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怎么了解自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怎么认识自己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1、通过自我观察,如身高、外貌、体态、性格、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
2、通过他人评价,主动向他人了解,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多角度的认识;
3、通过社会比较,现在与过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
4、通过社会实践,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分析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分析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读书活动,发现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
5、通过反思总结,归纳和总结优点与不足。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 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到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易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们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长,做不出成绩来。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例如,一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大山。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大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教师,还有组织,都一门心思要把能力低下的人变成合格者。其实,他们还不如把精力、资源和时间花在将称职者培养成佼佼者上。
如何了解和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途径有:
1.自我检讨,自醒吾身
2.征求父母的意见
3.征求同学、朋友、同事的意见
4.征求组织、领导、老师的意见
5.平日自己的行为细节、言谈举止留给人们的印象和评判
6.对照书中理论剖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不殆”,必先“知己”,“知己”就是了解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了解自己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个人能力。能力可以是指一般的、先天的能力,可以是特殊的能力,例如:有些人特别有学习的能力,表达能力也特别好;有些人领悟性特别强,常有独到见解;或是办事沉稳冷静,富于理性;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料,拥有领导、管理的好能力。以上所举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很多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别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认出自己特别的能力是什么?
我们要怎么认出自己的能力呢?大家一定发现有些人智力测验的成绩很好,工作学习却表现不佳;有些人测验显示智力平平,但是工作学习表现却很好。这说明了先天的资质,一定要加上后天的培养,才能增强自己的一般能力,我们可以在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多多接触,体验,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特别能力,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潜力或者是特殊能力,才能知道自己该向哪方面努力,当领导、搞艺术或从事技术工作。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常常我们会表示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却对另一些事物不感兴趣,究竟“兴趣”是什么呢?
兴趣就是个人的喜爱,它不同于能力,它可以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兴趣可以激发个人去从事某项活动,但有兴趣不代表就有此方面的特别能力,也不一定可以预测在此项事物上会成功,有成就。例如:有些人常喜欢注意四周建筑物的美丽和特色,但是不一定有能力成为建筑师,因为建筑师需对数学和测量有专精的研究。因此,我们需对自己的兴趣有明确的了解,并对其内涵有相当的认识。
如何了解自己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1、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2、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全面认识自己。
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外貌,言行等,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道德、能力等;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要用欣赏的目光来看自己。因为只有先看得起自己,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也在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3、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观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自身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包括外貌、风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
(2)自我形象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在所生活的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观察。
(3)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
4、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大诗人苏轼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候的确比较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不容易,这是漫步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各自的脖子前后都挂着一个袋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而且经常摆在自己的眼前,看得清清楚楚;背后装的是自己的过错,既看不见,也不容易感觉到。
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
5、要正确认识人生的道路。
人生的道路大都是曲折不平的。你可能事业不顺、生活坎坷或身处逆境,但你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人生的道路可以改变,遇到的困难可以克服。
人生中时时会有这样的现象: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马克•吐温曾想当一名商人,先后投资打字机行业、出版业,结果被人骗走近30万美元。他的妻子深知丈夫没有经商的本事却有文学天赋,便鼓励他重走创作之路。最终,马克•吐温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幽默讽刺大师。
6、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就得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估价,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英国诗人济慈年少时受生活所迫,曾放弃文学去跟一个医生当学徒,但当他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当医生的料时,便当机立断,全心写诗,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一个诗人,并为此努力奋斗过,但他发现任凭自己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什么优美诗句,相反,对社会问题却思如泉涌,见解深刻,于是毅然转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上。
