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兴义遗址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贵州兴义山洞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兴义的由来
兴义建县是清朝嘉庆三年三月初七日(1798年4月22日),至今不过212年,在贵州80多个县(市、区)中属建治比较晚的县。
兴义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这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顶效猫猫洞、丰都张口洞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即可证明。虽然开发较早,历史悠久,但由于地处偏僻,人烟稀少,交通闭塞,远离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因此相关文字资料的记载非常缺乏。只是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调北征南”以后,这些地方才正式进入中央版图,开始有了文字记载。
兴义建县前这里称黄草坝。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为考察盘江源流,于崇祯十年(1638)八月下旬来到黄草坝,看到这里比相邻的其他地方富裕,人口多,居住集中,道路四通八达,处于三省交界处,离州府(盘县)又远,因此他认为在黄草坝“可建一县”。
在明代,当时的兴义境内设有左右两所和黄坪、布雄、捧乍三个营(土司),均隶属普安州管辖。为什么不设县呢?徐霞客一针见血地指出:“土司恐夺其权,州官恐夺其利。”清初沿袭明代建治,后实行“改土归流”,于雍正五年(1727)在黄草坝设普安州判,在捧乍先设左营游击,后设巡检。州判和巡检职轻权微,分属从七品和九品官,只管一点文书事务和地方治安。
事隔70年以后,嘉庆二年(1797)初,南笼(今安龙)爆发了以王囊仙、韦朝元为首的布依族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短时间内就占领了很多地方,但失败得也很迅速,不到一年,即被清军残酷镇丄压。
早在康熙年间,清军从郑成功后裔手中收丄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即将台湾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南笼府布依族农民起义被镇丄压后,嘉庆皇帝也效仿其曾祖康熙,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以示彰善之风”。嘉庆还为此作了一首长长的五言诗,诗中有这样两句:“更与赐府名,兴义新额茂”。
这就是“兴义”名称的由来。
因为黄草坝、布雄、捧乍等地均属普安州管辖,从黄草坝到州府所在地盘县有200多里路,人们往来极为不便。当时虽然经济不发达,往来经商的不多,但既属该地管理,每年地方官员、土司、寨目等要到州里交纳钱粮税赋;学童要到州里参加秀才考试;一些官司诉讼也要到州里裁决。还有,本地百姓要到州里应付各种差役,时间或长或短,来往轮换,不绝于途。
要在黄草坝设县,这是本地土绅、百姓多年的愿望。趁云贵总督勒保于嘉庆二年八月坐镇南笼指挥镇丄压布依族农民起义之机,黄草坝以花流清为首的一帮土绅赶到南笼见勒保,强烈要求在黄草坝设县。
勒保在听取花流清等人陈述后,打开地图看到黄草坝到捧乍一带地域辽阔,山深箐大,地处偏僻,如不设县治理,小小州判和巡检是管理不了的。从朝廷利益出发,黄草坝应该设县。于是他答复向朝廷反映。这年九月,勒保调回北京。新来的云贵总督鄂辉,于嘉庆三年上书朝廷:“黄草坝一处,必得俯顺舆情,改设县治”。设县目的,“一以整饬地方,一以控扼边要。”至于县名,鄂辉向朝廷建议:“该处本系兴义府所属,即名兴义县”。
这就是黄草坝建县和兴义县名的由来。
民国二年(1913),废兴义府设南笼县;1922年改南笼县为安龙县,“兴义”一词从此专指兴义县。
满意的话请您采纳
张改课等:贵州兴义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08年9月12日第 002版
本报讯 3月至 5月,在老江底水电站建设工程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兴义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对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甲马石村老江底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遗址位于南盘江支流黄泥河东岸一级台地之上,分为老江底、尾水和崖脚发掘区,其中在崖脚发掘区发现了一批石制品,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区地层堆积分 4层,其中第③层和第④层未见晚期遗物,是遗址的主体堆积,堆积物比较纯净,含河漫滩相沙质层。各层均有石制品出土,绝大多数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仅有数件,多系在扁圆砾石的一侧或两侧的局部区域稍加打磨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并未发现任何遗迹现象和陶片,显示出其,文化面貌的特殊性。
