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庞统简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庞统简介以及三国演义庞统简介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庞统简介,庞统怎么死的
庞统简介,庞统怎么死的?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那么庞统简介,庞统怎么死的?下面就由天气网万年历频道我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廿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一生以建功立业为目标,只可惜自己太过于着急,进攻雒城的时候被杀,使得刘备的计划遭受影响,导致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变动,这也是刘备所没想到的。
庞统简介,庞统介绍资料
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东汉末年襄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名士庞德公称其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汉末齐名。当时俗语有云:“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为南郡郡首任为功曹,后成为刘备重臣谋士,陈寿誉其可比拟为魏国的荀彧和荀攸。历任耒阳令、治中从事,官至军师中郎将;死后由后主刘禅追封为关内侯,追谥为靖侯。
庞统年少时质朴鲁钝,未有人识。叔父庞德公看重他。颍州人司马徽清高雅正,有知人之鉴。庞统弱冠之年(二十岁)去见司马徽。当时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庞统坐在树下,由早谈到夜一起交谈。司马徽甚奇异,称庞统为荆南士人之冠庞统简介,《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评他为“盛德”,更赞叹庞德公知人的才能,庞统开始渐有名声。
郡守任庞统为南郡功曹,周瑜占领南郡,领为太守。后周瑜病卒,庞统前往江东吊丧,遇到闻名而来的陆绩、顾邵、全琮等。庞统认为全琮:“你好施予、慕贤明,有点像汝南人樊子昭。虽然智力不多,但仍是一时的佳话。”又认为:“陆绩有驮马的脚力,而顾邵则有驮牛能负重走远路的能力。”有人便问:“如你所见,陆勣较优胜?”庞统解释:“驮马虽厉害,但只能负起一人。但驮牛一日能走三百里,所负又岂止一人!”于是顾邵招待庞统留宿,并问道:“你评价过如此多名人,我与你如何?”庞统说:“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教化世俗,荐举人物,我不及你;但论帝王的秘策,揽、倚、伏的精要,我则较有利。)”
众人受到庞统点评后都十分满意,更与他结为朋友,说道:“当天下太平时,一定与您谈尽四海之士。”
刘备督管荆州后,用庞统为耒阳令,但在任内无法将职务做好,被免官。鲁肃寄书信给刘备为庞统说话:“庞士元不是管理百里之地的人,命他为治中、别驾的职任,才开展示出其杰出的才华。”诸葛亮亦加以推荐,刘备才再用他,任治中从事。其待遇与诸葛亮差不多,后同升为军师中郎将。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描述庞统任耒阳县令,张飞去监视期间,庞统就将百余日所累积的公务全按部处理。这事件的蓝本就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陈寿另一著作《益部耆旧传杂记》里的何祗。
之后跟随刘备入蜀,并提出夺蜀提案,但刘备不从。刘备后来与刘璋决裂,庞统再提出上、中、下三策取蜀:
上策:“秘密挑选精兵,昼夜不停赶路,突击成都;刘璋不懂军事,平时又没有准备,大军突至,一举可定,这就是上策。”
中策:“杨怀、高沛是刘璋手下名将庞统简介,各持强兵,据守关口、山头,听闻他们曾数次上书劝谏刘璋,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你派人到他们处问候,说荆州有紧急军务,要还军救助,并假装收拾,装作要离开;此二人既服于你的英名,又为你的离去而高兴,我推想他们必定乘轻骑来求见,你藉以捉拿他们,夺取他们的士兵,向成都进攻,这就是中策。”
下策:“退还白帝城,与荆州兵联合,慢慢消灭他们,这就是下策。”
更认为:“若是还沈吟不做行动,将失去时机,不可再等了。”刘备认为上策过急,下策又太缓,故依采取中策而行。先斩杨怀、高沛,再攻成都,所向披靡。
当大军经过涪城时,刘备大宴众人,饮酒作乐,并对庞统说:“今日的宴会,真是乐事。”但庞统责备:“攻打别人的领土,还在饮酒作乐,此非仁者的兵法。”道破刘备的野心,当时酒醉的刘备愤怒地说:“当年周朝武王克殷,既唱歌,又跳舞,难道他不是仁者?你说话不当,快些离开!”于是庞统离席引退。
后来,刘备感到悔意,请庞统还席,庞统便回到坐位。不过,庞统没有多谢刘备请他回来,却自己在饮食,神色自若。刘备问他说:“你认为当时,是何人的过失?”