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认清自己的优势,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孜孜以求,就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7、学会善待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要善待自己,不要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你可能相貌平平,只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但只要你努力,也可以成功。
一个人要怎么去了解自己
如何去了解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到真正了解自己,因为我们都抱着主观思维,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自己,也就永远无法真正的看清自己。就像史上有一些自认为励精图治的帝王,在百姓眼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所以我们是没办法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清自己。就像生活中你只能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全貌。不妨去试着了解一下自己。
自我降级,客观对待自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就像小时候总认为自己是生来独特,是拯救世界的大侠,注定有不平凡之处。这其实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就像我们看镜子里的自己,会比真正的自己帅出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在自我评价时需要进行自我降级,主观的评价总是会比真正我们会高出一点。那么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不如在评价自己时主动降级,也许才是自己的真正水平。
虚心请教,看别人眼中的自己。就如同上面所说自我评价总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聆听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三百六十度全面无死角的看一下自己真实的状态。也许你的一言一行给别人带来了些许好感,也许你的一个小动作,让别人感到不适。习以为常的你当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在别人眼中可能已经对你这个人做出了一定的评价。所以要了解自己就必须站在别人的角度,以人为鉴。
所以要想全面了解自己,就应该要不断的去听取别人对自己看法和意见,然后结合自身的一些不足,去做一个更改,那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贪婪最复杂的生物了,就连我们本身也都不否认自己的本性,人的劣根性深植于内心最深处,下面和大家分享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1第一,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如由身高外貌等引发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绪情感。以及,在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目的、自觉的调节和控制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要善于剖析自我,深刻认识自我,更好地认识外在形象和内在自我。
第二,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向他人了解自己。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
第三,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自我观察和他人评价难免会有各自的主观投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现在的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更全面的纵横社会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来认识自己。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读书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等等。通过具体的活动分析自己的表现及成果,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第五,通过反思总结认识自己。我们发现在以上四个步骤中,我们都是在发现和认识自己,很多人也的确是那么做的,但是还是不太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还需要经常反思和总结自己。多写日记多记录自己,及时归纳和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把握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2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认清自己,使自己不再这个遍地是戾气的社会中变成自己讨厌的人呢?
一个人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才是最聪明、最可贵的品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就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知,就是能够自己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而能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
认清自我在这个社会的地位,人就怕的就是攀比,现在太多的人为了攀比消费了自己所不能承受金钱,然后借钱,用各种网贷app贷款消费,慢慢的在这种消费的快感中迷失了自己,连累家人,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随着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结论也不同。不经过摔打、磨砺,不会成熟,刻意去摔打、磨砺自己不如干好自己的专业,增长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抗打击能力,这样遇见紧急的事情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当一个人越是在炫耀什么的时候,那恰恰说明他缺少什么,也许是童年的不幸,社会的不公平,人际交往的不顺利这些都会是我们对自己产生自我的怀疑,让我们认不清楚自己,当今社会我们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为谁而活着?为我们父母,孩子,还是自己?
但我们应该怎样认清自己呢?首先我们要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接纳自己.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常有情感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取决于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是排斥还是接纳.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对自己采取接纳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能欺骗自己、排斥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能烦恨自己.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就是君子熊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故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乃至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虽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但却不喜欢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深感快意.
当今社会,我们应认清自己,活在当下,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3人很复杂,不是思想复杂,而是“人”本身很复杂。
思想的复杂,是可以理解的复杂。一个人可以有着很复杂、很严谨、很高深的思想,但如果你认真理解,总是能弄明白的。
人本身,却是一种未知的复杂,我们虽然了解自己,但也只是了解自己的一部分,依然有一部分是“不了解”的。
为了活的不那么糊涂,所以我们需要“认识自己”。
人有很多动机,有吃饭的动机、玩乐的动机、休息的动机、做事的动机。
其中,有一个动机非常重要,关系到你想要做什么、想要去哪里,我称之为“人生动机”,也可以说是“最终目的”。
如果你是学生,你正在上学,那么你为何而上学?
如果你是上班族,你正在上班,那么你为何而上班?
根据上面的问题,我们能得到一些答案:上学,目的是高考、上大学;上班,目的是挣钱。
这还没有结束,高考上大学并不是最终目的,挣钱也不是最终目的。
所以还要继续问。
为何而上大学?为何而挣钱?