在不足 10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累计出土各类石质标本 600余件。其中第③层和第④层出土300余件,约 30%为砾石原料。据初步观察,制作石制品的原料多为磨圆度较好的砾石,岩性主要为砂岩和变质灰岩,附近河滩就发现大量这些类型的砾石,故制作石器的原料应是就近采集的。器物类型可分为有疤砾石(包括石锤和石砧)、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石锤可分为锤击石锤和锐棱砸击石锤,锤击石锤多为长条形的砾石,多在砾石的一端或两端残留有打击疤痕,少数周身都有打击疤痕;锐棱砸击石锤多系扁圆形的砾石,打击疤痕多分布在砾石两侧的棱边上。石核中锐棱砸击石核比较常见,一般只有 1个至 2个石片疤。石片多为锤击石片,其次为锐棱砸击石片。石器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和刮削器,其他类型极少。砍砸器数量最多,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以单面加工者居多,两面加工者很少。大都是在一端保持天然砾石面,另一端加工出刃口,有凸刃、直刃、凹刃之分,直刃和凸刃的较多。从加工方向上看,向背面加工的数量最多,向腹面加工的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刮削器数量较少,主要为石片石器,一般以锐棱砸击石片为毛坯,在与台面相对的一端或一侧修理而成,疤痕往往较小,背面均保持较多的砾石面。有相当一部分断块为砾石断块,系砾石一打两半断裂而成,断口平齐,有的在断口处仍可见清楚的打击点和放射线,在另一端保持天然砾石面,此类器物多与生产小型砾石砍砸器有关,可能就是生产这种工具的废料和毛坯。
遗址处在一级台地之上,并且发现有少量的磨制石器,表明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石制品的特征来看,打片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和锐棱砸击法。制作石器的毛坯以块状砾石和砾石断块为主,石片较少。石器修理的方式以单面加工为主,并以向背面加工占主导地位。石器类型主要为小型砾石砍砸器和刮削器。总的来看石器加工技术和类型组合比较简单。石制品所表现出的特征与北盘江流域贞丰县孔明坟新石器时代遗址较为类似,同时出土物几乎全为打制石器而未见陶片,器物类型组合更趋单调,文化面貌亦较之更为原始,显示出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据此初步推断其时代当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石制品的类型组合基本反映出石器加工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各类型的数量比例来看,也是砾石原料、断块和制作石器的毛坯占绝大多数,经过第二步加工的石器数量较少,同时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可拼合的石制品,而且遗址内未发现其他诸如灰坑、房址、动物骨骼、陶片等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遗迹遗物,也未见明显的用火痕迹。根据上述特征,考古人员初步推断崖脚发掘区作为石器制造场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第③层和第④层含有一定的河漫滩相沙质,堆积,加之发掘区处在坡地之上,因此也不能排除遗物存在受地质变化的影响而被搬运的可能。
此外,该遗址的文化特征与同属于南盘江流域的云南省富源县大河遗址和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的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大河遗址位于黄泥河上游河段块泽河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稍早阶段的遗存,出现了极少量的锐棱砸击石片;猫猫洞遗址距离老江底遗址直线距离仅数十公里,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一阶段的遗存,锐棱砸击石片和以锐棱砸击石片为毛坯制成的刮削器已大量出现。另外从猫猫洞现存的标本观察,小型砾石砍砸器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发现,这些文化因素与本遗址的文化内涵有相同之处和较为密切的联系,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尤其是本遗址与猫猫洞遗址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时代上前后相继,关系尤为密切。因此老江底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猫猫洞文化的去向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南盘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兴义遗址是什么
兴义遗址是兴义张口洞古文化遗址,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是兴义人古文化遗址群之一,张口洞古文化遗址代表了中国南方独特的旧石器文化,198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义张口洞是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其他文献中描述,张口洞古人类遗址,也曾发掘出旧石器晚期,距今约1万年前的石制品、骨器、动物化石等700余件。
张口洞位于兴义市丰都营盘山南侧山腰,洞呈岩厦形式,洞口高约6米,宽12米,洞内面积100余平方米,就象一张张大的嘴。洞与山下的平坝,相对落差约20米,整体环境与顶效猫猫洞颇为相似。1985年4月20日,贵州博物馆蔡回阳、王新金,兴义文化局刘嘉坤、李志恩等调查发现兴义张口洞遗址,获石制品文物700多件,骨器11件,动物骨骼10多件及大量的动物骨片和用火遗迹。
顶效猫猫洞“兴义人”遗址位置在哪里
顶效猫猫洞“兴义人”遗址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顶效镇位于兴义市东北25公里,离镇不远,有猫猫山,因山顶有两个隆起的山包,一个低而微垂如猫头,一个高而扁长似猫身拱起而得名。远远望去,它像一只山猫匍匐在地,正准备纵身而起,捕获猎物。猫头上,有一个高3米,宽4米左右的岩洞,酷似山猫圆睁的大眼,当地人称之为猫猫洞。
