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代君王常常自称和古代君王对自己的称呼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代君王常常自称以及古代君王对自己的称呼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古代君王总是自称天子,为何要这样自称
古代书籍中常常以"天子"指称皇帝。《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汉书·高帝纪》∶"东南有天子气。"所谓"天子气",据《隋书·天文志下》解释∶"天子气,内赤外黄正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往处,其地亦先发此气。"意思是说,"天子气",里面红色外面黄色,皇帝要去游览的地方必定先浮现出这样的一种云气。又比如,科举时代,状元算是皇帝亲自录取的学生,所以称为"天子门生"。
皇帝为什么称为天子?《礼记·曲礼》解释说∶"君天下曰天子。"意思是说∶皇帝统治天下,所以叫"天子"。这种说法其实是望文生义,若"天"指天下,应该叫"天君",而不是"天子",因为皇帝决没有做天下人儿子的意思。其实,"天子"一词与周代人崇拜"天帝"有关。
殷商时期,人们称天上最高的神为"帝"或"上帝"。西周时,人们改用"天"来代指"上帝"。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指出∶"殷代的帝是上帝”,“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周人的“天”不是自然现象的天空,而是具有人格神意义的上帝。“天”的前面常常加上“皇”、“上”、“昊”、“苍”等字来形容上帝的伟大神圣,形成皇天、上天、旻天、昊天、苍天等词语。周以后,还常把天和帝结合起来,称为天帝、皇天上帝、吴天上帝等。
这个神话了的“天”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能够“监下民”“福善祸淫”(保佑善人、惩罚坏人),人们必须“恪谨天命”,“奉若天道”。上天还有直接派遣国王的权威。当然,上天不是简单地授命某人为人间帝王,受命者和上天必须有特殊的关系,其亲密的程度如父子,所以,被选作人间国王的就称为”天子”。《墨子尚同下》:“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是故选择贤者立为天子。”意思是说:古代上天开始创造百姓时,还没有统治者,所以上天就选择贤明的人做皇帝。
因为君主是天帝的儿子,他的父亲就不再是人,而是神灵异物了。古人将上古神话整理改造,产生了“天子感生说”。“天子感生说”包括“感天象而生”、“感神人足迹而生”、“吞卵而生”、“龙交而生”等。如《竹书纪年》上《黄帝轩辕氏》>注:“黄帝母日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竹书纪年》还提到颛顼帝的母亲,“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己于幽房之宫,生颛顼。”还有帝舜的母亲,见大彩虹,有感而生舜。殷帝成汤的母亲,看到白气贯月,感而生汤。以上都是感天象而生。“感而孕”是指一种神秘的交感后突然受孕。据《太平御览●皇王部》引《诗含神雾》记:伏羲帝的母亲华胥在电泽这个地方踩上了一个巨大的足迹,感而生帝。《诗,大雅.生民》孔颖达疏:“姜螈履大人之迹,感而生后稷。”
意思是说:姜螈踩上了巨人的足迹,交感而孕,生下了后稷。《史记.周本记》把这一段神话发挥得更生动:“姜原(螈)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踏)之。践之而身动(感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上是感巨人足迹而生帝说。《史记.殷本记》:“殷契母日简狄,有城氏之女,为帝营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意思是说:股帝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简狄是帝普的次妃。有一次,三个人在一起沐浴,见一只大黑鸟掉下一个蛋,简狄拿过来吞了下去,于是简狄就怀孕而生下了契。这是吞卵感生说。《太平御览.皇王部.帝尧陶唐氏》记载:“赤龙与庆都合昏”而生尧。《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刘邦母与神龙交而生刘邦的说法。这是龙交而生帝说。“天子感生说”给封建帝王罩上了“天命天授”的神圣光圈,对维护封建帝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清版《史记》
封建社会中,不仅封建帝王以“君权神授”、“受命于天”来吓唬镇压百姓,被统治阶级进行反抗时,其领袖也往往打着“受命于天”的旗号,以“替天行道”来反抗腐朽的统治阶级,召唤民众。如东汉末太平道首领张角等在汉灵帝中平元年发动农民起义时,就曾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号召民众推翻汉朝。起义部队达数十万人,全用黄巾裹头,以应“黄天当立”的口号。但是历代农民起义成功后,其首领登.上皇帝宝座后又自称为“天子”。
