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孩儿立志出乡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孩儿立志出乡关全诗解释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孩儿立志出乡关出自哪首诗
出自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
拓展资料:
原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的一首七绝。
毛泽东此时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孩儿立志出乡关全诗及翻译
01
全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02孩儿立志出乡关,这句古诗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03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04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自那首诗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附西乡隆盛原诗:
传说西乡青年时立志的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其实原诗应为幕末尊王攘夷运动僧人月性所作,原题“锵东游题壁二首”,西乡隆盛可能引用修改过
月性原诗:
男児立志出郷関,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処有靑山。
《孩儿立志出乡关》全诗意思
意思: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出自:《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原文:
七绝·改诗赠父亲
现代: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
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作者介绍:
毛泽东,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
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孩儿立志出乡关是哪首诗
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原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如下: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词句注释
1.西乡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2.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扩展资料: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
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
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关于孩儿立志出乡关,孩儿立志出乡关全诗解释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