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作家张洁,以及张洁最好的作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作家张洁的一生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http://www.8181.com.cn/bbs/Plug-ins/book/bookroom/jswx/jswx/y/yanchunde/essj/048.htm
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作家张洁胸前挂着一个u盘,记者问她何故,她说来领奖却担心家里会忽然失火,于是把电脑里写好的文字存到u盘里,然后像挂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身家性命都在这里呢。”
把文字视为身家性命,张洁对待文字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她挂在胸前的u盘,使我想起挂在少女胸前的家门钥匙。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丢了这把钥匙就会打不开回家的门,灵魂就找不到归依。一个对“家”有虔诚的热爱的人怎么可能随随便便把“钥匙”弄丢呢。
写作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自语,小说往往带有作家的自传色彩,在《无字》中,写作是女主人公的救命稻草,现实中,写作是张洁的救命稻草。已经花甲的她还时常一天写四千余字,到了这个年龄,创作能力没有衰竭,创作激情没有消失,不敢浪费半点时光,把余热、时间、精力全放在文学上了,除了视文字为身家性命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呢。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爱,写作才会成为她“生命的存在方式”;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爱,苛求才会成她对自己的残酷要求。
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人写作或者非常努力,她的文章总是改了又改,哪怕一个字,放在前面好还是放在后面好?也会反复斟酌。作为作家,她羞于粗制滥造,她说“词汇的匮乏对我的职业是一种讽刺。”她对文字负责的态度,唤起我对文学的信心。
文学首先不是一项辉煌的事业,而是一项寂寞的事业,要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恒心和毅力,张洁坐得很沉,坐得很稳。她把写作比喻成京剧演员吊嗓,每天都得进行,否则就会生疏。写《无字》她前后花了十二年的功夫,字字心血。难怪,当她得知《无字》被盗版时,无不伤心地说:“我就像一个穷小子一分钱一分钱攒了十几年,好容易备齐了娶媳妇的嫁妆,结果让梁上君子洗劫一空。”没有这一分钱一分钱的积攒,就不会有张洁在文学上的巨大“财富”,有人说她可与萧红、张爱玲比肩。
我们现在没有必要讨论张洁的文学地位,因为她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视文字为身家性命的张洁还会给我们惊喜,还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张洁给我们的启示没有什么新意,还是那些老话:这个世界上不乏聪明的作家,但就是缺少视文字为身家性命的作家,缺少甘坐冷板凳的作家,缺少肯下笨功夫的作家,晃动在我们眼前的多是如何“脱”“俗”取宠,如何走捷径、吸引眼球,女口何趁嘴上无毛快出书、快挣钱、快出名、快成家的作家。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谈他们,害怕亵渎张洁的勤苦,我只祝愿张洁的“身家性命”更寂寞也更辉煌。
作家张洁的简介,以及他的著作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曾经长期供职于工业部门,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张洁是位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1978年短篇小说以《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步入文坛,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无字》,《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曾被改编成剧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作家张洁简介 作家张洁介绍
1、张洁,1937年出生于北京,辽宁抚顺人,中共党员,文学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2、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等。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
3、2005年,凭借其作品《无字》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张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当代作家张洁有哪些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游记文学集《在那绿草地上》、《域外游记》,中短篇小说集《方舟》、《祖母绿》、《张洁集》、《上火》,散文集《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你是我灵魂上的朋友》、《阑珊集》,中短篇散文诗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随笔集《何必当初》、《无字我心》,小说集《来点儿葱、来点儿蒜、来点儿芝麻盐》,长篇散文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张洁文集》(4卷)等。部分作品译有英、法、德、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俄国等外文版本。[1]
编辑本段获奖情况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张洁(左)与冰心(右)
[2]《我的四季》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出于生活中的左冲右突的困境。《无字》获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长篇小说《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无字》获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张洁作家简介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张洁简介,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当代女作家。***党员。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育特殊贡献作家。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其代表作<沉重的翅膀>等.
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张洁简介,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长篇散文《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8年(首届)、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005年,长篇小说《无字》获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关于作家张洁,张洁最好的作品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