这是一个历史无法避免的悲剧,是社会发展阶段性和历史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天子”这一称号,古代帝王还有一些带有“天”字号的称呼,如“天王”,《史记.孝文纪》:“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又如“天家”,《独断》:“天子以天下为家,故曰天家。”除此外,还有“县官”、“巨公”、“大官”、“大家”、“官家”等名称。
古代诸侯对下的自称( )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古代王侯的自称/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注:“人君谦称。”/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庄子·盗跖》/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战国策·齐策》/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又如:称孤道寡;孤家(古代君王、诸候的自称)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寡人”的。《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诗•邶风》:“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自称。唐以后唯皇帝得称寡人。
古代君王常常自称寡人主要是为了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剧或者古代的文学作品时,都会发现君王常常称自己为“寡人”,那么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来看看本文吧!
古代君王常常自称“寡人”原因1、暗示自己孤单无伴
2、警醒自己德行浅薄
古代皇帝的自称1、“朕”,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这是普通的情况,但有特例,那就是皇太后也可以自称“朕”,不过这一情况比较罕见。
2、“孤”,不是孤单的意思,而是说自己不能得众。东汉末年,袁术、曹操、孙权、刘备等群雄“南面称孤”。此时“孤”较为流行。而曹操称魏王,孙权为帝,仍然喜欢自称“孤”。
3、“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是古代皇帝、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4、“予一人”,对于古代天下,特别是周朝时期君主经常自称,《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而在秦始皇之后,也有皇帝自称“予一人”。《汉书·文帝纪》:“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
5、“吾”、,古代的皇帝在许多场合、许多情况下并不自称为“朕”,而是和平常百姓一样自称。比如汉武帝即位之初,责问丞相田蚧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在这里,汉武帝刘彻就自称“吾”。
6、“我”,对于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朱元璋、乾隆等还自称“我”,这和当时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相一致。至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则比较不拘一格,喜欢自称“俺”,比如朱棣曾表示“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
古代表示我的词语鄙人、敝人、不肖、不才、老子、某、依、仆、乃公、人家、我等、我、我们、我辈、我依、吾、吾们、吾济、吾辈、吾曹、小生、小人、小子、小可、小的、余、予、在下、洒家、咱、朕、寡人、孤、奴才、臣……
以上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君王为什么自称寡人
很多影视剧里面会看到这么一个画面,就是皇帝有时候会对着大臣或者其他人称自己是“寡人”或者“孤”。看到这一幕,我想很多单身的朋友会白眼翻到天,心里面估计在想:“苍天呀,就您这还寡人,后宫佳丽三千还寡人,那我们这些单色狗怎么办。”其实不要急,皇帝自称“寡人”、“孤家”的还真不代表着什么,纯粹就是自谦可能。那小喵今天就和大家来看看古代那些帝皇的自称吧。
首先我们来说的就是“寡人”。现代很多单身男女都喜欢用“孤家寡人”来自嘲,可谓是无比心酸的感觉。可是这两个称谓在古代可不是单身狗的意思,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君王用来称呼自己。
