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信陵君从谏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齐王讽邹忌纳谏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信陵君从谏》(司马迁)文言文翻译
作者或出处:司马迁古文《信陵君从谏》原文: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信陵君从谏》现代文全文翻译: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假传命令夺取晋鄙兵权、救了赵国的大功,就跟平原君商量,打算拿五座城封给他。信陵君听说这件事,心中感到骄傲自大,脸上露出自以为有功的神色。有一位门客向他进言道:「事情有不应该忘记的,也有应该忘记的。如果别人对您有恩德,您不可忘记;如果您对别人有恩德,希望您忘记它。况且您这次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兵权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固然有功,对魏国可就算不上忠臣了。您却骄傲自满自以为有功,我认为您不应该这样啊。」于是信陵君立刻深深责备自己,惭愧地好像无地自容。赵王待打扫庭院之后,亲自来迎接(信陵君),按照招待贵宾的礼节,(赵王)引导信陵君到西阶,(请他从那里上殿)。信陵君侧身而行,推辞谦让,随(赵王)从东阶走上殿堂;并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对赵国也无功可言。赵王陪信陵君喝酒到傍晚,始终说不出要封给他五座城的话,这是因为信陵君的谦让啊。【注释】 [1]德:名词用为动词,感激,认为……好。 [2]矫:假传命令。 [3]骄矜:骄傲自大。 [4]物:这里指「事情」 [5]功:意动用法,认为……是功劳。 [6]西阶:指古代升堂(进入大厅)的礼节,西面的台阶是上首。 [7]侧行:侧身而行,这里指谦让的态度。信陵君从谏文言文答案
1.文言文《信陵君从谏》翻译
7、信陵君从谏
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窃得虎符,杀了大将晋鄙,解了赵国首都邯郸之围。赵王为了感谢他,准备把五座城送给他作为封地。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很得意,显露出骄傲自得的神色。这时候有个门客对他说:“世上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事情又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人家有德于你,你不可以忘记;你有德于人家,希望你把它忘了。况且你假托魏王的命令,夺了晋鄙的兵权救了赵国,对于赵国虽然有大功,但是对于魏国却算不上是忠臣。你却居功自傲,我认为你不该这样。”信陵君立即自责,显出无地自容的神色,虚心接受了门客的意见。
2.信陵君杀晋鄙文言文答案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遵照你的话去做。”
1.在这篇文章中,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怎样的意见?是否合理?为什么?
2.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唐雎不辱使命》中与秦王的对话方式有什么不同?
3.从信陵君的回答“无忌谨受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唐雎对信陵君的劝说中,在为人处事方面又有哪些收获?
答:
1.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的意见。合理。因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而对别人的憎恶不可表露出来。
2.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温和谦虚尊敬。唐雎劝说秦王的方式:强硬坚决。
3.可以看出他是个虚心学习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错能改的明君。我的收获:别人憎恨我,我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别人知道的;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可以忘记的。
3.唐雎说信陵君阅读答案[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了秦兵,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说:“这话怎样讲呢?”唐雎回答说:“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憎恶别人,是不可以让人知道的;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以不忘记的。如今,你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存了赵国,这对赵国是大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会见到赵王了,希望你把救赵的事忘掉吧!”信陵君说:“无忌我遵照你的话去做。”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C2.A3.①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②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③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或概括为:信陵君的方式不当)4.(1)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一点不足以怪罪(谴责)信陵君。
(“论者”“罪”各1分,全句1分,共3分)(2)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然则”“果”“然”各1分,共3分)(3)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是””殉”“谢”各1分,全句1分,共4分)1.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诛:指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2.分析:A都是“比”的意思;B与“也”一起表判断;的人。
C表并列;表转折。D就;若,如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分析:答案共有三点,每点1分,共3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谴责信陵君,理由还不够充分。
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急迫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攻打赵国,赵国必然要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一旦灭亡,那么,魏国将紧跟在赵国后面灭亡;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赵国、魏国一旦灭亡,楚国、燕国、齐国也会跟着而灭亡。
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
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我所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
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而已,魏国还有国王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
平原君用婚姻关系***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婚姻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
信陵君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啊,也不是为了六国啊,只是为了赵国啊。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
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是撤除魏国的屏障,撤除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
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幸亏作战胜利了,还可以过得去;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考虑,何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假如魏王不同意,就以自己想与秦军作战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了;侯生给信陵君出谋窃取兵符,何如面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以他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吧;如姬如有意要报答信陵君,何如趁魏王空闲的时候,白天黑夜地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用自己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悔悟了。
这样做,信陵君既不有负于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与如姬二人既不有负于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想办法呢?信陵君心目中只知道与他有着婚姻关系的赵国,而不知道有魏王。
