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纳兰词赏析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纳兰词赏析以及写纳兰容若的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纳兰词·蝶恋花赏析
纳兰词·蝶恋花赏析
纳兰词·蝶恋花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词,讲述为了一个情字,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善于用自己的心眼,凭敏锐的观察、新鲜的感会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我整理分享纳兰词·蝶恋花赏析,欢迎阅读。
纳兰词·蝶恋花赏析1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①。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②。铁马金戈③,青冢黄昏路④。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
①无定据:无定、无准。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一作“无定数”。
②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③铁马金戈:谓战争。《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④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绮,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家”。
【白话译文】
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从前愁苦凄滚的往事无穷无尽,铁马金戈南征北战,最终只剩日落黄昏青草掩藏着坟墓。满腹幽情情深几许,夕阳照射深山飘洒着潇潇秋雨。
【名家赏析·朴月】
从大同出了关,那绵亘的城墙,就在马蹄达达中,远远地抛到了身后。
曾读过前人多少“出塞”的诗篇;如今,竟当真置身于塞外了。这一片广漠无垠的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争战?多少厮杀?汉人防守着,胡人觊觎着,拉锯似的争夺着主权;一代又一代,无数征夫在这守边征战;一年又一年,无数思妇在闺中痴等苦盼,“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多少人生离,多少人死别,又有谁真的争到了呢?人,何曾真拥有土地?是土地拥有人呵!人,会老去、死去;朝代,会改换、更迭;长存的,只是这经历了秦汉,经历了隋唐,迄今,仍默然存在原地的土地!
声声画角,悲壮而苍凉的在广漠的土地上回响。一群群的牧马,往来奔驰着,掀起了滚滚黄尘;千百年来,杀伐争夺的人,或许连自己争夺到这块土地,有什么用,都不知道吧?除了这些游牧的过客,几曾有人真正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根?
岂止是人呢?这极目无边的广漠土地,放眼望去,只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一队人马,走入其中,像陷入了黄山、黄云、黄土、黄沙汇聚的黄色海中的蝼蚁,不由自觉渺小卑微,而对造化油生无限崇仰之心。
骑在马上的纳兰成德,心中涌起了无限悲慨;回目四顾,同行的人,都压低了风帽,沉默地骑在马上,顶着风沙前进着。他心中的思潮起伏,欲向人倾诉,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做心灵沟通的对象;即使他说了,别人是否能领会他此刻面对这一片荒漠,而升起的苍凉悲郁的心境?
他也沉默的前进着。路旁,一株老枫树在西风中叹息;所剩无多憔悴残败的红叶,凄艳得令人心悸。他在凝目一顾中,心境似乎也苍老了,苍老如被西风染醉又吹老的一树丹枫。
“前面,就是青冢了!”
领路的向导,遥指向前方苍茫黄沙中的一抹苍翠。
青冢!他早听说过,塞外一片黄沙白草,唯独昭君木上草色青青!昭君!那原该用金屋贮之的汉宫绝色,竟被画工所误,万里投荒,嫁与不堪匹配的匈奴单于为阏氏!那一腔无以抒发的幽怨,只能寄托在如杜鹃泣血的琵琶弦音中;那坟上独青的草色,想也是芳魂不泯的精诚所至吧!上天,赋与了她绝世姿容,竟只为了要她去完成这样一件绝世的义举:以自己的美色,去换取汉室的和平,去维护万千黎民的生命!
一红颜,而系天下安危!昭君!明妃!你是该为自己悲凉身世哭,还是为自己伟大功业笑呢?
青冢,面向着南方;她生前望了一世,死后仍念念难忘的方向;只因,那儿有她的国、她的家,她的君王!
