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重庆简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重庆市 百度百科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重庆的历史文化的简介
重庆历史文化是重庆地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
因古代流经重庆的嘉陵江称为渝水,故重庆古名为渝州,至宋徽宗年间,改名为恭州。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禅让于宋光宗,光宗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国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统者,其原封邑即称为“潜邸”,例于即位大典中升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为重庆府。对于命名为重庆现有三种解释:[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为一庆,后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这是二庆,故美其名曰“重庆”;
宋光宗即位时,其祖母宪圣慈烈皇后尚在,称寿圣皇太后,其父亲孝宗称太上皇,这二位均临视了光宗的登基庆典,故曰“重庆”,于是恭州就被命曰“重庆”府;
明代《蜀中广记·郡县古今通释·重庆府》所载:“重庆者,以其介绍、顺二庆之间也”,即因重庆之南为绍庆府(治今彭水),之北为顺庆府(治今南充市),重庆介乎其间,所以称“重庆”。
重庆的历史资料
重庆,简称巴或渝,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关于重庆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重庆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重庆的历史资料之简介
重庆,简称巴或渝,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1]、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和航运中心,[2]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3],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西部开放开发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2]
重庆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辖38个区县(自治县),常住人口3048.43万(2016年);2016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17558.76亿元。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山地占76%,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等人文景观。[4]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余年历史,亦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又因宋淳熙十六年,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由此得名;[4]有“中国火锅之都”[5]、“中国会展名城”[6]、“世界温泉之都”[7]之称;曾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史称“巴渝”;二战时期,为战时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8]1997年恢复为直辖市。[9][10]
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45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11]高校67所;[12]拥有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13]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14]两江新区[15]、渝新欧国际铁路等战略项目。
重庆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
【主词条:重庆历史】
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重庆巫山县已经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人类——巫山人。
距今两万年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铜梁文化”(今重庆铜梁区)。
夏商时期,三峡地区是中国主要岩盐产区,由于盐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货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区催生了早期的巴国文明。
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枳(今重庆涪陵区)、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垫江(今重庆合川区)建都。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国与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张仪带兵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重庆
重庆(12)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由江州入蜀平定公孙述。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璋分置永宁郡,治江州。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复为巴郡。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
三国时期,蜀汉李严在江州筑大城。晋朝改永宁郡为巴都郡。晋桓温讨伐李势,朱龄石平定谯纵,皆由江州入蜀。南朝宋齐复为巴郡,郡治皆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萧纪于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为巴州,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辖区。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治巴县。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州废,复为巴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为渝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南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渝州。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山南西道辖地。
宋代时,先后属西川路、陕西路、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1102年),因赵谂谋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
重庆
重庆(8)
宋朝末期,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先后攻陷阆中、德阳、资中、遂宁等多个四川重镇。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军为堵截从重庆救援四川成都的援军,在重庆合川打响钓鱼城之战(或称钓鱼城保卫战)。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宪宗)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蒙军攻破四川,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庆被蒙古军队攻破,入城时蒙军遭到激烈抵抗,后蒙军在重庆大肆屠杀。而合川钓鱼城直到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领。[17]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庆路总管府,管辖四川南道宣慰司,隶属于四川行省。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建都于此,国号“大夏”,辖今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复改为重庆府,隶属于四川布政使司,辖2州、11县、1厅,包括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铜梁、大足、璧山、定远、江北厅。
明清时期设川东道,管辖巴县、江津县、长寿县、城口县、綦江县、南川县、永川县、荣昌县、铜梁县、大足县、璧山县、武胜县、合川县、江北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云阳县、万县、开县、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万源县、忠县、酆都县、垫江县、梁山县(今梁平区)、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石砫县、涪陵县等36县。
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领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确定重庆作为通商口岸。随后英商开辟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航线。同年,英国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
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18]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日称为《日清媾和条约》)中规定,重庆成为中国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18]
1896年,法国、日本、美国分别在重庆设立总领事馆。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区王家沱设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国在今南岸区弹子石附近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区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罗斯公馆。1904年,德国在重庆设立领事馆。
重庆
重庆(27)
1921年,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市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
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
