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孤芳自赏的意思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___。
-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大致意思是什么
-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什么
-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什么意思啊
- “芭蕉不展丁香结”和“丁香空结雨中愁”什么意思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___。
芭蕉不展丁香结释义: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出自古诗《代赠》。
丁香空结雨中愁释义:雨中的丁香花让人想起凝结的忧愁。出自《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一、唐·李商隐《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玉梯横断,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二、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扩展资料这两首诗都写离愁,写得风华流美,情致婉转。《代赠》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感伤。尤其是诗歌的后两句,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意境优美,含蕴无穷,又毫不造作,历来为人称道。
对后来一些诗词名作的构思、意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钱珝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从中汲取过灵感。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词中的春恨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大致意思是什么
“芭蕉不展丁香结”意思是蕉心紧裹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丁香空结雨中愁”意思是雨中的丁香花让人想起凝结的忧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代赠二首》其一,原文为: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白话译文: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为: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白话译文: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扩展资料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创造背景
《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词中的春恨不只是李璟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还有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赠二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什么
“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出自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
卷起珍珠编织的帘,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随风飘荡的落花谁才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忧思不尽。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注释: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玉钩:帘钩之美称。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mù),接天流。
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赏析:
这首词咏春恨。李于鳞:“上言落花无主之意,下言回首一方之思,写出阑珊春色最是恼人天气。”首句“手卷真珠”,正有望远寄情,遣怀消愁之意,然而春恨依旧,重楼紧锁。“锁”字用得好,是重重春恨把楼中人锁住,而且这春恨依然如故,多少次这样重复的体验已经让人非常抑郁苦闷和不堪忍受了。更何况又见风里落花。因落花之无主,寄寓着人亦无主、飘零孤苦。词人《应天长》中有:“惆怅落花风不定。”亦写落花。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落花一事而用意各别,亦各妙。”结句“思悠悠”把这一层难耐的悲感愁戚荡漾开来。
换头续写春恨,“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写远望,一句写近观。“青鸟”句有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之悲。“丁香”句用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意。青鸟媒拙,远信难托,写出期待成空的落寞。雨中丁香,滴沥离披,写出惆怅之人见丁香花结犹如愁思郁结。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47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什么意思啊
01"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其实是两句诗,而且这两句诗来自不同作品。"芭蕉不展丁香结"出自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代赠》。而"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并非同一首诗歌的作品,而是出自不同诗歌的两句诗句,一句为“芭蕉不展丁香结"出自代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代赠》意思: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一句是"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意为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代赠》·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玉梯横断,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愁苦。
赏析:这首诗写思妇之离愁,是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写与情人离别的愁思,这首诗写离愁,写得风华流美,情致宛转。不但写女主人公无心凭栏远眺,而且连眼前的芭蕉和丁香都含愁不解,愈添感伤。代赠,即代拟的赠人之作。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轻轻地卷起珍珠门帘,挂在玉钩上。看着门外的春景,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怨气,笼罩了整所高楼。柔弱的花儿随风飘零,眼前暮春的景色让我思绪缥缈,闲愁点点。
青鸟带不回远方我怀念之人的丁点音信,雨中绽放的丁香花开出团团的愁怨。那绿色水波,浩浩荡荡从三峡奔腾而下,远远望去,碧涛与苍茫的暮色连成一片,长空万里,水天一色。
赏析: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芭蕉不展丁香结”和“丁香空结雨中愁”什么意思
“芭蕉不展丁香结”的意思是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首句出处:唐·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原诗: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次句出处:后唐·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原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扩展资料: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自从李商隐《代赠》根据丁香的自然形态而联想发挥,写出了“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句后,带有“忧愁”含义的丁香或者丁香结便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经过后代文人的反复渲染,“丁香结”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较固定的象征,成为“忧愁”、“幽怨”的代名词。
关于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