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啊!这样千钧的重担,无端压下,压碎了她的梦,也压碎了她的心。“和亲”,她勉力担负这重责大任,勉力以自己笑靥迎人,苦泪暗吞的日复一日,去换取汉室短暂的承平岁月。
他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她也许憾恨,却无悔的承受了这让人嗟叹不平的命运!来到这儿,也回首望向南方时,他忽有所悟;是“情”,误尽苍生,也令人九死无悔的“情”!为了一缕系往家国、系向君王、系念苍生的柔情,她才辞汉宫、别帝阙,把自己的青春,送进了大漠,终而连同孤绝的寂寞,葬进了黄沙……那千古的沉哀,向何处倾诉?那些执金戈,骑铁马,横扫千军,叱咤风云的武夫们,可曾理会得“独留青冢向黄昏”那沉默的寂寞和苍凉?
天上的黄云,凝结成低垂的铅块;只有西天一线,筛下薄薄日影,落向千重万叠,深邃幽森的远山。日影无言,深山无语,却融成一片缱缱绻绻凄艳的苍茫;昭君呵!你让人心碎的那份深情,可也如长逝深山怀抱中的一抹夕照,无言地、无悔地,孤注一掷的心甘自殉?
军士们扎下了营,准备过夜。四野寂寂,只有呼啸的凛冽秋风瑟瑟萧萧。守着一盏孤灯,他思维仍萦系着那草色青青,离乡万里的青冢孤孑……
“下雨了!”
军士欣喜地进来报告;雨,在塞外,是生命所系的甘霖呀!
点点滴滴,为塞外深秋的夜晚,更增添了多少萧瑟凄寒;直沁入心底的凄寒。才一日呵!他已不胜。昭君!你怎忍受了数十寒暑?或者,昭君,这点点滴滴的,不是雨,是你流不尽、抛不完的珠泪淋淋?
纳兰词·蝶恋花赏析2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在《沁园春》一词的小序中曾写道:"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澹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此词即先从"天上月"写起。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
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圆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用燕子在帘间呢喃,反衬人去楼空,未亡人的孤寂。结语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抒发了无穷尽的哀悼,把永恒的爱寄托在化蝶的理想中。这首词把作者内心对爱妻的悲悼之情,尽情表露。
不做作,无雕饰,缠绵凄切,感人至深。
原文如下: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清代: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在康熙十九年(1680)重阳节前三日夜曾做过一个梦:“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而这首《蝶恋花》就从这个梦里的两句诗生发而来。妻子卢氏去世后,作者生活便长期痛苦悲伤,他用月亮盈亏喻人生的聚散,希望月亮夜夜明亮,长圆不缺。所以作者将天上的月亮,作为歌咏对象作词一首。
纳兰词·蝶恋花赏析3又到绿杨曾折处
不语垂鞭
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
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
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
明日客程还几许
沾衣况是新寒雨
[评析]
为了一个情字,就是到“天涯行役”也在所不惜。纳兰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至情至性的人啊。
纳兰性德简介:
中国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是朱邸红楼中的贵公子,才华艳发,多愁善感,气质上受汉文士影响很深。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劳顿奔波,远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也使他厌畏思退。诗人禀性和生活处境相矛盾,是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的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长期随驾出巡还破坏了他的家庭生活。职业苦闷和离愁别恨交织,再加上爱妻亡故的打击,使他深陷苦海。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投殳久戍之苦,伤离感逝之痛,以及难以指名的怅闷是纳兰词的基本内容。纳兰性德以特出的艺术功力弥补了题材狭窄的不足。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胜,情真景真,“纯任性灵,纤尘不染”(况周颐《蕙风词话》)。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并以高超的白描手段出之,看去不加粉饰,却如天生丽质,无不鲜明真切,摇曳动人。王国维曾说:“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遗愿,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所谓“未染汉人风气”,就是指他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意境天成,没有因袭模拟、堆垛典故的毛病。清初词家如陈维崧、朱彝尊等,不脱古人羁绊,以化用前人旧境为能事,总有名家词句梗搁在眼前,所以他们的词,即使是最好的作品,也难免隐现着前贤名作的影子,终不能超越古人;他们并非不想创出新的意象,思想习惯和才力束缚限制了他们,使他们寻觅终身而不得一字。纳兰性德却凭敏锐的观察、新鲜的感会和高度的语言概括力,独造新境,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他善于用自己的心眼,直视眼前之景,直抒心中之情,把人人得见又人人所难言的情景真切准确地传达出来,创出未经人道的崭新意境。他的“夜深千帐灯”、“冰合大河流”等名句足以和“明月照积雪”、“长河落日圆”并称为千古壮观。他写愁情常似不经意的随口掷发,却不使人嫌其直率浅露。他把原属个人的哀怨融扩为带有普遍性的人性抒发,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三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他是拥有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清代词家。他也是中国最杰出的古代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的品行为人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他跟很多不得志的汉族文士是好朋友,给过他们真诚的帮助。他应顾贞观清,援救吴兆骞入关,“生馆死殡”,更被传为一时佳话。
纳兰性德原有《饮水》、《侧帽》两本词集,今统称《饮水词》,或称《通志堂词》,存词三百多首。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爱情”两个字,人们常说:好辛苦!
