”后,庄王、皇后及大姐妙颜、二姐妙音和两个姐夫均皈依佛门,持斋修行。大姐妙颜在银山白象寺(郏县)修行,得道成佛,被佛祖封为“文殊菩萨”,后讲道于五台山:二姐妙音在紫云山紫云寺(郏县)修行,亦得道成佛,被佛祖封为“普贤菩萨”,讲道于峨眉山。从此,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与浙江的普陀山皆成为中国佛教圣地。
这个美丽的传说,就发生在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的古城村。
一、古城村,亦称父城、古父城。据《词源》记载:[父城],
(一)县名。汉置,属颖川郡。
光武(东汉[25-220年],光武帝刘秀)攻父城不下,屯巾车乡,获冯异,即此。故城在河南宝丰县东。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一南阳府。
(二)释迦牟尼父净饭王,为北天竺境内迦毗罗王,佛家因称迦毗罗城为父城。唐释义净南海寄归传一:“阐梵乡于王舍,获果者无穷;酬恩惠于父城,发心者莫算。
二、白雀寺。位于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西父城遗址之上,为楚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又称三皇姑(观世音菩萨前身)的出生与出家地。白雀寺历史悠久,与父城年代相差无几。寺内有古宝丰八景之一的“白雀异槐”及鸟柏,还有当年妙善公主浇花井一眼,井水至今不竭,烧之无垢,饮之甘甜,传说饮后可以消灾祛病。白雀寺文物丰厚,有北魏永平、武平年间造像碑,北齐天宝四年、十年两碑碣。白雀寺之建筑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为中国古建筑之典范。目前,寺院建设已初具规模,每逢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庙会,赶会的香客络绎不绝。特别是逢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六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出家日,白雀寺与香山寺更是车如游龙、人似潮涌。
三、香山寺。位于白雀寺西南8公里的香山之颠。始建于东汉后期,史称“香山大普门禅寺”。据浩如烟海、名目繁多的志书、史料、书籍、碑刻的记载和专家的考古、考证,证明宝丰县香山为真香山,宝丰县香山寺为观世音菩萨得道证果的道场。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寺内现存珍贵文物:宋元符三年(1100)蒋之奇润色、蔡京书丹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证果史话碑》,又称《香山大悲菩萨传》。记述道宣律师与天神关于妙善证果香山的对话。碑文主要内容有:“……香山东北有一国,国王名庄王,三个女儿,三女名妙善。母亲怀孕时梦见吞月,出生时大地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五色彩云覆盖。长大后一心出家,意志坚决,先在白雀寺为尼,后在香山寺修行,证道为观世音菩萨。后来,国王得怪病,必须用亲生女儿的手、眼作药引子,妙善便舍出自己的手眼为父王治病。庄王病愈后,发愿女儿手眼重生时,大地震动,天鼓发响,眼前示现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该碑拓片在英国牛津大学展出后,引起西欧国家佛教界的普遍关注。
四、在古城村周围,还有许多关于观世音菩萨身世的传说及遗迹。相邻不过百米,有观世音菩萨坟(亦称三皇姑坟);有观世音菩萨自家后花园浇花和饮用的莲花井;修行始所白雀寺;正果之地香山寺;以及妙庄王运输皇粮的运粮河和出生地父城遗址,即人们传说中的紫禁城。这个地方不单是观世音菩萨的出生地,亦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出生地,即传说中的三皇姑、大皇姑、二皇姑的出生地。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而她们姐妹三个就占据了三大佛教名山。故此,宝丰县李庄乡白雀寺这个佛教历史文化遗产,在佛教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它不仅是宝丰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今天,保护、弘扬和光大观音文化这一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义不容辞、我们责无旁贷。
自古云:“得中原者的天下”。河南是中原之腹地,宝丰是腹地中的腹地,这个地方有幸有如此美妙动人的传说,使这个地域披上了令人神往、向往的神秘色彩。我国佛教信众有四亿之多,而世界上的佛教信士更是不计其数,保护、开发、弘扬、光大宝丰观音文化之乡这一佛教历史文化遗产,是众望所归,亦可为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佛教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竭诚欢迎佛教界大德高僧、居士、信士及一切向往大善的人士到宝丰参观、考察、投资和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二○○八年五月九日
关于佛教发源地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