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郭沫若话剧和郭沫若诗集代表作品有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郭沫若话剧以及郭沫若诗集代表作品有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郭沫若的话剧作品有哪些
1、《屈原》
话剧《屈原》取材于1942年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2、《武则天》
剧本以调露元年至光宅元年间裴炎、骆宾王串通徐敬业谋反事件为中心,通过武则天在处理朝政中各种表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3、《南冠草》
剧作取材于明末少年英雄,爱国诗人夏完淳以身殉节的壮烈事迹。从夏完淳十五岁柬发从军,抵御外侮,直至壮烈殉国的光辉一生中,截取了他顺治四年别母抛妻、奔走江南、联络同党,准备再举抗清义旗而被清王朝逮捕直至牺牲的一段史实为主要内容。
4、《孔雀胆》
剧本以元末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因丈夫段功被害,悲愤自杀的故事,表现了“善与恶——公与私——合与分的斗争”的主题,抨击了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民族奸臣。
5、《棠棣之花》
它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助严遂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但又突破了历史记载中聂政仅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游侠”的局限,而赋予他为国家存亡、人民安危而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和坚贞气节。
郭沫若的所有历史剧,要剧本
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郭沫若生平大事年表:
1892年 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 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 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随即回国从事文学活动,编辑出版创造社刊物。译尼采《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冬归国调查江苏、浙江军阀战祸。作《水平线下》。
1925年在上海结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惨案实况,作二幕剧《聂耳》。《文学论集》出版。译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发表组诗《瓶》。
1926年3月与郁达夫等赴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学长,实行文科改革。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创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在南昌朱德住处作《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被蒋介石政府通缉。8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起义部队总政治部主任。竟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冬潜回上海从事文艺活动。重译《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伤寒,错过乘船转移到苏联去的机会。
1928年2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得内山完造帮助离沪,化名旅日,定居千叶县市市,行动受警方监视。通览东京东汉文库先秦史籍,研究中国古代史。译美国作家辛克莱长篇小说《石炭王》。
1929年作自传《我的幼年》、《反正前后》。译辛克莱长篇小说《屠场》。译德国米海里斯《美术考古发现史》。
1930年论证中国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出版。译辛克莱长篇小说《煤油》。
1931年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译俄国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英国威尔士《生命之科学》等。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生命之科学》等译稿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焚。作《金文丛考》、《创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辞通篡》、《金文余释之余》、《古代铭刻汇考》等。1934年作《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先秦天道观之演进》、《屈原研究》。再译《生命之科学》。辑译《日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作历史小品数篇,辑为《豕碲》。译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译德国席勒《华伦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编》、《创造十年续编》。7月抗日战争爆发。只身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组织文化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劳军。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战文化工作。
1938年1月与于立群结合,同由广州赴武汉,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0月武汉失守,经长沙、桂林撤至重庆。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延光四年汉墓。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抗议国民党政府强行改组政治部。11月国民党当局被迫同意组成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
1941年11月周恩来、于右任、冯玉祥等发起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编《五十年简谱》。改写《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译歌德《赫曼与窦绿苔》。创办群益出版社,主编学术刊物《中原》。
1943年作历史剧《南冠草》。研究先秦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1945年草拟《文化界时局进言》,呼吁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员会遂被国民党政府解散。《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出版。夏离重庆抵上海。赴南京参加国共和谈。《历史人物》出版。
1947年译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编《少年时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黄》等。冬迁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战回忆录》(后改名《洪波曲》)。年末为出席新政协会议,赴东北解放区。
1949年 3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建国前夕当选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0年 3月当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长。 5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主任。 8月率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11月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951年 2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12月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海涛集》出版。
1952年 2月《奴隶制时代》出版,确定奴隶制社会下限在春秋、战国之交。任中央考古训练班主任。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3月出席在奥斯陆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执行局会议。
7月出席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10月与宋庆龄、彭真等发起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11月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1953年作《屈原赋今译》。3月随周恩来赴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吊唁斯大林、哥特瓦尔德。5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会。6月出席在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会议。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获波兰科学院院士、保加利亚名誉院士称号。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出席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特别会议。 6月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缓和国际局势会议。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55年 1月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 4月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6月出席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争取世界和平的国际会议。冬率中国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作《访日杂咏》等。
1956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开始出版。6月出席在科伦坡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
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作品话剧有
《卓文君》、《屈原》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浪漫主义作家。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一个地主兼营商业者的家庭。他学名开贞,号尚武。1919年首次发表新诗时,他各取家乡沫水和若水的第一字合为「沫若」,用它作自己的笔名。
郭沫若对于文学发生兴趣,甚至开始语体诗的尝试,是1919年9月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作。如他所说,「在一九一九与二O年之交,我的诗兴被煽发到狂潮的地步」。1921年8月出版的《女神》,收集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诗作。1922年5月,《创造》季刊在上海创刊。
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失去行动自由,于1928年2月,化名乘船离沪去日本,开始十年流亡生活。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积极支持中国留日学生的进步文艺活动。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多种专著。
十七年时期,郭沫若创作的话剧是
《蔡文姬》和《武则天》。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中“十七年”时期,郭沫若创作的话剧是《蔡文姬》和《武则天》。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
郭沫若著名的历史剧
1、《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于重庆的一部历史剧,所写内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剧历史剧。建华(毕华琪)1953年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本改编。是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剧团优秀保留剧目。
2、《棠棣之花》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3、《孔雀胆》
《孔雀胆》是郭沫若先生的作品。元末,红巾起义,梁王逃至楚雄,向大理总管段功求援。段功助其击退义军。为感恩,将公主阿盖许给段功为妻。段功恋居昆明,在原配夫人催促下方回大理,然段氏早与梁王有结,双方都想“吃掉”对方,故左右力劝段功莫至昆明。
段功不听,再到梁王府。或曰,段功意在昆明,劝梁王除之。梁王密命阿盖以孔雀胆毒杀段功。阿盖拒受王命,并以实情告段功,表示愿与他西归大理。段功自恃功高德厚,不信梁王会加害于他。
梁王另设圈套,邀段功到长乐寺做佛事,在通济桥乘马惊时将其杀害,阿盖不久也香消玉殒。
4、《蔡文姬》
现代戏剧《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剧情描写了距今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
1959年,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将这部戏搬上舞台,一经亮相,就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把广场的南墙都挤塌了。
2002年,在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之际,剧院推出了以徐帆、濮存昕、梁冠华等实力派演员为阵容的复排版《蔡文姬》,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5、《屈原》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扩展资料:
久演不衰的《屈原》
1953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屈原逝世2230周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排演《屈原》,特请陈鲤庭从上海赶往北京再度导演《屈原》。陈鲤庭一如当年在重庆排演《屈原》时苦心钻研,夜以继日达半年之久。
他说:“导演艺术严谨认真,任何时代都应该。”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1985年以后,陈鲤庭还把首演《屈原》的导演本、演出说明书、海报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
从1952年开始,日本前进座剧团把《屈原》搬上日本的舞台,并在全国巡演,持续演出五百多场。1971年12月11日,郭沫若赠诗日本著名艺术家河原崎长十郎,鼓励他继续演好屈原。郭诗写道:
滋兰九畹成萧艾,桔树亭亭发浩歌。长剑陆离天可倚,劈开玉宇创银河。
郭沫若还写道:“河原崎长十郎为促进中日友好和恢复日中邦交,将于1972年春在日本第三次演出史剧《屈原》,题此以赠,预祝成功。”
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