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林海音的简介这个问题,林海音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林海音简介,要简洁,不超过150字
一、简介
林海音,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
二、荣誉
林海音一生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扩展资料:
林海音小说的题材及主角几乎清一色是女性,常描绘不幸女性的处境。林海音的一生成功体现了她对女性自我生命价值的全面实现。而她在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挖掘与展示,也表明她是一位有着自觉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作家。
她的《金鲤鱼的百裥裙》《烛》《殉》等小说,展示的是道德伦理桎梏中痛苦挣扎的旧女性的悲哀,溢于笔端的则是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而她写五六十年代台湾生活的《晓云》《春风》《孟珠的旅程》等更以一种现代女性的开明与自主处理人物的情感关系,让人感受到有担当的女性情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海音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林海音擅长于表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旧交替时代女性的爱情婚姻问题。她的笔,近乎固执地游戈于这一领域,不断地挖掘、探索、思考,努力地从爱情和婚姻这一面古老的镜子里,反映历史的变迁与时代风云的起落,或正面、或侧面地映现出清末民初直到抗战以后中国社会的风貌,构成了一部近代以来中国妇女的婚姻史。
扩展资料:创作特点: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
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
主要作品:
1,《绿藻与咸蛋》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选录像了“绿藻与咸蛋”、“伸会”等13则短篇小说,多是林海音搬到台湾后的生活小品。小题材孕育了林海音的大抱负,她伸展触角、多方取材,娴熟的挪用象徵每排情节,结构巧妙更成就了逗人进胜的戏剧性。在《绿类与咸蛋》中,一篇别开生面的教育小说,首开和类型先例,深切的人道关怀,通过洗鍊文笔,悲敏而不流於滥情。
2,《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3,《春风》讲述女校长办学有成,化雨无数,却在婚姻上力不从心,致使文弱的丈夫于中部另筑爱巢,且养大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女儿。
林海音的简介和作品
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曾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的主要作品有:
《冬青树》
《绿藻与咸蛋》
《城南旧事》
《晓云》
《婚姻的故事》
《烛芯》
《金桥》
《蔡家老屋》
《孟珠的旅程》
《春风丽日》
《我们都长大了》
《不怕冷的企鹅》
《薇薇的周记》
《春风》
《狡猾的老猫》
《中国竹》
《窗》
《林海音自选集》
《请到我的家乡来》
《猛狗唐恩》
《小兔班杰明的故事》
《一只坏小兔的故事》
《一家之主》
《林海音散文》
《鸽子泰勒的故事》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
《静静的听》
《金鲤鱼的百裥裙》
《我的京味儿回忆》
《写在风中》
《剪影话文坛》
《作客美国》
《春声已远》
《芸窗夜读》
《穿过林间的海音》。
拓展资料:
创作特点: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皆透过女人的心身来寻觅表现。可以说,她笔下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善终的;这意思是说,她所描写的女人皆尝过失望,爱情的挫折,大都是不幸的。
没有一个女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虽然这些女人并不缺乏生活上的欢乐或赖以生存的爱情,但她们仍是不幸的一群。不过,幸福是什么?它在那儿?幸福不过是虚渺的幻觉?抑或一只青鸟?这是颇值得思索的。然而,以世俗的观点来说,林海音所雕塑的女人映像,皆面带忧戚,在酸苦的不幸中翻滚的女人;好似围绕她们周围的,命运造成的冰壁,冷森又残酷,显然她们是一群被虐待者。
林海音的生平简介
林海音(1918年4月28日-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出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新竹州竹南郡头分街(今苗栗县头份镇),属于半唐山本省人,4岁前居住在母亲故乡台北州海山郡板桥街(今新北市板桥区),
后迁居北京至成年,台湾文学作家、编辑,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成名作为小说《城南旧事》。曾任北平世界日报记者、编辑,尔后随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跟着回到台湾,之后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
身为编辑的林海音,除了致力于发掘优秀的写作人才并鼓励停笔多年的日治时期作家重新写作,同时也曾受聘于省教育厅及国立编译馆编辑儿童读物与编写小学国语教科书,于语文教育上贡献许多。而身为作家的林海音除了写小说外,另有创作散文、儿童文学等。
她也在1967年创立《纯文学》月刊,隔年创立《纯文学》出版社,堪称台湾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四十余年来,林海音与其作家丈夫何凡(夏承楹)从事编辑、写作、出版三项工作,从未间断,对台湾现代文学的推展,深具影响。
扩展资料:
林海音在1948年返台,并在1949年进入了《国语日报》担任编辑,而后在1953年转到了《联合报》,主编联合副刊。
作家锺肇政发现联合副刊渐渐不像以前只为了宣传,反而多了许多文学气息。此外,还搜集了许多本省籍作家的作品,而他的作品《鲁冰花》便是第一个被连载在报纸上的台湾作家的长篇小说。
她的创作范围极广,包含了小说、散文、广播、儿童文学、杂文和文学评论等。而她作品笔下的主角多为她所见闻的旧时代封建女性及她身边的人。虽然所写的故事剧情多半较为伤感,却真实刻画出社会的现实及对人性的描写。
林海音的作品中并不会出现拗口难懂的词汇,原因正是在于她率真坦然表达的个性,融入进了作品之中,希望读者在阅读时能更容易体会她笔下的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海音
林海音简介50字
林海音-人物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扩展资料
林海音-生平介绍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她的的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5岁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
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到65岁,她突然宣布关掉出版社云游四海。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
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海音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