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次年10月进行试掘,11月正式发掘。从洞内黄褐色砂质上层和堆积物里,获得珍贵的人骨化石、哺乳动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遗物,还发现不少用火遗迹。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颔骨粗壮低矮,齿弓短而宽,形态与“山顶洞人”的下颌骨近似。股骨较粗壮,骨壁厚,髓腔小,与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出土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可供研究的石器标本1200余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还有石核、石片、石钻、打击砾石、石锤等大类。石器类型完整,加工精细,形状多样。出土骨器6件,角器8样。骨刀呈灰黑色,磨制光滑,造型精美,刃部光洁锐利。角铲由鹿角加工而成,刃面45°,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黑褐色的骨锥,制作也很别致,是先将一块厚兽骨打成三梭形状,再向左右两侧修琢,由骨内壁向骨外壁打击,把上端打击成细瘦的锥尖,最适合用于锥割物体。这种骨锥器形与我国辽宁营口金牛山和宁夏灵武县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锐尖骨锥比较,具有尖刃修长,断面呈梭形的特点,是目前我国旧石器时代同类出土文物中的精品。此外,还出土了中国犀、窄齿熊、牛、鹿、象、麂、竹鼠、野猪、獾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烧骨、烧石、炭屑等用火遗迹。
考古工作者已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化石,并根据其留下的遗物特征,命名为“猫猫洞文化”。猫猫洞古文化遗址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义市——顶效镇,途径G324、顶效大道,驾车约行驶40分钟,无门票。
顶效街道:位于兴义市的东北面,距市区11千米。国土面积107.7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14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2000年被黔西南州政府列入“黔西南州十强乡镇”。该镇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岭河峡谷所在地。这里有古文化“兴义人”遗址和驰名中外的“贵州龙”化石,有马别千年古榕树,有布依族传统节日“查白歌节”等。有顶效河、楼纳河及众多溪流。森林覆盖率18.88%。交通便
兴义的历史沿革
三叠纪时期(2亿年前),兴义就有最古老的海面滑翔脊椎动物“兴义飞鱼”和爬行动物“贵州龙”等存在。
旧石器时代的猫猫洞遗址就有古人类“兴义人”繁衍生息。战国时期,兴义属夜郎国。
秦代设吏属象郡。
西汉元鼎(公元前116-111年)年间司牂牁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南部将李恢率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以功封汉兴亭侯,始设汉兴县于今市境。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设附唐县于市境,为盘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辖之羁縻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云南行省普安路总管府。
明代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始隶贵州。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统辖盘江八属。
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改隶兴义府、添巡检分治捧乍。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辖贞丰州(今贞丰县及望谟县部分)、册亨州(今册亨县)、普安县(今普安)、新城县(今兴仁)、安南县(今晴隆)、兴义县(今兴义)和捧鲊巡检(今兴义捧鲊镇)。 1949年12月,兴义解放。
1950年,将民国时期所设保甲改为行政村组,全县划分为7个区,30乡镇、250村。 1951年11月,兴仁专区党、政、军机关迁兴义。辖10县。
1952年12月,设兴义专区(兴仁专区改兴义专区,兴义县隶兴义专区)。
1956年。将盘县所属阿衣乡大部分划归兴义县,原属安顺专区的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同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兴义县隶属安顺专区。
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专署驻兴义县。将安顺专区所属兴义县、兴仁县、盘县、普安(驻盘水镇)、晴隆(驻莲城镇)5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入兴义专区。
1965年11月,设盘县特区。兴义专区辖9县、1特区。
1970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
1981年9月21日,撤销兴义地区,于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原兴义地区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域。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兴义县。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
1988年3月1日,正式成立兴义市。
关于兴义遗址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