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潘文华任,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西部首个设市城市。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首任潘文华。
1930年2月,二十一军军部明令召集审定市县权限委员会全权办理划界事宜,并由重庆市政府与江北、巴县政府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19]
1931年,不忍国权丧失、国民受辱的重庆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变为契机,开展了多次斗争。
重庆
重庆(9)
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1月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迁都大计,交代属下的文官、参军两处干员,清点好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连夜登船,先离南京而首途重庆;12月1日正式于重庆办公,16日日军攻破南京。在成为“战时首都”之后,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以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1938年,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移驻重庆。
1939年,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1939年至1940年,巴县、江北县位于城郊的区域陆续划归重庆市。
1939年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是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重庆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18]
重庆
重庆(10)
1941年6月5日,重庆市渝中区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军地毯式战略轰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称“大隧道惨案”。[18]
从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联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六年多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其地域之广泛、轰炸之频繁、死伤之惨重、罄竹难书。在如此灾难下,重庆民众绝不向苦难低头的坚毅决心,令世界动容。历经长达6年半的轰炸,重庆没有倒下,大轰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动了不少外国政要。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副总统华莱士等,纷纷致电、致信重庆人民,鼓励和歌颂重庆人民的坚毅。
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发表文书与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12月31日,蒋介石在渝中区邹容路与五四路口设立“精神堡垒”昭示国民政府与重庆人民抗战到底,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庆成为大韩民国(流亡政府)临时驻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永久陪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18]
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时发生骚乱事件,李公朴、施复亮遭到殴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等60余人也被打伤。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血案”、“惨案”,而国民政府方面则称之为“较场口事件”。[18]
重庆
重庆(1)
1949年9月2日,重庆发生火灾,延烧18小时,死亡近万人,重庆市建筑损失大半,国民政府声称中国共产党纵火,史称“九二火灾”;10月11日,总统令宣布政府将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办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总统由广州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广州迁往重庆;10月15日,宣布国民政府正式在重庆办公;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400多名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史称重庆"11.27"大屠杀。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驻地亦设在重庆。
1950年至1952年,设立川东行署区,隶属于中共中央西南局。1950年行署驻地为重庆市黄桷垭,1951年迁驻北碚市。1952年8月7日,川东行署区被撤销,与川南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西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
1954年7月,西南大区北碚市并入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被撤销,重庆与四川合并,重庆从直辖市降为副省级市。
重庆
重庆(16)
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间,从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内迁三线职工27万余人,占重庆当时企业职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
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
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区8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
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重庆市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重庆直辖市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20]。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3002万人。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重庆至此在历史上第三次成为直辖市。
2005年10月12日至2005年10月13日,第五届亚太城市峰会在重庆召开,并指定重庆为常任主办城市。
2009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其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包含重庆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的部分区域,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千米。
重庆历史简介 重庆的历史
1、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
2、重庆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火锅”、“吊脚楼”等影响深远;在3000余年历史中,曾三为国都,四次筑城,史称“巴渝”;抗战时期为国民政府陪都。
重庆的历史简介
1.介绍重庆的历史
抗战以前的重庆重庆定名于宋朝,在近代由于率先引入近代工业而迅猛发展保持至今。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但总的来说,重庆是一个军事考量设立的城市。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一个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巴国建于周初,重庆是当时巴国的一个战备城市。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
你试试应该不错的
2.重庆的历史文化的简介重庆历史文化是重庆地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
因古代流经重庆的嘉陵江称为渝水,故重庆古名为渝州,至宋徽宗年间,改名为恭州。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禅让于宋光宗,光宗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国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统者,其原封邑即称为“潜邸”,例于即位大典中升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为重庆府。对于命名为重庆现有三种解释:[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为一庆,后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这是二庆,故美其名曰“重庆”;
宋光宗即位时,其祖母宪圣慈烈皇后尚在,称寿圣皇太后,其父亲孝宗称太上皇,这二位均临视了光宗的登基庆典,故曰“重庆”,于是恭州就被命曰“重庆”府;
明代《蜀中广记·郡县古今通释·重庆府》所载:“重庆者,以其介绍、顺二庆之间也”,即因重庆之南为绍庆府(治今彭水),之北为顺庆府(治今南充市),重庆介乎其间,所以称“重庆”。
3.介绍重庆的历史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民族。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一个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秦灭巴国,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下属单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
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唐代延续渝州之称,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
元、明、清三代,重庆府之称延续,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此间,重庆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攻占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一年半以后撤销)。扩展资料:重庆地处中国中部的西缘、西部的东缘,是中、东部经济发达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区结合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
