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鳎目是什么鱼这个问题,鳎目鱼和比目鱼一样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鳎目是什么鱼蚂蚁庄园
蚂蚁庄园鳎目是龙利鱼。
又叫鳎目鱼,也叫牛舌鱼,是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味道鲜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鱼肉久煮不老,没有腥味异味,就是蚂蚁庄园小课堂6月11日答案。
鳎目鱼是我国非常常见的一种鱼,属于海鲜,生活在海洋之中,可以食用。鳎目鱼属于鲽形目舌鳎鱼科舌鳎鱼属,鳎目鱼是根据它们所属的类别命名的。
简介
鳎目鱼是鲽形目的一科,约有3属103种,中国已知约32种,主要产自黄渤海区,我国的东海以及朝鲜,日本沿海也有一定的分布,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鱼类。因此类鱼种本身繁殖能力非常弱,所以比较稀少珍贵。
舌鳎体侧扁,呈长舌状,眼常位头左侧,尾舌骨纵窄板状,有伪间髓棘,奇鳍完全相连,无胸鳍,腹鳍1个且连臀鳍,生殖突常连臀鳍左侧,肾脉棘短横板状,卵有小油球50~100个。主要为热带底层海鱼。
鳎鱼是什么鱼
鳎鱼是鳎科,舌鳎属,拟舌鲳亚属鱼类的一种鱼。
鳎亚目鱼类状似鞋底、长舌,虽说其貌不扬,但鲜美度可与鲆、鲽相媲美。民间流传“鳎食”平安之说,大概与取其谐音有关。如亲人离家远行,老母或妻子要选条鳎目清炖食之,为儿子、丈夫祈祷送行,祝福亲人踏踏实实、平平稳稳、一路顺风。
虽然长相不好,但身价不菲,在渤海沿海一带有“一平二鲙三鳎目”的说法,由于鳎目鱼肉质细嫩,甚至胜过平鱼,所以历来为待客的上等佳品。由于鳎目鱼鱼皮硬且厚,口感不佳,因此需要先剥皮再烧制,但芦潮港出产的鳎目鱼鱼皮滑嫩,可直接烹饪。
形态特征:
鳎鱼体侧扁,呈舌状,头部很短,眼小,两眼均在左侧,口下位,吻部向下向后弯曲后呈弓形,左右不对称,鳞较大,无胸鳍,尾鳍尖形。
体侧扁,呈片状,长椭圆行,像舌头,有细鲮,头部短小,有绒毛状的牙,两眼生在身体的右侧,有的背鳍,尾鳍与臀鳍相连。左侧向下卧在海底的泥沙上,捕食小鱼。
上海话中“聂特鱼”的学名是什么
“聂特鱼”其实就是比目鱼中的鳎科,营养丰富的常见海鲜.
