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国为什么洪灾频繁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我国为什么洪灾频繁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长江自宜昌至湖口为中游,该地区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该地区水患频繁,灾情严重,它威胁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同时武汉是九省通衢的中枢,因此,汉口以上河段更是重中之重。张行南等从气象、径流、地形制成洪水危险程度区划和以人口、耕地为经济因素指标制成的洪灾危险区划,认为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未来仍是我国七个高危险区之一。虽然考虑的因素较为简单,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分析的方法,其结论基本符合我国实际。
据记载,自西汉至1911年的2000余年中,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中游往往是重灾区。《中国大洪水》记载了自1840~1992年共153年全国各大河流洪水情况,长江流域有59年发生洪水灾害,平均2.6年发生一次,其中长江中游地区43年发生洪灾,即长江的洪水73%年份殃及中游。从受灾程度看,中游屡为重灾区。继1788年以后,又发生了1860年、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洞庭湖区、江汉平原等尽成泽国,一片汪洋,城垣坍塌、房屋庙宇倒塌,人畜大量漂没,死伤无数,并先后冲开荆江南岸的藕池口、松滋口,大量泥沙随着水流带入洞庭湖,使洞庭湖迅速淤积,江湖关系发生很大变化。20世纪发生多次洪水,特别是1931、1954年的全流域洪水及1935年中游区域性大洪水,灾情惨重、损失巨大,尤以中游地区为甚。1931年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中长江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溃决,受灾人数2900万人,死亡14.5万人,其中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大部被淹,武汉遭水淹达100天之久。1935年长江中游发生一场区域性大洪水,死亡14.2万人,尤以澧水、汉江遭受灾害极为惨重。1954年全流域特大洪水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溃口5处,扒口13处,湖北、湖南、江西等长江中游地区受灾最为惨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防洪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建设,江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中游多数河段水位高出历史最高水位,干堤较大险情近1700处,经奋力抢险,才使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比以往大洪水的受灾程度小得多。其中淹没耕地23.3万hm2,受灾人口200余万人,灾害仍然主要在中游。历史资料表明,长江中游是洪水灾害的重灾区。
1.长江中游洪水致灾性
长江中游水系复杂,区间流域面积68万km2,有众多支流,主要支流北岸有沮漳河、汉江、涢水、倒水、举水、巴河、浠水等,南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陆水、富水、鄱阳湖水系等。长江洪水由暴雨形成,正常情况下,汛期降雨由南向北、由下游向上游逐渐移动,上、下游,干、支流洪水错开,不致形成洪水灾害。若气候反常,降雨及其移动情况异常,上、下游,干、支流洪水遭遇,则可能发生区域性或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游除受上游洪水影响外,本区域尚有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和大别山暴雨区、江西暴雨区,直接威胁区域安全。长江洪水特点是峰高、量大、历时长。而洪量大,河湖蓄、泄洪能力不足,是造成中下游洪灾的主要原因。目前长江中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分别为上荆江60000m3/s,下荆江50000m3/s,城陵矶—汉口60000m3/s,汉口—湖口70000m3/s。而丰水年长江的来流量大于河道安全泄量,1870年宜昌达105000m3/s,枝城110000m3/s;1954年汉口实测流量为751m3/s,据推算,如果不溃口、不扒口分洪、江湖自然滞蓄,合成的最大流量枝城为108900m3/s,汉口为114000m3/s。一般年份中游洪峰多超过60000m3/s,汉口以上河段往往有灾情。河道泄量不足,是引起洪灾的根本原因。
此外,大尺度紊动的破坏往往被人们忽略。长江的流速较大,在河道边界变化之处,易产生大尺度紊动,河床垂向的升高而产生泡,横向的扩宽则产生回流,在主流与回流的交界面上有漩涡,泡漩流的强度的不同,可引起对河床及岸坡不同程度的冲刷。如果水流脉动和近水面气旋的水、气大尺度紊动耦合,可能引发高强度的涡漩,它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若堤身、堤基有隐患,则有可能发生溃决。由于它具有随机性、突发性,难以预测和防范。
