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农村三部曲的作家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农村三部曲的作家以及乡村作家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农村三部曲,具体有什么
农村三部曲分别是《春蚕》、《秋收》和《残冬》,作者是茅盾。这三部作品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矛盾从这三部作品中,清楚的向人们讲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些现状,以及农民的苦难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那种情况下,农村的一些变化,以及农民觉醒的一个过程。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茅盾的原名是沈德鸿,后来的他曾经用过非常多的笔名,郎损、止敬、微明等,其中名气最大的应该就是茅盾。其实茅盾出生在一个非常开明的家庭里,于是他从小就接受到了非常多新颖的思想观念。后来的他也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的考到了北京大学预科,在北京大学那样一个思想开明的环境里,他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后来的他也成为了中国文艺革命的奠基人。茅盾的一生为人们带来了非常多优质的文学作品,而且他的文章非常的具有个人特色。
其实这三篇小说是有一定观看顺序的。一般情况的话,是先从《春蚕》开始,再到《秋收》最后看到《残冬》。因为从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春蚕》写的是因为当时农村的蚕丝养殖业萧条所导致的农民破产,《秋收》写的是农民因为破产之后,家里没有粮食,在饥寒交迫中增强粮食的样子,最后的《残冬》写的是农民,在经历过一系列的绝望之后,自我意识终于觉醒了,于是开始进行武装斗争,以此来反抗。这三部作品非常完美的向人们诠释了当时农村改变的一个画面,于是被合称为"农村三部曲"。
茅盾还将自己的稿费捐出,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就是为了鼓励那些能够创造出优秀长篇小说的人。
著有"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谁
是著名作家茅盾。“《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和《残冬》。“农村三部曲”是从《春蚕》开始写蚕丝业萧条引起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再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著有“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谁
作者茅盾。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故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扩展资料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村三部曲
《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谁
《农村三部曲》的作者是茅盾,《农村三部曲》是他创作的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个带有连续性的短篇小说。作于1932年11月至1933年6月。
三篇小说描写了老通宝一家一年四季的生活遭遇:春蚕丰收,因茧价狂跌而带来空前灾难;夏种粮食,秋收时再次蒙受“谷贱伤农”的惨痛悲剧;至残冬,已是生计无着,只能铤而走险,走上了反抗斗争之路。
内涵价值
小说由此勾画出一幅30年代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图景,揭示了造成这种灾难的社会原因,写出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反映了农民在经济压迫面前的自发反抗斗争。
作品塑造了两代农民的典型形象。老通宝是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勤劳、刻苦、朴实,但逆来顺受、安分守己,而又迷信保守,不思抗争。多多头是年青一代的农民典型,他爽朗乐观,敢于反抗,在后两部中性格逐渐发展,反映了新一代农民逐步觉醒而走上斗争道路的历史趋势。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五四以来的优秀短篇小说。
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
作者是茅盾。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扩展资料茅盾的这三篇小说,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正好反映出了那个年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因此,这三篇小说也是姐妹篇,合起来称为“农村三部曲”。
《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宝的头脑里蓬勃发长”;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
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秋天,终于见到稻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
《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村三部曲
关于本次农村三部曲的作家和乡村作家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