孤家却坐拥天下,寡人却佳丽三千,这是什么操作?一切都是君王们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罢了。
首先我们来说帝皇口里的寡人是什么个意思,寡人是指寡德之人,一般做古代帝皇的自称,主要盛行于秦朝之前。古代的皇帝称为天选之子,例如周天子,这意味着能当上皇帝君王的,都是品德优秀的人,才能受上天眷顾。但是皇帝或者诸侯王总不能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称自己优秀的天子吧,这个和周礼有所违背,那该称呼啥,那便是“寡人”或者“孤家”了。根据《战国策·齐四》记载: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可见,寡人最开始是诸侯王的自称,而孤则是诸侯国里面较弱者的自称,都是谦称。
“其实寡人孤家就是皇帝和诸侯们的自谦之称,也变相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权威是独一份的,是不可挑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君王那么喜欢称孤道寡的原因。
称孤道寡,自夸一下
孤家寡人之后就是朕了,更加的接地气称呼,这多亏了秦始皇。
相信很多朋友看清代戏都会发现,这时候的皇帝不再称呼自己孤家寡人了而是称“朕”,为啥呢?难道清朝皇帝比较真实,不自夸了?这还多亏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成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业和权威,他选了一个专门的官方称谓,那就是“皇帝”,而对于皇帝的自称他也选好了,那就是“朕”,这些都被后来的皇帝所沿用。
而在成为皇帝自称之前,“朕”单纯就是指人,秦朝之前人人都可称朕,据《尔雅·释诂》记载:“朕,身也”。这就是说朕在秦朝之前是平民百姓都可以用的自称,只是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皇帝专有的自称而已。
除了寡人孤家、朕这些现代人熟悉的字眼外,古代君王还用过这些字自称。
要说我国最早的文明历史,那么夏商周应该是绕不开的,而在这个时间段里面也诞生了最早的皇帝自称,虽然那时候还没有皇帝这个称谓。那么最早的皇帝自称或者说是君王自称是啥?那就是“予一人”。
这个称呼是最早的君王自称,根据《礼记·玉藻》记载:“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可见那时候的天子就是自称“予一人”,就是我一人的意思,可谓有趣。
到了东周末期,周天子势力已经不能压制诸侯王的势力,于是在诸侯国楚国又诞生了一个君王的自称,不谷(也做彀)。这个名称是楚国王君的自称,意思是不够的意思,还是一个自谦之词。
楚王自称不谷
结语
无论是孤家寡人还是朕等,这些帝王用来自称的词眼虽有自谦之意,可本质上却是君王权威的高高在上,真正想要告诉别人的也是权力的不可挑战,一旦被挑战,那么言语的自谦将化为杀人的剑。
为什么古代君王总称自己为寡人
古代的不少君王都会称自己是“寡人”是因为想要显得自谦。
寡这个字本来就有孤单,独自的意思。但是如果君王自称“寡人”的话,就是想要表达自己是一个寡德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说自己在道德以及修为等更方面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这样的话从君王嘴巴里说出来很明显是为了达到自谦的效果。如果自己的君王非常的自大,这对国家也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君王自称寡人跟现在的人说自己才疏学浅或者自己不够好是一样的效果,当然这样说别人也不会真的这样认同,只会觉得对方非常的谦虚。谦虚的人通常会让人感觉有好感,毕竟一个谦虚的君王和一个自大的君王,相信肯定前者更让人敬重,臣子也才敢向君王谏言。
在古代的时候,其实道德是衡量一个君王的很重要的指标,毕竟没有一个君王愿意被人评价成为无德之人,对于君王来讲,以德治国是每个人的宗旨,至少在历史上那些无德的君王大部分都会导致灭国,是国家的罪人。所以古代的君王就会用寡人这个称呼来提醒自己。
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一个无德之人,也想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多注意自己的德行,毕竟一个无德的君王是不会获得民心的,而且群臣也不会真心的臣服于自己,那么很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君王会不断的称呼自己寡人,既想要表现自己非常的谦虚,但是也算是一直给自己敲响警钟。
但是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这个称呼才慢慢的发生改变,毕竟同意以后全国只有一个君王了,所以那个时候就可以自称“朕”了。
好了,关于古代君王常常自称和古代君王对自己的称呼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