这样的感情体验,到了纳兰性德笔下,获得了这样充满诗意的表述:”辛苦最怜天上月“!
不是吗?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等得好辛苦,盼得好辛苦!
纳兰《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诗词赏析
纳兰词·减字木兰花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词译
夜风飒飒,落花如雨,烛影幢幢,洒落惨光如水。
此刻,你是不是又想起了那青梅竹马却成为妃子的表妹?此刻,你是不是想说,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不然,为何青衫有泪痕?不然,你为何想起那么凄绝的韩凭故事?
明天,希冀许久的明天,便是相会的日子。可你,你却不知,要说什么。
说幽意?说相思?诉衷情?夜深了,梧桐叶上,飘落春雨潇潇。想起古老的诗歌,你欲语泪先流。
一缕香魂未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评析
这首词大概是容若为宫中的恋人而作。上阕言苦恨相逢太晚。首二句连连用典,“花丛冷眼”,化用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己不再寻花觅柳,经过“花丛”且懒于回看,这半是缘于修道,半是缘于你。此处容若用“冷眼”代之“懒回顾”,其“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忠贞之情,较之元稹,更甚矣。次句“自惜寻春来较晚”,用的是杜牧与湖州女有约,因寻芳来迟而未成的典故。据说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湖州,认识了一位姣美少女,只是尚未成年。杜牧和少女的母亲约定,再过十年,待少女成人时来娶。十四年之后,杜牧出任湖州刺史,而长大成人的姑娘已在三年前嫁人生子。杜牧感叹之余,做了一首《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容若用此典,也谓自己与所恋女子擦身而过,无缘结为夫妻。接下两句是“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今生难见,既说明对方未死,又表示容若欲见而不能,此之苦情凄然销魂,令人怅惘彷徨于无地。
然而爱恋之心无可化解,总是深深思念她。“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心中所念的绝代佳人一定会理解这样相思的苦楚。“不信”二字,语出决绝,掷地有声。末句,“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再用韩凭故事,以第二人称“卿”寄希望于对方,口气绝似以词代柬。韩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韩凭为宋大夫,娶妻何氏,是一绝色美女,康王下韩凭于狱,夺其妻,其妻密传书韩凭,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于是韩凭自杀。何氏设法使身上衣服腐化,与康王登高台,趁康王不备,纵身跳下,康王连忙拉住她的衣服,因衣服早经腐化,衣裂人坠而死。她留遗书于衣带上,求与韩凭合葬,康王又恨又恼,故意把他们分葬两处,遥遥相望。不料,一夜之间,两座坟上各长出一棵梓木,根连于下,枝连于上,有二鸟如鸳鸯,栖于枝上,旦暮悲鸣。容若和韩凭怅恨无奈相当,韩凭妻被宋康王所夺,身为下僚无能为力,唯有悲泣而已,与妻子也只有死后魂魄化鸟相守。这种遭遇和眼睁睁看着恋人被送入宫的容若何其相似?而只有人入深宫,而非其他去处,才使执着王孙如纳兰者,也感叹绝无再见的希望。此阕最是凄厉,锋芒直指帝王。
纳兰词【沁园春】赏析
丁巳重阳前三日[1],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2],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灵飙一转[3],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4],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5],翻惊摇落[6],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7]。
【注释】:
[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时纳兰性德23岁。
[2]红雨:这里指落花。
[3]灵飙:神风。
[4]碧落:天界。《度人经》注,"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落。"
[5]绸缪:缠绵的情缘。
[6]摇落:原指木叶凋落,这里是亡逝之意。
[7]"把声声檐雨"两句:意思是让檐前滴滴淅淅的雨声,谱写出我内心的痛苦。回肠:弯曲的肠子。过去多以肠子的屈曲纡回比喻愁怀萦绕。
【分析】:
此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诗人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他叹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即使在人间天上,两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触景伤情。"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抒写了诗人的无限伤凄,为全词更添情韵。
【集评】: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表现其"自然之情",是纳兰性德创作的立足点。正因如此,尽管他有时文心周折婉曲,立意新颖精巧,但人们依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朴,依然能够透过绮丽的衣装,看到诗人跳动着的"赤子之心"。
再读此词,感触作者所描写意境极其诗意,再急转一句“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真让我几乎泪水夺眶而出!情真意切,凄楚至极,可谓感人、动人、撼人!不信吗,你再读一遍试试.