内部有宠爱的如姬,外面有邻国,卑贱的有看守夷门的人,他们只知道有信陵公子,不知道有魏王。这么一来,那么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魏王罢了。
文言文《信陵君从谏》翻译
7、信陵君从谏
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窃得虎符,杀了大将晋鄙,解了赵国首都邯郸之围。赵王为了感谢他,准备把五座城送给他作为封地。信陵君听到这个消息很得意,显露出骄傲自得的神色。这时候有个门客对他说:“世上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事情又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人家有德于你,你不可以忘记;你有德于人家,希望你把它忘了。况且你假托魏王的命令,夺了晋鄙的兵权救了赵国,对于赵国虽然有大功,但是对于魏国却算不上是忠臣。你却居功自傲,我认为你不该这样。”信陵君立即自责,显出无地自容的神色,虚心接受了门客的意见。
信陵君从谏的评价
本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不是用直白方法,而是迂回切入。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这篇文章,篇幅至短,而文气则甚宽舒,在简单交代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郊迎的背景之后,重点写唐雎与信陵君的对话。唐雎先对信陵君说:“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这四句话,没头没脑,看似不着边际,不知所云,信陵君也的确不明白,难怪他会问:“何谓也?”于是唐雎不慌不忙,就信陵君的疑问,为他解释这四句话:“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四句话可分两层,前二句为上层,后二句为下层,上层为宾,下层为主;在下层中,前句为宾,后句为主,宾主相衬,顿挫有致。“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是唐雎这番话的主旨,于是由泛言“可忘”与“不可忘”,自然而然地引出要规劝的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水到渠成,情理自现。对唐雎之谏,信陵君欣然接受。这段对话,前半为虚笔,后半才落实,虚笔作铺垫,实写见真意,虚实结合,宽缓从容,不急不懈,飘逸有致。
信陵君的故事
魏无忌,号信陵君,魏国第六个国君安釐王魏圉的异母弟。魏国自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异军突起,已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于真正地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中间虽然参与了苏秦等人的合纵抗秦活动。魏无忌出生和生长于国家走向衰落的时期,他效仿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等贵族的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的危局,243年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被秦所灭。
人物简介
魏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史料详载
信陵君(15张)史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史记·魏公子列传》)。所以当时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一次,公子正与魏王博,得到赵兵将寇北境而举烽火的警报。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公子拦阻说:“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说完,复博如故。魏王却惊恐不安,已无心再博。不久,又从北方传来消息说,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大惊,问:“公子何以知之?”公子说:“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史记·魏公子列传》)此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将国事交予公子。魏无忌
时魏国有个隐居的人,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为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公子闻后,前往拜访侯生,想馈赠一份厚礼。他不肯接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设筵席大会宾客,都已坐好,公子才带领随从的车骑,空着左边的上座,亲自去接侯生。侯生整理破旧衣冠,并不谦让,径直上车,坐到公子空出的上手座位,想以此观察公子。公子亲执马缰,越发恭敬。侯生又对公子说:“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车至市中,侯生下车,见到其朋友朱亥。侯生侧目窥察公子的脸色,又故意久立,与朋友说话。可公子的颜色却越发温和。此时,魏国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公子回来饮酒。市人都看到公子手执缰绳等待。公子的随从都暗骂侯生。侯生见公子始终面不改色,就辞别朱亥上车。到公子家,公子引侯生上座,向宾客一一介绍,赞美侯生,又起立为侯生敬酒。满座皆惊。酒至酣处,侯生对公子说:“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觿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从此,侯生便成为信陵君的上客。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闲耳。”(《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多次去看望朱亥,朱亥却不曾答谢。公子怪之。信陵君
范雎由魏国逃到秦国,因此怨魏。公元前266年,范雎为秦相后,秦昭王欲替他报仇。曾经迫害范雎的魏相魏齐被逼逃亡赵国,匿平原君家。秦王诱骗平原君至秦而将其软禁,并派使者对赵王说:“不把魏齐的头送来,不放平原君。”魏齐过从虞卿。虞卿解赵相印与魏齐逃至大梁,想通过信陵君而去楚。信陵君畏秦,犹豫不肯见,问门客说:“虞卿何如人也?”时候嬴在旁,说:“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闲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归赵。安嫠王即位十几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雎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穣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不识则不明,腢臣莫以闻则不忠。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邺,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今负强秦之亲,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赵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是复阏与之事,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水,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蔡左)〔上蔡〕、召陵,与楚兵决于陈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已。秦固有怀、茅、邢丘,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诛之久矣。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国无害(已)〔乎〕?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闲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东至陶卫之郊,北至平监。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秦乃在河西晋,去梁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而阑之,无周韩而闲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由此矣。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秦桡之以讲,识亡不听,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赵)〔而〕挟韩之质以存韩,而求故地,韩必效之。此士民不劳而故地得,其功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今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是韩则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二周、安陵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史记·魏世家》)后来秦始皇果于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公元前260年,秦国武安君白起在长平全歼赵军。