比目鱼
比目鱼(flatfish)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故名比目鱼。它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有鲆科、鲽科、鳎科的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有少数种类,在中国如华鲆、江鲽、窄体舌鳎、褐斑三线舌鳎等可进入江河淡水区生活。
比目鱼又叫鲽鱼、板鱼、偏口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比目鱼的眼睛是怎样凑到一起的呢?原来,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睡眠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的形态开始变化。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1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渔业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体一般长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会根据季节的更替,做短距离的集群洄游。在我国沿海,牙鲆有广泛的分布。黄海、渤海的渔民们用海底曳网捕捞牙鲆。新鲜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头。牙鲆的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
鱼类学家告诉我们,比目鱼这种奇异形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两边的,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它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侧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也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
其实古人对比目鱼的认识是有误的。《尔雅·释地》中说:“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吴都赋》中又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注曰:“比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鲙鱼未尽,因而以其半弃于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古人之所以称其为“比目鱼”就是因其“状如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前面已经说了,比目鱼确实是一侧有眼,一侧无眼的怪鱼,但并非只有一只眼,而是两只眼贴近在一边,说它“两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错特错了,两条鱼怎么能够合拢到一起呢?不同类的比目鱼的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鲆科的两眼长在左侧,鲽科和鳎科的两眼却长在右侧。
舌鳎
舌鳎(舌鳎科)Cymoglossus robustus
[地方名]目鱼、鳎米、舌头、牛舌、鳎目、龙力、海秃、细鳞、塔西鱼、狗舌、鳎沙、牛目、鳎板、鞋底鱼、牙杈鱼、左口。
[形态特征]体侧扁,呈舌状,一般体长25~40厘米、体重500~1500克。头部很短,眼小、两眼均在头的左侧,口下位,吻部向下向后弯曲呈弓形,左右下对称。鳞较大,有眼一侧被栉鳞,淡褐色,有2条侧线;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无侧线。有眼侧的后鼻孔位于两眼间。背鳍、臀鳍完全与尾鳍相连;无胸鳍;尾鳍尖形。
[产地、产季]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各近海渔场均可捕获,海洋岛、石岛渔场为主要产地。但鱼群不密集,在捕捞作业时多系兼捕对象,渔期夏汛为5~7月份,秋汛为10~12月份。
[经济价值]宽体舌鳎为海洋名贵经济鱼类之一。每百克内含蛋白质 13.7克、脂肪 1.2克且肉质细腻味美,尤以夏更汛所捕的鱼最为肥美,食之鲜肥而不腻。红烧舌鳎鱼是有名的菜肴之一。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咸干品。
我看了一下舌鳎的照片,应该就是它了.
鳎目鱼和偏口鱼的区别
鳎目鱼和偏口鱼的主要区别是,科目分类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物特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鳎目鱼
鳎目鱼,别名舌鳎鱼,是鲽形目、舌鳎科鱼类。
2、偏口鱼
偏口鱼,别名高眼鲽,是是鲽形目、鲽科鱼类。
二、形态特征不同
1、鳎目鱼
长,甚侧扁,不对称,呈舌状。成鱼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吻突出,吻端圆钝。吻部下弯如钩。口小、下位。下颌常为吻部的钩状突所包围。无眼侧上下颌牙细小,绒毛状,形成一牙带。眼小,上眼不接近头背缘。鳞细小,多为栉鳞。背鳍和臀鳍完全与尾鳍相连,无胸鳍。
2、偏口鱼
体长卵圆形,侧扁,尾柄狭长。两眼均位于头部右侧,上眼位于头部被缘的正中线上。口大,前位,左右对称。有眼侧大多被弱栉鳞,间或杂以圆鳞。无眼侧被圆鳞。侧线几乎呈直线状。背鳍始于无眼侧。有眼侧的胸鳍较长。尾鳍呈截形。
三、生物特性不同
1、鳎目鱼
舌鳎栖息于浅海底层泥沙底质海区,摄食甲壳类、鱼类和软体动物等。繁殖期为3~10月,因种类而异,自南而北依次延迟。在海湾河口附近产卵。
2、偏口鱼
近海冷温性底层鱼类。冬季栖息于水深60-80米的水域,有的在180-270米深度可见。翌年春末夏初向浅海移动。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生殖期,之后散布于30-60米的海域索饵。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次为虾类、头足类、棘皮类和多毛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鳎目鱼、百度百科-舌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偏口鱼、百度百科-高眼鲽
塔麻鱼学名叫什么
天津的通用写法为鳎目鱼。学名叫比目鱼。
比目鱼又叫鲽鱼(天津人俗称鳎目鱼),硬骨鱼纲鲽形目鱼类的统称。
鳎目的发声为:“塔么”,重音在前,“么”读轻声。
比目鱼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卵圆形或长舌形,最大体长可达5M。成鱼身体左右不对称。两眼均位于头的左侧或右侧。口稍突出。鳍一般无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长,与尾鳍相连或不连。
天津人讲究吃的是六月的鳎目鱼。
鳎目是什么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鳎目鱼和比目鱼一样吗、鳎目是什么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