关于纳兰词的赏析
1、《纳兰词》收录纳兰性德的词,是对纳兰性德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纳兰词》中所附原文、注释、赏析等栏目,从多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2、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3、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将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这是对纳兰词的真实再现。
纳兰性德《木兰词》全文及赏析。
您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这句的意思通俗的说: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木兰词
作者:纳兰性德
拟古决绝词谏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赏析】:
无疑,该阙词章与白氏《长恨歌》皆涉及唐玄宗和杨玉环那段毁誉参半的爱情故事。
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荒淫废国。
从感情的意义上来看,虽然唐玄宗迫于三军众怒,无奈将杨贵妃赐死马嵬坡,从此生死诀别、阴阳永隔,唐玄宗却始终信守当初七夕夜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纵“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种用情深远的爱情故事,试问谁人不动容?
当然,我们已无法考证这段真挚爱情故事是否属实,权且和纳兰一样,首先肯定这段风流佳话。
纳兰此词以一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的锦衣郎。
起句非常新奇,本来两情相悦,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迟早分离,倒不如保持“初见”时那种若即若离的美好。
然后描绘变心的人往往指责满怀痴情却无端被弃的一方首先变心,失恋女子的爱恨情殇可见一斑。
最后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情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
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这句词,极尽婉转伤感之韵味,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仿佛因这一句而涌上心头,叫人感慨万千。
初见,爱恨情愁的开始。刚登场的意气风发,初相遇的情不自禁,都只开了个头。大好河山似锦前程,要怎样去指点激扬?偶然遇见或刻意安排,将有怎样一段波澜不惊或铭心刻骨的故事?未知的前方是若隐若现的风景,充满期待和不期而遇的惊喜。
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将保持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
果真如此,又怎么会悲画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岂止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谁能抵挡光阴的利箭?华年易逝,姹紫嫣红只付与了断井残垣,刻骨铭心只能只归了风轻云淡,相看两不厌产生了审美疲劳,卿卿我我变成了相顾无言。春风十里后来却是冷月无声,雄姿英发后来只能遥想当年,仙葩美玉后来成了水月镜花。
初见时人面桃花的惊艳,来年却是物是人非的落寞。长生殿里的信誓旦旦,却变成了马鬼坡前的“江山情重美人轻”。初见时回眸一笑的百媚,已变成此恨绵绵的哀怨,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隔了江山。朱丽叶与罗密欧一见倾心,却得知他是仇家之子,惊问:“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他们之间,隔了生死。《罗马假日》里的公主和记者浪漫邂逅而相恋,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各自的世界,再见时只能恪守身份默默无言,他们之间,隔了世俗。《半生缘》里,曼桢和世钧18年后重逢,都知道再也回不到从前,他们之间,隔了流年。
小时候听故事,总是急着问:“后来呢?”后来,原来并非全然美好。人生是一场盛筵,初见总是琳琅满目热气腾腾,之后酒冷茶凉。悲伤的,不是这残羹冷炙,是这似水流年。
OK,关于纳兰词赏析和写纳兰容若的书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