2.孕灾环境——河道边界条件
宜昌至枝城约60km河段,为山区性河流向平原性河流的过渡段,枝城以下为平原性河流。因其河型不同、边界条件的差异,中游平原河段分为两大段,即城陵矶以上的荆江河段和城陵矶至湖口段的城九(九江)河段。荆江河段北为江汉平原,南与洞庭湖区接壤,河岸偶有基岩陡岸,成为河流的节点。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上、下荆江。河床质中值粒径荆江河段为0.169~0.233mm,城九河段为0.133~0.205mm,自上至下逐渐变细。河岸物质以二元结构为主,上层为土,下层为砂砾。河流洪水期的水面比降:上荆江约为0.6‰左右,下荆江0.32‰左右,城九河段约为0.25‰,自上而下逐渐变缓。中游有很多通江湖泊,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及著名的洪湖均位于中游,对调蓄洪水、减小灾情起到一定作用。
世界上许多河流在冲积平原的部分,上段为游荡型,流经一定距离后,转为弯曲型河流、继而为分汊型河流,最后河口段为极不稳定的顺直河流。流量大小变化是外界施加于河流的能量发生变化,河流将通过协调地调整自身的阻力、比降或河宽,以达到最小能耗。如以增加河长、减小比降为主,则向弯曲性河流发展;以增加河宽为主,则向分汊型或游荡型河流发展。对于长江中游而言,边界条件决定了其上段上荆江没有形成游荡型河流的条件,而是微弯分汊型河流,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性河流,城九河段为分汊河型。
上荆江位于平原河流的上段,虽然比降较大,但河床、河岸结构以土、砾为主,在主泓摆动范围内,为土—砂—砾三层结构,土层厚为8~16m,其余则为土—砾结构。由于土层不厚,下层砾石的抗冲性较强,河岸对水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任意摆动,因此不具备形成游荡型河流的条件,而是形成了微弯分汊河段。洪水期流量、流速大,携带巨大的能量,对河岸、河床冲刷力很强,时有冲开某些薄弱点而发生溃决,这是上荆江洪灾频繁的原因之一。下荆江为土—砂二层结构,老滩土厚达25~40m,现代洲滩土厚3~12m,以粉质黏土和粉质壤土为主,下部砂层厚30m以上,上细下粗。河流在调整自身的从变量时,因河岸的下层易冲,于是主要以崩岸的形式使河流弯曲,增加河长以减小比降。河流不断弯曲,渐形成弯颈且弯颈不断缩窄,在某次洪水中冲开而裁弯,继而又发展新的弯道,形成了以横向摆动为主的演变特性。在不断弯曲与裁弯,即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同时,河段逐渐向下游蠕动,而形成典型的蜿蜒性河流。事物的突变往往孕育着灾害,裁弯后河道能量再分配,河流随之进行系统调整,使原有的防洪、通航等设施面临新的河势特性,有的由安全变为危险,有的抵御洪水的作用失效。尤其荆江与洞庭湖同处于一个系统之中,随着裁弯后河道的调整,江湖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1967~1972年下荆江的两次人工裁弯和一次自然裁弯后,裁弯段上游水位降低,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三口下游的下荆江流量增大,使下荆江的防洪形势更加严峻。湖泊纳入的长江沙量与水量同时减少,本应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被河道挟往下游,同时下荆江流量增大后河道冲刷,冲起的泥沙亦带往下游,使城陵矶及以下河段发生一定的淤积。
城九河段的重点在城陵矶—汉口河段,属于江汉平原东南边沿,海拔22~25m,地势平坦。广济以下为黄梅冲积扇平原,右岸窄狭,左岸宽阔。河道宽窄相间,沿江分布有临江山丘或出露的基岩成为节点共有29个,它们或两岸对峙,或一岸突出,控制河型、河势,宽窄相间成藕节状,宽段比降平缓,两岸多为上层亚黏土、下层亚沙土或粉细砂组成,由于岸壁易冲,往往以扩大河宽而耗散能量,形成分汊型河道。在洪水期,水流能量很大,在冲刷河岸时,可能破坏岸壁或堤防而成灾。
长江中游堤高最高达12~16m,大都修建在第四系冲积层上,堤防的地基一般为二元结构,上层为厚薄不均的壤土,下层为很厚的细沙和砂卵石,透水性强。同时长江中下游堤防为数百年至千余年逐渐形成的,堤防年年岁修,不断加高、培厚、逐渐延伸。过去堤防并无设计,又未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再加上动物以及人为的破坏,因此1998年前堤身隐患甚多。堤防的挡水时间虽然不多,每年仅十数天至数十天,在干湿交替中运行。有的堤段汛期却处于主溜顶冲段,要承受较大的流速,这是与一般土坝不同之处。有的堤段一般年份不挡水,遇到特大洪水年份,在民垸溃决或分蓄洪区启用后骤然挡水,其安全性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堤段洪水位高出堤外地面10余m,薄弱之处,时有渗漏、管涌等发生,有可能溃决而威胁堤外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长江中游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地区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流域人口4.18亿,占全国人口的34%,其中中游人口1.91亿,占全流域的46%,人口密度较高,每平方公里281人。