庞统答道:“是君臣皆错。”刘备大笑,继续宴乐。
凤雏殒落
刘备进攻雒县时,庞统率军攻城时,被守军的流矢所射中而亡,年仅36岁。刘备为之痛惜、流泪,诸葛亮也亲自前往拜祭,更升其父为谏议大夫。后追赐关内侯,260年九月,追谥为靖侯。
庞统年少时显得比较纯朴鲁钝。爱结交朋友,朋友众多。他也认定仁的重要,有急才,于涪城上谏时可见到。
而且甚有修养,评价人物时,会夸大赞美别人的优点,有人对此好奇便问他,庞统回答道:“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大意是想通过赞美人去鼓励、指导世人向善。
因貌丑且狂妄而受刘备、孙权排斥,乃小说家虚构之事,史书记载乃风雅之名士。
陈寿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又曰:“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将庞统比儗为魏臣中的荀彧。)(《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第七》)
司马徽:“(庞)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
诸葛亮:“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鲁肃书与刘备:“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庞士元:“军师美至,雅气晔晔。致命明主,忠情发臆。惟此义宗,亡身报德。”
习凿齿曰:“夫霸王者,必体仁义以为本,仗信顺以为宗,一物不具,则其道乖矣。今刘备袭夺璋土,权以济业,负信违情,德义俱愆,虽功由是隆,宜大伤其败,譬断手全躯,何乐之有?庞统惧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众中匡其失,而不脩常谦之道,矫然太当,尽其蹇谔之风。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纳胜而无执,是从理也;有臣则陛隆堂高,从理则群策毕举;一言而三善兼明,暂谏而义彰百代,可谓达乎大体矣。若惜其小失而废其大益,矜此过言,自绝远谠,能成业济务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为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宴酣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云‘君臣俱失’,盖分谤之言耳。习氏所论,虽大旨无乖,然推演之辞,近为流宕也。”
袁宏《三国名臣颂》:“士元弘长,雅性内融。崇善爱物,观始知终。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绸缪哲后,无妄惟时。夙夜匪懈,义在缉熙。三略既陈,霸业已基。”
《三国演义》中庞统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庞统有所不同。《演义》中描写庞统容貌丑陋,在赤壁之战时受周瑜之托而向曹操献连环计,曹操因此将战船用铁索连接起来。刘备入蜀后,在庞统的辅佐下夺取涪城,斩了泠苞之后,与庞统分兵进取雒城;出发前,庞统马失前蹄,刘备让他换乘自己所骑白马;庞统走小路,行至一地势逼窄之处,听说此地名叫“落凤坡”,大惊,急令退军,却被埋伏于此的张任军认作刘备,乱箭射死。
庞统简介庞统怎么死的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早年经历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庞统后来被本郡征为功曹,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中国医政网,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东吴送丧建安十四年,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南下的几十万大军,而后周瑜又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曹操为了制造孙刘联军之间的矛盾,假天子之名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次年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死于巴丘。庞统时为周瑜功曹,送丧至东吴,东吴人大多听说过庞统的名号,等到庞统准备回去的时候,一起送庞统到昌门,其中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告诉他们说: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于是东吴陆绩、顾劭、全琮等人于庞统深交而还。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投奔刘备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亚于诸葛亮,后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献计征蜀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而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劝刘备于宴席中挟持刘璋,但刘备以自己初来蜀中恩信未立为由而拒绝。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建安十七年十二月,刘备已经在葭萌关屯驻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如果犹豫不前,将会有大难,不能在此地久留。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天这场宴会应该快了吧。庞统却说: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的不好,快点出去。于是庞统起身退出。但是刘备马上后悔,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只顾自己吃喝。刘备问道: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说: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战死雒城建安十九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庞统的简介 庞统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庞统,字士元,早年便以“凤雏”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曾与东吴陆积、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
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庞统之死,不但对进占益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更迫使刘备、诸葛亮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人事安排,从而也为“隆中对”的继续实施埋下了隐患。
庞统是怎么死的?