其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使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选和经济龙头地位,成为实践“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通过重庆带动整个西部开发,缩短沿海与内陆的贫富差距。
国家已经在重视贫富问题、东西部发展平衡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重庆频繁受到中央“恩宠”的原因。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重庆。
4.关于重庆的历史重庆因何得名?《蜀中广记。郡县古今通释》:“重庆者,以其介绍、顺二庆之间也。“作为重庆得名依据,似乎可靠。因为《蜀中广记》作者曹学佺,不但人品高洁,不畏权贵,国亡身殉;学问渊博,编著繁复,对于四川情况特别熟悉.然而考证重庆得名,恰恰错了。果州在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以理宗潜藩升顺天府,黔州在理宗绍定元年(1228)升绍庆府,而恭州升为重庆府在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比顺、绍二庆升府要早30多年。曹学佺一时疏忽出此差错,贤者难免。光宗即位前受封为恭王,即位以后双重喜庆将恭州升格为重庆府。象这样表述,不会有人异议。但如果不强调藩升府是宋王朝的制度,就不够了。每一个皇帝即位以前都有封
你试试应该不错的
5.重庆的历史文化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6.重庆资料重庆市位于川鄂两省之间的长江三峡西段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喻。重庆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江洲、巴郡、楚州、渝州、恭州。“重庆”取“双重喜庆”之意,得名于公元1189年。1929年,重庆正式设市。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所以今重庆简称“渝”。1986年,国务院确定重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已形成以重工业为主体,以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五大工业部门为支柱,门类较齐全的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年平均气温为17.0-18.8摄氏度,1月均温6—8摄氏度,7月均温27—29摄氏度,最高气温43摄氏度,最低气-3.8摄氏度,年降水量969.5至1293.8毫米。年均日照数1259.5小时,雾日数年均为69.3天。
重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庆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有各类学校1.76万多所,其中高等院校25所,成人高校和中等专科学校上百所,专业学科齐全,为经济建设培育出大量人才。已经启动农业技术进步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绿色技术工程、科技扶贫工程、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和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推动“科教兴渝”战略全面实施。重庆市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近4900个,其中医院2586个;卫生技术人员8.8万人,其中医生为4.3万人。重庆正朝着“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迈进。重庆的体育事业具备承办全国性大型运动会的能力。重庆的文化艺术已基本形成了电影、艺术、公共图书、群众文化、文物博物等门类较全的网络体系。
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众多的人文景观和风光名胜,以及独特的“山城”风貌,既丰富了重庆这座文化名城的内涵,也给重庆旅游发展添色生辉。在这里,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人前来旅游观光,探踪寻觅。重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开发出20多处大景区、300多处旅游参观点。随着重庆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环境显著改善,服务水平日益提高。重庆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旅游业已被列为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
7.重庆的历史沿革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重庆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古代区域性的军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奴、宾、共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后秦灭巴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设在原重庆市。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渝人赵谂叛诛事,朝廷虑“渝”有“变”之意,改渝州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国民***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8.重庆历史名人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
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市平息内乱。
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
秦良玉,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
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死后南明朝廷追谥曰“忠贞”。
邹容(1885~1905),汉族,民族英雄,民主革命家,华夏志士,华夏先烈,民主革命烈士。重庆市巴南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投身民主革命,是与秋瑾齐名的著名革命演说家。1903年,以“革命军中马前卒”写成《革命军》一书,旗帜鲜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提出了“中华共和国”二十五政纲,系统地阐发了孙中山“建立民国”的设想。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历了孙中山提出———邹容发展———同盟会政纲确立的发展轨迹,这是邹容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重大贡献。 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被捕,邹容慷慨入狱。
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狱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崇祀宗烈祠赵智凤(1159~1249),大足宝顶石刻创刻者,法名智宗,南宋昌州(今重庆大足)人。
生于大足县米粮里,5岁时,在家乡古佛岩落发为僧,16岁时外出云游。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返乡后传密宗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
发弘愿,普施法水。按密宗道场的格局,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在宝顶山“U”形沟中一次性雕琢了上万驱佛像。
继承弘扬密宗柳教,清苦70余年,营造了宏大的宝顶石窟密宗金刚部道场,使宝顶山成为巴蜀密宗中心,宝顶石窟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1999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的创办者,民生公司到1949年,拥有148艘江海轮船,投资60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他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从自学成材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他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
有《卢作孚集》传世,是重庆人乃至中国人在上个世纪前半叶最有价值的心智和实践的结晶之一。
重庆的介绍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26区、8县、4自治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76%,有“山城”之称。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长江横贯全境,流程691公里,与嘉陵江、乌江等河流交汇。旅游资源丰富,有长江三峡、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和南川金佛山等壮丽景观。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
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为带动西部地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实施百万三峡移民,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扩展资料:
旅游特色介绍
一,购物商圈:解放碑、三峡广场、观音桥步行街、杨家坪步行街、南坪步行街、石桥铺步行街
二,观光休闲:朝天门广场、南滨路、洪崖洞、一棵树、洋人街、山城步道、中央半岛温泉、海棠晓月温泉、白市驿天赐温泉、北泉、南泉、加勒比水上世界、魔幻山游乐园、水魔方水上乐园、金源方特科幻公园
三,历史古迹:重庆人民大礼堂、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石桥古镇、通远门城门公园、巴曼子墓、龙骨坡200万年人类遗址
四,红色旅游:红岩村、白公馆、坪坝大梁、渣滓洞、曾家岩50号周公馆、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桂园、史迪威将军博物馆
五,文化艺术: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坦克库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画家村、国画院
六,名人旧居:梁实秋雅舍、老舍故居、徐悲鸿旧居、三毛南山故居、施光南南山故居、宋庆龄旧居、郭沫若故居
七,自然风光:金刀峡、缙云山、南山植物园、歌乐山森林公园、铁山坪森林公园、鹅岭公园、广阳岛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重庆—两江环抱的老城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重庆市政府网-市情简介
关于重庆简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