全流域的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占全国的34%、33%和35%,主要经济区在中下游,其中中游地区占有较大份额。特别是流域内的防洪区面积只占全流域的8.5%,但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全流域的34.4%和56.4%。改革开放以来,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发展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使整个中游地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如前所述,长江中游又是洪水灾害多发区,而承灾体地势平坦,大部分地区是一望无际的平川,一旦发生洪灾,损失必然巨大。
为什么会发生洪灾
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涝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洪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称为洪水灾害。基于洪水水体与生命财产的直接接触与否,洪灾损失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类型。直接损失是指洪水直接造成的财产、人员伤亡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给灾区内外带来影响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防洪重点的东部平原地区,如辽河中下游、海河北部平原、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珠江三角洲等,它们在地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位于湖泊周围低洼地和江河两岸及入海口地区。另外,东南沿海一些山区和滨海平原的接合部,也属于洪水危险程度较大的区域。受洪灾影响最大的是洪泛区。我国有洪泛区近100万km2,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 000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在美国,虽然全国只有7%的土地面积(约3 885万hm2)处于洪泛区,但是有700多万个建筑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社区设施和私人财产受到洪水的威胁。1955年美国有1 000万人居住在洪泛区,30年后翻了一番,达到了2 000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约有12%的人口居住在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事实上,美国洪泛区的1/6已经城市化,包括2万多个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日本洪泛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1965年洪泛区的人口与资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由于洪水灾害发生得较为频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对集中,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范围内的洪灾损失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欧洲的年平均洪灾损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在不断加剧;北美洲的洪灾损失增长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区内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洪灾损失大幅度增长;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长显著。
洪水泛滥成灾的原因
问题一:梦见洪水泛滥成灾,情况危机,这是什么征兆,求解预示着你将大吉大利,一帆风顺,不久有好事
问题二: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中为什么都有关于洪水泛滥成灾的说法?因为根据考古研究,远古的确是发生过全球性的大洪水,所以在各国先民神话传说中都有不同反映,中国是大禹治水、西欧是希伯来诺亚方舟、希腊的丢卡利翁洪水神话、苏美尔的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和传说、印度摩奴传说、巴比伦人的神话、古代墨西哥文书《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玛雅圣书、《中美洲洪水神话分析》,此外,东南亚、大洋洲、非洲也还有不同版本的洪水神话!