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军进抵赵都邯郸城下,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克。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为观望。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公子说:“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深以为忧,多次请求魏王发兵,门客也用各种办法劝说,然魏王畏秦,始终不听。公子估计魏王已不肯派兵救赵,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拚。路过夷门,遇见侯生,便以实相告。侯生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已行数里,心中不快,想:“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而还,问侯生。侯生笑着说:“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连忙问计于侯生,侯生支开旁人悄悄对公子说:“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王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遂依计而行,如姬果然盗得晋鄙兵符。信陵君要带人去调动晋鄙的军队,侯生又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公子闻后,大为感泣。侯生说:“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说:“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将请朱亥请来。朱亥笑着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同行。公子过谢过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遂行。公子一行至邺,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符后,表示怀疑,说:“今吾拥十万之觿,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表示不想交出兵权。关键时刻,朱亥从袖中抽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把晋鄙打死。公子遂统晋鄙军,并下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于是得选兵八万人,进兵攻击秦军。秦军在魏军、楚军和赵军的外内夹攻下,大败,邯郸围解。赵王及平原君亲自到邯郸郊界迎接公子。平原君背着箭袋为公子在前引路。赵王一再感谢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而侯生与公子决别后,待公子至军中,果然在北乡自杀。魏王怒公子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这一点公子自己也知道。所以在击退秦兵后,公子便遣军归魏,而独自与门客留在赵国,一直在赵十年。赵王与平原君商议,为酬谢存赵的功勋,欲将五座城邑封给公子。公子闻后,露出了矜功骄傲之色。有人劝公子说:“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闻后,立即自责,好像无地自容的样子。说自己有罪过,对不起魏,无功于赵。赵王与公子饮酒到傍晚,因为公子的谦让,不好意思说出献五城的话。公子留赵后,赵王以鄗(今河北柏乡县北)为公子的“汤沐邑”。魏国也又以信陵奉公子。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浆人家中。公子便欲见二人,但二人都躲着不肯见。公子打听到他们的住所后,悄悄徒步前往,同两人交游,甚欢。平原君对其夫人说:“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平原君的夫人把话告诉了公子,公子说:“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整顿行装要离去。平原君免冠谢罪,固留公子。平原君的门客听到这件事后,有一半离开平原君而跟随公子。公子留赵十年而未归。秦闻公子在赵,多次出兵伐魏,魏军数败。魏王甚这忧虑,派使者至赵请公子。公子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告诫门下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于是门客都不敢劝公子归魏。毛公、薛公见公子说:“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史记·魏公子列传》)话未说完,公子脸色骤变,当即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见公子,相拥而泣,任公子为上将军,率统魏军。公元前247年(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各国闻公子为将,都派兵救魏。公子率燕、赵、韩、楚、魏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全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秦将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魏安厘王为表彰信陵君败秦收复关东失地功劳,拜为上相,封邑五城。此次合纵攻秦,给秦国沉重打击。信陵君再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也从此威振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公子皆书其名,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据《战国策·魏四》载,安陵(今河南鄢陵县西北)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秦派他守管(今河南郑州市)。公子攻管不下,使人对安陵君说:“你派缩高去攻管,我任用他为五大夫,使他为执符节的军尉,去招抚他的儿子。”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缩高未必听从,还是使者自己去请他。”就派官吏引导使者至缩高的住所。使者传达公子的命令后,缩高说:“叫我去攻管,是‘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见臣而下,是倍(背)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推辞不去。公子大怒,派使者对安陵君说:“安陵如同魏国的土地一样,管攻不下来,秦兵一到,魏国必危。希望您把缩高捆缚送来。否则,我将领十万兵到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在接受魏襄王命令守安陵时,襄王亲手把‘大府之宪’交给先君。宪法的上篇记载:‘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也不包括在国家大赦的范围内。现在缩高不接受禄位,‘以全父子之义’,而您却要逮捕他。这是使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废大府的宪法,即使把我杀死,也不敢这样作。”缩高听到后说:“公子的为人,悍猛而自用,必将招来安陵的祸患。”他到魏国使者的住所,自刎而死。公子听说缩高自杀,穿起白色衣服(丧服),并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哀悼。派使者向安陵君谢罪说:“无忌是个道德低下的小人,考虑不周,对您失言,请释罪!”秦王深以公子为患,为离间公子与魏王的关系,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说:“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公子,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每天听到诽谤的话,不能不信,果然派人代公子为将。公子知道自己因为谗言的诋毁再次被废止不用,便推说有病,不去朝见魏王,与宾客日夜饮醇酒,且多近女色。如此四年,终于因饮酒过多,于公元前243年患病而死。同年魏安厘王亦死。秦闻公子死,派蒙骜率兵攻魏,克二十城,开始设置东郡。此后,开始蚕食魏国。公子死后十八年,即公元前225年,秦兵俘魏王假,屠大梁城,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汉高祖刘邦当初寒微的时候,多次听说公子贤能,等到就任天子以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祭祀公子.高祖十二年,给公子配备五户人家守墓,世代祭祀公子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这样评价公子:“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这一点在与平原君的对比一段中也有体现,充分表明公子礼贤下士的美好品德
编辑本段《史记·魏公子列传》
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脩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巿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巿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巿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魏安厘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馀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关于本次信陵君从谏和齐王讽邹忌纳谏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