常见的`回答:上大学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更好的出路;挣钱是为了养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对于前者,我们还能继续问: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出路,然后呢?
然后就是:挣更多的钱。
于是这些问题最终导向了同一个答案:挣钱是为了养家、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
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里不需要问“为什么要养家、为什么要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养家是为了活着,让孩子活的更好,也是父母的期望。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我把上面的内容串起来给大家看一下:
上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工作、工作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养家。
你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从小就上学,为了将来能够“更好的养家”。
这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在整个流程中,个人没有其他目的、没有其他动机、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个人只是为了将来养家,而度过了十多年的学习生涯。
如果是在以前的苦日子里,这种事其实没什么,因为大家活着都很尽力了,能通过学习提高生活水平,就够了。
但在如今条件下,生活没有以前那么吃力,每天至少有一段空闲时间可以把握,甚至会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把握。
时间变多了,人就需要“精神追求”,需要寻找“意义”。如果找不到,人就会空虚。
如果我们想要消除一定量的空虚,就需要寻找“能产生意义的事”,想找到这种事,就需要认识自己。
显然,为了将来能挣更多钱而上学,这只能满足大家的生存需求,但不能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
所以,我们需要问自己:我除了上学、除了挣钱外,还有没有其他想要做的事?
有人可能说:他想赚大钱,因为他虚荣、想炫耀,想从中获得优越感和其他感觉。
虚荣、炫耀,这其实没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假如这个人一时间赚到了一百万,他买了一辆豪车,那叫虚荣和炫耀。
但是,在虚荣和炫耀结束之后,还能剩下什么?
确实,虚荣会给人一种满足感,但满足感结束之后,会产生更大的空虚感。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扬眉吐气之后,在那一刻,他很满足。但在那一刻之后,剩下的就是更大的空虚——接下来要干什么?
所以虚荣和炫耀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些行为,而在于:这些行为不能解决根源问题,只是饮鸩止渴。
注意:想要彻底驱除空虚,那是不可能的,人总会遇到空虚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只能尽可能的减少空虚。
炫耀等行为,会短时间满足空虚感,但事后会产生更大的空虚与空洞,所以我不建议大家这样做。
或许,只有“充实感”才会减少人的空虚,而不会引起反弹。
充实感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行为产生的意义”。
什么样的行为能产生意义?这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动机”。
我在前面说过,你在上学、你在上班,你的目标是挣钱养家。在这目标之外,你有没有其他的目标?
你还有没有其他想要做的事?有没有能一直做个三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事?
你需要明白的是:人生很长,而学生之路不长。工作之路很长,但人生不只是为了工作。
以工作来挣钱,这可以是你一生中的任务之一,但不应该是你一生的全部。
你还应该考虑:这漫长一生,我想做什么?以现在的条件,我能做“我想做的事”吗?如果不能,我怎样才能做到?
注意!
你在这漫长一生想做什么,不是一两天就能得出结论的事。当然,如果你早有打算,也可以很快得出结论。
我想说的是:你需要认识自己的动机,你需要知道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你没想这么多,你处于“没有长远打算”的状态。
如果你已经考虑过了,现在还没得出结论,你处于“正在做打算”的状态。
如果你有自己的明确目标,知道自己将来的长远打算,你处于“有清晰目标”的状态。
我们认识自己,不需要马上把一切都认清。我们的第一步很简单:先确认自己处于什么状态。
如果你没有长远打算,没想过那么多。没关系,你现在已经想了,你已经处于“正在做打算”的状态了,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改变。
如果你隐约有一些打算,但还没有很清晰的思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一些启发。
开始思考自己的状态,就是认识自己的开端。
认识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困难:意义感。
意义感只能自己寻找,不能从别处赋予,动机必须源自内心深处,才能找到长久可做的事。
所以我只能写一些内容,来告诉大家“是怎么回事”,但没办法让你知道“你的意义感在哪里”。
那是你自己才能找到的东西。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