问题三:洪水的成因?答案
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灾害系统,因为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
洪水总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农业垦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温带、亚热带。中国、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水灾最频繁、肆虐的地方,美国、日本、印度和欧洲也较严重。中国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我国洪水多发。其它国家也有严重的,只是没有多注意而已。
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溃坝洪水。影响最大、最常见的洪水是河流洪水,尤其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地区发展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你所说的温室效应不是造成我国今年洪水的主因,温室效应主要形成融雪洪水、冰凌洪水等。至于是天灾还是人祸的问题,我认为有人的一方面,人的滥砍滥伐使水土流失、基础设施不过关等;另一方面,我国今年处于洪水周期中(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较大洪水:重现期10~20年。;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
几方面综合起来造成了今年的大洪水。
主要是河流的自身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以下是关于洪水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十年一遇是指某河流在某个过流断面出现的最大洪水流量的平均概率为每十年一次,但并不是只有每十年才会出现这一流量的洪水,比如去年某地某个河流出现一次洪水其流量和洪峰被定为十年一遇,今年这一河流又出现洪水其流量与去年基本相等也是十年一遇,那么下次这条河流出现同一流量的洪水的时间可能就会为二十年以后甚至更长。但也可能某个河流连续几年每年都出现洪水,那么这几年过后很可能相当长时间都将会是枯水。
2、越是洪水的流量大其出现的频率也就会越小,可分为百年一遇大洪水,千年一遇特大洪水,或者是万年一遇罕见洪水。比如98年的长江全流域大洪水就为百年一遇,下次出现九八年那么大的洪水可能就会在一百年后,但也可能这几年连续出现一次五年一遇小洪水和十年一遇或又是百年一遇的洪水了,但今后就可能相当长的时间不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了,上推长江前次出现如九八年的洪水是在一九三四年。三峡工程的设计防洪标准是:能够抵御九八年那样的百年一遇洪水,当洪水到来时能够拦蓄住洪水,而不用启用下游的分洪区分洪;其大坝设计行洪能力是在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到来时在下游荆江分洪区配合下能够确保武汉及下游平原土地不被淹:当万年一遇罕见大洪水到来时确保不溃坝,也就是水利专业上常说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其设计为:千年设防,万年校荷。再如黄河有二十多年没有发生洪水,所以出现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机率也越来越大,这也就是人常说的:久旱必大涝
问题四:为什么贵州洪水泛滥成灾没有新闻有点知识行吗?你们就十个县,受灾总人数13万,失踪也就123人,四川光失踪就一万七千多人,受灾总人数达4616万人,能相提并论吗?你这样明摆着是挑起国家仇恨,地方***又不是没有施救,地方***不是国家的吗,红十字会也捐款了,红十字会不是国家的吗,上头条又会怎么样,难道没让你们上新闻吗
问题五:黄河容易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使下游础床逐渐抬高,甚至高于农田、乡村、城市,一有大水,必然泛滥成灾.
所以黄河又叫悬河或地上河
问题六:洪灾的发生所反映出经济模式存在什么问题是下面这道题目吗?
