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蔺相如简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蔺相如和廉颇的简介
廉颇(前327年-前243年),嬴姓,廉氏,名颇,晋系金文作𡉣波,籍贯有山西太原、山西运城、山东德州等说。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之良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战胜齐国、魏国、燕国。
前283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将伐齐,乘济西之势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前251年(赵孝成王十五年),廉颇于鄗代之战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主帅栗腹,令燕割让五座城池求和。廉颇获封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即代理相国,这时前任相国平原君赵胜刚死不久,由廉颇暂理国政。
扩展资料: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抒有志而不被赏识的感慨。唐德宗时将廉颇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廉颇为临城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东周列国志/第105回》记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十一年),当时廉颇年近七旬。
中国大陆电视剧《皓镧传》,姚未平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
蔺相如的事迹简介
1、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2、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扩展资料:卧薪尝胆的故事还有以下:
千金买骨古代的国君,有一个想用千金买千里马的,(寻求)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近侍之臣(对国君)说:“请让我去寻求千里马吧。”国君派遣他去做这件事。
过了多个月寻到了千里马,(但是)马已经死了,(近侍之臣)用五百金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骨头,返回向国君报告。国君大怒,说:“(我)所想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近侍之臣回答说:“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马呢?
天下(的人)一定认为国王您能有交易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果然,不出一年,千里马到了很多。
蔺相如简介.
先祖——蔺相如简介蔺相如,字仲仁,赵人也。战国时期蔺氏避乱自蔺邑内迁。蔺相如祖籍山西洪洞许村,其祖茔位于许村南垣之上,有墓志(散佚)。公元前 314年(丁未、周赧王元年、赵武灵王十二年)二月十四日寅时出生於岳阳蔺河之畔蔺子坪村。童年因战乱即随母亲颠簸流离东出太行,徙居泽州、辉县、邯郸蔺家河村,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时年 30岁。公元前 283年(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十六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君命,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时年 32岁。公元前 279年(周赧王三十五年、赵惠文王十九年),蔺相如渑池之会,与强秦外交斡旋,令秦王击缶不失国尊,赵王拜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时年 36岁。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之故事亦发生在此年。同年,赵惠文王赐予他“廿年丞蔺相如”铜戈(此出土文物现为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此并非普通兵器而乃其地位与权利的象征。公元前 271年蔺相如简介,列国间风平浪静无一战事,蔺相如奉赵王之命将而攻齐至平邑,不战而屈他人之兵,时年 44岁。公元前 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孝成王六年),长平之战前夕,蔺相如悉战局之危,晓战略之重,忧家国之安,反对“赵括代廉”,抱病进谏但未果,致长平惨败遗憾千年,时年 55岁。
公元前 259年(周赧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二十万攻赵,兵临邯郸城下。赵、魏、楚合纵抗秦,赵王不得不复用廉颇蔺相如简介,相如亦带病率府人与军民并肩作战,直至前 257年秦军大败退至河西。昔日,相如指挥作战的地方,当地百姓称其为“东鼓”、“西旗”。1971年此处曾出土“赵国战界”之残碑。蔺相如卒於公元前 247年(甲寅、秦庄襄王三年、始皇帝继位前一年、赵孝成王十九年)五月初二日子时,寿 69虚岁(68周岁)。蔺相如娶妻孔氏,公元前 306年(乙卯、周赧王九年)出生,公元前 218年(暌未、秦始皇 29年统一六国后第四年)五月初五日午时卒,寿 90虚岁(89周岁),葬于山西商纣王庙后鳅形,有墓志。蔺相如有 8子 2女。子依序为,长子仪(曾仕赵,为大夫,其后人不祥,依旧时之俗,可能在山西故里守祖茔);次子范与三子嘉居磁州,范之后裔移居湖北,嘉之后裔居磁州、徐州;四子景退居万邑(今江西万载县),其后裔一支迁至今湖南浏阳文家市镇玉泉村;五子丛信之子烈迁居泾阳(今陕西泾阳县);六子岱,七子封和八子冕守父墓,子孙因而家于渭南。
蔺相如从女嫁于齐国上卿陆发,长女不详。蔺相如墓在晋、冀、陕、豫等省有古县、磁县、泽州、邯郸、临潼、曲阳、辉县、修武、衡水、涿郡等十余处均有发现,且有多种志书记载,但何处真墓地,何处衣冠冢,迄今不可考。此现象在数千年宰相系列墓志中仅此一例,足以说明后人对我先祖蔺相如祭祀之看重。蔺相如,作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其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崇高的爱国品德、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思想,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妇孺皆知,称其千古名相名副其实。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因相如“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太史公而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蔺长旺丙申仲夏於平阳)
蔺相如的简介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后人在景仰蔺相如的同时,对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也总是给人留下缺憾,对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动记录很少。既便在有限的资料记录中,也有许多错讹、互相矛盾之处,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比如,从现有资料看,仅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种说法,其中故里说主要由河北省邯郸的蔺家河村、山西省古县的宝丰村和洪洞县的许村、山西省榆次的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泽州、河南省辉县、安阳的太平岗、相村等地;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郸、邯郸蔺家河、磁县羌村、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将相和这三个。
和氏壁风波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宝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含有宝玉的石块),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
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成了这块宝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十五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赵廷入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来换和氏壁,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壁,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壁,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壁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壁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想大王现在可能没有适当的人选吧,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
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壁西使秦国
秦廷智变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壁,献给秦王,秦王接过壁。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壁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壁,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壁交给他,蔺相如接过壁,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壁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壁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五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作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壁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壁,眼瞅柱子,作势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壁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壁,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壁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壁,也应该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壁献给大王。”秦王想到壁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五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广城宾馆去休息。
到了宾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五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壁,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壁。
完壁归赵
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壁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壁,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壁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壁,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壁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
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壁送给秦国。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逼秦王击缶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蔺相如的生平简介
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战国时赵国大臣,官至上卿,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三个事件。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蔺相如生平最出名的三件事
完璧归赵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渑池之会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史记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的门客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难道我就单独害怕一个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啊,如果两个老虎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这正合秦国的心意,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丞相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关于蔺相如简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