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怒江大桥和怒江大桥活人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怒江大桥在哪里
怒江大桥位于云南省怒江市。怒江大桥于1988年1月开工建设,1991年6月投入使用。该桥全长678m,宽15.8m,为跨怒江的单箱变截面三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桥。
怒江大桥以其超长的单跨空跨位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二,成为六库市唯一连接东西的交通生命线。怒江大桥是连接两岸的唯一交通要道,大型车辆需要从这里通行。
怒江大桥概况。
怒江大桥自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满负荷承担着两岸交通的艰巨任务。如今,全桥护栏、桥面人行横道都出现了开裂,布局不同程度的剥落。
为继续延长怒江大桥使用寿命,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经州委、政府批准,在泸水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怒江大桥加固维修工程于2010年6月20日正式开工,工期4个月。施工期间,将对大桥进行交通管制,严禁车辆通行。
怒江的怒江大桥
怒江大桥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1988年1月开工建设,1991年6月交付使用,大桥全长678米,宽15.8米,是一座横跨怒江的单箱变截面三向预应力钢筋砼连续桥梁,以其超长的单空跨度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成为六库城区唯一一座连接东西两岸的交通命脉。
怒江大桥自投入使用之日起,就一直满负荷的承担着两岸车辆通行的艰巨任务。如今,整座大桥的护栏、桥面上的人行横道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裂痕和版面剥落的情况。为了继续延长怒江大桥的使用年限,方便人民群众出行,经过州委州政府的批准,在泸水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怒江大桥的加固和维修工作已于2010年6月20日正式启动,工期确定为4个月,施工期间将对大桥进行交通管制,严禁车辆通行。怒江大桥实行三次全封闭管制时间为:一是6月20日至6月22日,暨加固前桥梁结构技术参数测试期间,禁止所有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过。二是8月28日至10月2日,暨桥面施工期间禁止所有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过。三是10月18日至10月21日,暨加固后桥梁荷载试验期间禁止所有机动车辆和行人通过。在禁止通行期间,车辆过江必须绕到麻布河,从原来过江的时间1分钟增至了15分种。
怒江大桥有什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怒江大桥作为我国众多桥梁的一大奇迹,不仅中国武警24小时不间断值守,也是我国唯一严禁路过的行人拍照的大桥。这座大桥桥身长约680米,宽约16米,是云南省六库城区作为连接东岸与西岸的连接体,也是一条交通命脉。
因为桥下便是怒江,若一旦遭受敌对势力的破坏,东西两岸也将失去联系,所以这里24小时都有武警值守。这座大桥最早修建于1953年,还是西南军区18军全体官兵用双手和血泪一米一米修建而成的,后又于1988年重建。
对于当年修桥的历史,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当年,一名还不到20岁的小战士在查看桥墩浇筑情况时不慎掉入桥墩,身体和桥墩凝固在了一起。后来重新修建此桥,战士们为了纪念这名小战士,将其它桥墩拆除,唯独留下曾经小战士掉入的那根桥墩,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修建怒江大桥的难度就是如何在怒江之上的悬崖峭壁上投放炸药和引爆炸药。为了开劈峭壁,时任18军区54师162团2营4连的一个排接受了组织上的任务,历时8个月,峭壁凿开了,但从第一天到完成任务那天,全排30余人竟只剩下排长一人。后来,排长觉得对不起全排的战士们,也不愿苟活在世上,便跳入怒江牺牲了。
现在值守怒江大桥的是西藏武警昌都支队18中队,他们用时间来守护先辈们用生命与血汗换来的大桥。这里也成了西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你喜欢这座大桥吗,一座用血泪换回来的大桥,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为我们负重前行。如果有机会,建议来看一下这座大桥的雄伟,是我们中国人们的骄傲!
怒江大桥在哪个省市
怒江大桥在云南省。
怒江大桥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大桥全长678米宽15.8米,是一座横跨怒江的单箱变截面三向预应力钢筋砼连续桥梁。怒江大桥是怒江州通往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重要公路桥梁。大桥的建成对怒江州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怒江大桥于1988年1月开工建设,当时修桥时开凿悬崖峭壁全排三十人,最后只剩下了排长一个人,后来排长也落入怒江牺牲了。1991年6月交付使用。
景色赞美:
不同于丽江的温婉柔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六库镇则显得豪迈不羁、有气魄,在六库怒江大桥下,怒江波澜壮阔,气势磅礴。
怒江桥是谁修建的
1953年,十八军54师,工兵5团负责修建桥墩和架桥,162团负责炸山。这名战士刘纪春应该来自工兵5团。在修筑怒江桥时,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是苏联援建的千字号水泥,几乎分分钟凝固非常快。
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能留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怒江大桥修成通车时,已经牺牲了30多位烈士,在通车典礼后排长手捧军功章,在大桥上也跳进了怒江,去见于他共患难亲爱的战友。
如今,新的怒江大桥旁,还保留着这个特殊的桥墩。但令人遗憾,旁边没有任何碑文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个桥墩显得有些孤独和落寞。英雄不该被遗忘!
我每次开车经过此地时都要下来向烈士敬礼!向怒江丢上三支点燃的烟和红牛,默默的祝他们在天堂安详。
追寻一名烈士,从一条天路开始
今天,很多汽车兵在经过怒江的这座桥墩时,都会按响喇叭,并点上一根烟,摇下车窗,投向窗外的峡谷。鸣笛和献烟,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举动成为一种特别的致敬。
他们致敬的,正是桥墩里的这位烈士。
众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这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
今天,许多年轻人热爱骑行或徒步于艰险的川藏线,将其作为一种苦修与历练。他们或许难以想象,他们脚下的这条天路,60多年前,竟是筑路者用血肉之躯和简陋工具开辟的。
1950年初,11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彼时,整个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广袤的世界屋脊,仍沿袭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解放西藏,更要为西藏人民带去现代文明。担负解放西藏重任的十八军,同时担负起修筑进藏公路的重任。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大“国家工程”,尽管当时国力极为有限。
一边是14座海拔超过4000米和两座海拔超过6000米的大山,数条地质断裂带,一边是钢钎、炸药,甚至常常连吃饭都无法保证的保障条件,世界屋脊上第一条公路就这样开建了。
11万筑路人,4年零8个月。1954年年底,川藏公路正式通车,公路建设中牺牲的3000多官兵和1000多藏汉民工,从此长眠于公路沿线。全长2255公里的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2人。翻开这段修路史,也打开了一部光荣与牺牲史。
担任爆破任务的小炮班班长张福林在山间作业时被坠下的巨石砸中,伤势严重。醒来后,卫生员要给他打强心针,被这位战斗英雄拒绝,他说,我不行了,要为祖国节省一针药。
正在半山作业的某工兵团八连三排,脚下岩石轰然碎裂,整个排的战士跌入滚滚江水中。排长命令年轻的小战士顺着保险绳脱险,自己则被一个巨浪掀入江中而壮烈牺牲。
正在“老虎嘴”施工的一五七团六连二排遭遇突然暴发的泥石流,9名战士随着塌陷的路基坠入江中,被滔滔江水吞噬……
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与一位位“老西藏”追忆这段历史,当年筑路的壮烈仍扑面而来。
在寻找一名烈士的路上,我们找到了无数的烈士。
参考资料:新华网-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烈士
关于怒江大桥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