由谁去援助刘备,由谁留下镇守荆州,这是当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清人王夫之曾设想:“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读通鉴论》卷10)在他看来,诸葛亮应当与赵云、张飞等留守荆州,而让关羽率援军入川。刘备有雄才,关羽骁勇过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谋,诸葛亮实在没有必要率军入川。
其实,若庞统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处,而且诸葛亮也很可能继续坐镇荆州。因为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已经提出要将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也同时强调必须兼顾荆州,荆州军队是钳形攻势的另一臂膀,不容有失。但庞统死后,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原因在于庞统不但能够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而且在此之后还能从事治理工作。以刘备之雄、关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取得益州,但关键是之后由谁来治理呢?关羽武勇绝伦,但治国显非其所长;法正智谋高超,但心地过于狭窄,“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法正传》),以此担当治国重任也不适合,因此诸葛亮只有亲自率军入川,而留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关羽是留守荆州的最好人选,但毕竟不是最适合“隆中对”战略方针的人选,而后来也果然出了问题。
无独有偶,清代有个叫李仙根的人,也看出庞统之死,是蜀汉败亡的一大关键。他在《三国史论》中说:“予独怪修史者,不著庞统之死。盖汉季之不振,全系乎此。士元用兵严厉果决,实过于孔明。倘士元不死,孔明同侯(指关羽)镇荆襄,士元领大队办秦陇,而先主居蜀汉,与法、蒋辈经画国事,虽有智者,不能为魏策矣。士元死而孔明西去,侯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用微权以集大计,而骂婚、撤备,使疑叛丛生,今则归咎于先主、孔明,侯之灵其乐受之乎?故君子读死,于士元之死,深叹天不佑汉,初即不得志于襄樊,继则永安再辱,阴平失御,皆原于此矣!”(《关帝志》卷三)
由于荆州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就成为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中心,非智勇足备者不足以镇之。关羽武勇有余,但“性慨慷不欺,志不能隐忍”,又缺乏优秀谋士的辅佐,自然难免为宵小所乘。不妨设想一下,若庞统不死,而由关羽率援军入川,自可夺取益州;待“天下有变”,刘备自率关羽、马超等出于秦川,荆州方面则有孔明、赵云、张飞遥相策应,东西并进,当期大成。东吴固无隙可乘,虽有智者,亦不能为魏策也。惜乎成败得失,盖有运数。《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信矣哉!
三国时庞统的简介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黄忠,字汉升,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扩展资料
公元212年,在西蜀做客的刘备与西蜀主人刘璋反目,刘备依据军师庞统的计策,干脆进攻四川。庞统向刘备献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派出一股奇兵,出其不意突袭成都,一次性解决问题,免得夜长梦多,“大军卒至,一举便定”,这是颇有风险但也是见效最快、成果最大的策略。
中策是假装要撤回荆州,约刘璋守将杨怀、高沛来相见,诱杀二人,占据关隘,取得其手下的兵力,再向成都进兵;下策就回师荆州,再慢慢图谋西川。
策略有没有用,往往要看执行者的性格。刘备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批创业者,敢于冒险,也讲究周全。他的这种性格不适合在北方发展,因为北方的局势瞬息万变,又没有天险,难以做到周全。
但在四川则行得通,因为四川地势险要,敌人明确,局势发展相对较缓慢,可以从容实施战略计划。庞统也是看中了老板的这种性格,才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其选择。
刘备最终实施了中策,一路顺利地攻向成都。在一次庆功宴上,刘备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的回应如果放到现在,倒是有点像传说中的小明。
他敲打老板说:侵略别人的地盘,做得很不地道,你还好意思这么开心。刘备怒了,说:滚出去,“宜速起出”。庞统依言滚出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庞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庞统:三国时代的"小明"曾被刘备要求"滚出去"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