20世纪90年代后期,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灾,究其原因是上游地区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这能反映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A.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B.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C.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
A.过度依赖煤、石油等能源
B.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C.过分依赖农家肥,造成土壤结构破坏
D.对水资源缺少足够的认识
答案B
题干中指出原因是“过度采伐”,相对应的是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问题七:建国以来洪水泛滥 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国家。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目前,我国1/10的国土面积、5亿人口、5亿亩耕地、100多座大中城市、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时间上,除了黄河凌汛外,我国的洪水大都发生在7、8、9月三个月;地区上,洪水主要发生在我国七大江河及其支流的中下游地区。
(一)七大江河洪水灾害
(1)珠江。珠江流域洪水频繁。1915年7月珠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西江、北江洪峰流量皆达200年一遇的最高峰。西江与北江洪水相遇,东江也发洪水,北江大堤溃块,梧州三楼上水,广州被洪水淹没7天,珠江三角洲受灾农田648万亩,灾民378万人,死伤十余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 1915年至1949年的35年间,流域内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2次,给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中国成立后,发生过1959年东江大水、1968年和1994年西、北江大水、1982年北江大水、1996年柳江大水和1998年西江大水,经过全力防汛抢险战胜了历次洪水灾害,但也带来了较大影响。其中,1994年西、北江大水,广东、广西受灾人口近1800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0多亿元。
(2)长江。建国以来1949,1954年洪水最大。1954年洪水淹没农田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1998年长江又一次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中游多数河段水位高出历史最高水位,干堤较大险情近1700处,经奋力抢险,才使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比以往大洪水的受灾程度小得多。其中淹没耕地23.3万hm2,受灾人口200余万人,灾害仍然主要在中游。历史资料表明,长江中游是洪水灾害的重灾区。
(3)淮河。自1194年淮河下游被黄河截夺后,淮河成为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1957年8月由于台风影响,该流域范围内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水,淹没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从2003年6月20日入汛,淮河流域的降雨时间长达22天,水系降水总量约798亿立方米,比1991年最大30天降水总量还高出59亿立方米,致使从河南经安徽到江苏省洪泽湖以及入江水道沿淮约750公里的范围内,淮河干流的各主要站点息县、淮滨、王家坝、润河集、正阳关、鲁台子、淮南、蚌埠、洪泽湖蒋坝等以及入江水道均超警戒水位。
(4)黄河。解放前的1000年中黄河决口达1500次,大改道26次。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100万人。1642年水淹开封,全城37万人中,死亡34万人。但解放后,由于加修了黄河防洪大堤,50年来安然无恙。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人眼中的黄河以断流而闻名。许多人甚至断言,黄河已变成一条内陆河、季节河。黄河防汛似乎也已成为遥远的历史教科书中的一页。但是,在经历了多年持续干旱的困苦之后,2003年8月26日至9月8日,短短14天内,黄河中游主要支流泾河、渭河、洛河、伊河、沁河相继发生9场洪水,如果全部进入黄河下游,郑州花园口水文站将至少出现四次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黄河滩区将大面积受灾。
(5)海河。海河是易发生洪水的河流。解放后水淹面积达到或超过5000万亩的年份有1949,1954,1956,1963年。其中1963年洪水最大,三大水系决口2400处,有104个县市遭灾,淹没农田660......>>
为什么中国的洪涝灾害特别多
受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
1.范围广。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发生3次,其中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山区泥石流突发性更强,—旦发生,人民群众往往来不及撤退,造成重大伤亡和经济损失。如1991年四川华莹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云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风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号台风影响,从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过了解放以来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达5.04米,天津潮位达6.14米,许多海堤漫顶,被冲毁。
4.损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就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我国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尽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进行厂卓有成效的抗洪斗争,尽可能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全国洪涝受灾面积仍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建国以来的洪涝灾害损失
1998年中国的“世纪洪水”,在中国大地到处肆虐,29个省受灾,农田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千多人,房屋倒塌497万间,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1998年长江洪水是本世纪第二位的全流域型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鄱阳湖水面明显扩大,并且部分重点圩堤倒塌
1998年鄱阳湖区水域面积达5900km2,洪涝灾害非常严重
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统计—1998年长江洪水
雨情:1998年汛期,长江以南地区降雨量较常偏多,暴雨日数多、强度大、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汛期,长江流域降雨大致分为4个阶段:6月12日~26日,降雨集中在鄱阳湖和洞庭湖区,一般降雨300mm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
原因:
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内森林被严重破坏,和豆腐渣工程.
气象原因:持续性全流域降水
.
为什么我国一到夏天就会内涝盛行
这是由于以下几点造成的:一、夏天雨多,特别是暴雨大雨短时间内会造成大量积水;二、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不是很科学,下过雨后水无法短时间内流走;三、受生态破会影响,水库及河道无人维护,起不到蓄水调水作用;四、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雨量不平衡。
关于本次我国为什么洪灾频繁和我国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