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行识长什么样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是物质存在,后面还有受、想、行、识,都是空,空又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概括了物质与精神等所有的一切,换句话就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
空就是无,无一切相,因为存在就有相,没有一切存在。但是又不是绝对无、断灭空,而是包含了一切的无,却又无可指着、无形无相、无可思议。所以关键是理解“空”,空和我们又什么关系,值得反复去说呢,因为空就是我们的本来、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本来变现出世界和身体,这是色,又变现出受、想、行、识这精神。前边说了,这五个概括了一切存在,就是有,下边要搞清楚空和有的关系。
有就是空变的,一切有其实当下就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空,空和有是一个东西。那么一切存在既然是无形无相的空,原本就应该是无相的,一切相就是虚妄的,和做梦一个道理,梦境森罗万象,其实当下是假、妄、空。
概括起来就是;空其实不空,是有的无相存在。有其实不有,是空的有相存在。就是一个东西随缘变来变去,非空非有,是空是有,这个就是我们的真心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假的。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存在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说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说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虚假的存在,既虚假,又存在,这是中道。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指物质,也就是人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维、行动与认识,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质是虚假的存在,那么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虚假的存在。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1.亦复如是:意思是也像是这样。
2.复:又,再。
3.是:代词,这样。
4.如:像。
5.亦:也。
6.在小学课本里意思是指:同样如此。
7.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是。
8.所以卒无所建。
9.”译文:刘琨擅长乡致人才,却不善于安抚和驾御。
10.一天之内虽然有几千人前来投奔他,可是逃跑的也有这个数目,因此他终于没有什么建树。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结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质”。物质都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一切物质都是依缘而生,借助、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存在。既为缘起法,物质就没有实在的、独立的自性,本质就是空。色是物质的表现形态,空是物质的属性。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四蕴和色蕴一样,也是空有不二。
拓展资料:
佛教用语,“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蕴】和合而成。
【五蕴】分别为:色、受、想、行、识。
《心经》首先说【五蕴】中的【色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后说【五蕴】中的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这样。
如果将【受蕴】代入,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简洁的【亦复如是】,省略了繁复的代入语句。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由此可类推之: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是总法,举一反三。五蕴法如是,其它一切诸法也莫不如是,这就是这句经文的意义。
假如有人问:“何谓色即是空?”我们回答:“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如若再问:“如何是空即是色?”我们对他说:“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诸位听懂了吗?假如不懂,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一百法。前面仅讲了一百法的数目,并未讲到一百法的内容,现在我们不妨再继续讨论一下。
《圆觉经》有详细的解释:
说:“幻身灭故,下面谈到心,幻身灭了,幻身灭故,幻心也灭,幻心灭故,幻尘也灭,幻尘灭故,幻灭也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是破幻显真,《心经》是即幻是真,虽然经的宗旨不同,但是义理相同,都是讲心法和色法一样空有不二的。
我们现前一念妄想生起之处,当下以智观察照见妄想没有自体,这就是真空。那么我们这个妄想怎么来的呢?也是我们清净本性的作用,也是我们清净本性所显现的。我们是即凡心而见佛心,转识成智,即凡心而见佛心,立刻把它照破。如果想要从妄心之外去寻求真如,你想从妄心以外去找,那上哪找去?从色法以外去找佛性,离开波你想去求水去,那哪有一处可求?怎么能够求得到呢?
由此可知,心理的现相和物质的现相是一样空有不二。我们把这句经文详细地说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我们这个受,身体的感受,这个受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是我们的大圆满的觉性所显现到的,所反馈的。
就像水起了风,起了波浪一样,但是它的当下不二。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和色法当下不二。因为二、三这些分别执着是我们凡夫都无明,我们的无明没有觉破,觉破了你就知道当下不二,不假方便,一定要明白。别人当骂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当下不二,我清净本性的作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和行识长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