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童第周简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童第周简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童第周简介和童第周简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童第周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童第周是现代的
童第周(1902.5.28-1979.3.30),灶和纤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隐仿的主要创始人,中棚轿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简介 童第周简介是什么
1、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2、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3、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孝困贺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巧派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4、1979年3月30日,童第周于北京病逝。
5、童第周、尺段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关于童第周的资料 有关童第周的简介
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2、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3、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念信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4、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5、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6、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敏猛究工作。
7、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8、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9、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桥高桥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童第周的详细介绍!!!快!
童第周(Tung TC),男,1902年5月出生,浙江省鄞县人,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中文名:童第周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鄞县
出生日期: 1902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 1979年3月30日
职业:学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主要成就:文昌鱼发育的实验研究
目录
人物简介个人履历
曾任职务
贡献发现卵质对个体发育运答绝的重要性
对文昌鱼的研究
对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
童第周年表
人物经历青年时期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
关于童第周的故事1、少年童第周-效实中学的两个“第一”
2、水滴石穿
3、昂贵的显微镜
4、“童鱼”
5、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简历基本信息
在生物学方面初露头角
毅然回国
盼望着光明早日到来
成为中国“克隆之父”
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人物简介个人履历
曾任职务
贡献发现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
对文昌鱼的研究
对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
童第周年表
人物经历青年时期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
关于童第周的故事 1、少年童第周-效实中学的两个“第一”
2、水滴石穿
3、昂贵的显微镜
4、“童鱼”
5、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简历基本信息
在生物学方面初露头角
毅然回国
盼望着光明早日到来
成为中国“克隆之父”
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个人履历
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
童第周1922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他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同年到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 1930年到比利时的布鲁斯尔自由大学留学。 1934年获布鲁斯尔自由大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并于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举好山大内迁到四川万县。 1938年国立山东大学迁往青岛并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山大更名为国立青岛大学,他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又迁回济南,1946年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于1949年3月回到国立山东大学。童第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0年他授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曾任职务
还担任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编辑本段贡献
发现卵质旁姿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
童第周
童第周一生致力于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的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在对棕蛙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在对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了在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使他成为了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对文昌鱼的研究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脊椎动物的祖先。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在青岛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并利用显微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对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
童第周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中就证明了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的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他在这方面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方向,而是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诱发和抑制。这便是被称谓的:核质关系理论。他还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童第周的简介
简介:
童稿游戚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键陵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任中磨明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扩展资料:
人物风格
童第周身兼数职,他的身份是复杂的,他的工作是多面的,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立身之本--科研,即使百务压身,即使病魔纠缠,他都要使劲地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坚持到他心爱的实验室去干上一会儿。
因为他明白科学是老老实实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自己不动手做实验的科学家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是个科学政客。显微镜前端坐的身影,显微镜下灵巧的双手,几乎成了所有同事和学生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童第周
关于童第周简介,童第周简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