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不二法门,以及五加行发心偈500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佛法中什么是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不是邪教胡扯的什么学了师傅的“大法”,别的法我们就不能学了就叫“不二法门”。不二即是万法归宗,虽途径不同,目的一样。
一切法都第一,没有第二。诸法平等、法无定法,只看与具体修行者自身条件是否相应,法不孤起,都是缘起。譬说砒霜我们可以说它有毒,但不能说它坏,用得相应它就有很多益处,一样可以治病。法性上讲,人参与砒霜平等不二,一个阴虚之人常吃人参只会越补越虚。佛法的修行也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总会有一方法适合于我们,相应于我们。佛法虽分密法和显宗,分别又有许多派别和方法,但一切法门均又是圆融不二的。
另外,现在有些人一听外道或气功就不得了,弄得大惊小怪。其实只要明了心法,外道与气功的法子一样很好,为行方便时可以用来做许多好事、善事,至少在具体调理身心时,有些法子也很殊胜态锋键。这都是“真如”妙用嘛。总之,一个缘起法用得好都是功德,用得不好就都是业障,其间万法不二,从胜义谛上讲,并无什么外道与正法之别。一切差别在于心的差别。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而言(无次第),正因为无定慧力就无法做到无差别心,自然不会识别缘起与相应,佛门才勉强用“正法”与“外道”,“究竟”与“不究竟”来强化之,是对症下药的方便,是避免我们多造业障,多走弯路。比如我们有撒谎或搬弄是非的习气,那就得老老实实持“不妄语”戒来对治。这就是有为法的方便。待以此“强化”后连“妄语”之心念也不升起那才算成功。
当我们证得一定果位,有了一定无为法、出世间法的证量后,许多因果、缘起皆已洞悉,其眼里恰没这些外道、正法,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之分别的概念名相了。那便是相应之处就是正法。正因为一切法是法性平等不二,因为缘起不一故才有差别。所以“不二境界”未致之前,我们还得老实行持有为法,并以“不二”知见对其它善法平等视之。
《金刚经》既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句子,同时也有“予法不说断灭相”。实相胜义谛之圆融与俗义谛之方便并不相矛盾,并非是要我们具体修持时,不讲缘起与相应,不问青红皂白地盲修瞎练,或干脆什么也不做不管了。换句话说,有果位的圣人与佛菩萨眼里才有“不二”的真实证悟。我们初学者,无证量者,未明心见性者,只能是处于一种培植阶段,还得依差别心选择相应的法门如法修证。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我们的差别识是业障的“因”,同时也是依法修证菩提的“因”。它们都是真如空性的妙有妙用。
修行界常说,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等于是胡闹,通教不通宗,等于一场空。这就是世俗谛,是从具体的行持上来讲的方便法,即依缘起和相应的具体。这里的宗,指宗派或具体相应的方法,同时也是指一切修行者的共法。比如身心发生一些转化、有什么神奇的反应,出了某些特异功能等,都属于一切修行者的共同所要经历的方法和对应的中间状态,说白了,帆巧是外道修行、练气功、修佛、修道都会共同经历的过场。但接下来该怎么走呢?如果没有正确得当的理论(教)指导我们,我们就不会再更上一层楼了,甚致竹篮打水一场空,或出现走火入魔等差错。
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基帆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因此,外道与正法,究竟与不究竟,有时未必与“佛”这种语境有关,而在于对“心法”的把持上。心里魔性不除,即便受了佛门三皈依的仪式,满嘴佛号,满肚子佛理,如此等等又会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在别处,在当下,不要这山看了那山高。除了依循与我们自身身心相应的法门外,更重要是于万事万物中砺练我们的心肠,好好对治自己的不良习气,提高心性,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人格,处处回观返照,去无明,去贪、嗔、痴、慢、疑。这样,我们才会明心见性,才会开悟见道,也只有在见“道”之后,我们的修行才会不落得一场空,我们也才能真正体会和证悟“不二法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入佛修行的人可谓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且入门的机缘也是花样百出。因此才有:“佛说种种法,为渡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来种种法。”这,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法必是有缘起的法,缘谢法还灭。
万法随因缘而生,因一切众生根性不尽相同,必须因材施教,要讲善巧方便。为此,释迦牟尼在世时曾举过一例子:当一个懵懂的小孩在水井边玩耍,自己尚不能知觉很危险,我们喊他也许会吓着他,也许他也不听我们规劝。于是就骗他:小孩过来,我这儿有我们爱吃的糖果。“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智”。正因为机缘无量,因此法门也无量。佛遇对教义感兴趣的则说道理,对神奇的特异功能有兴趣的则示现神通,遇贪著功名富贵者则说修行的好处远远不止富贵……如此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先渡我们入门再说。总之,从根本上为我们好,让我们最终从无明中解脱出来。
有些人天生有一定慧根,喜欢追究关于宇宙万物万有和终极人生的根本道理,他天生对佛法有兴趣,很容易入门。有些人偏好练气功修外道,定中有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或有一定特异功能,或有见异相者,就算遇佛法时尚不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佛便示现真正的大神通诱其入了门。或有些人走火入魔不能自救,有求于佛门。也有人在世俗中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突然放下一切入佛修行,也有人情感受挫,走投无路,或在现实中受了严重的打击或伤害……佛菩萨救渡众生,有顺渡的,有逆渡的,有显渡的,也有隐渡的。求病得痊愈,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顺渡;求寿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渡。感得佛菩萨为我们现身的,是显渡;因祈祷而感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的,是隐渡。然而,入门的根本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佛。
许多众生入门的初衷除了为了见识神奇,追求神异,更多的还是为了“离苦得乐”。因为处在顺境的时候,常常会放纵在声色五欲之中,要想他们修佛闻道是很困难的;许多人必须逢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发生忏悔的心,而生起修佛道的心愿。佛经说:“八苦是良师”就是这个意思。
释迦牟尼佛因不同的众生,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缘起,传下了形形色色的法门,这些方法本身没什么区别,都是平等不二的法门。一个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应该对其它法门实行贬斥,这是造大口业的行径。佛弟子出于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慈悲别人,千切不要参与同别人的这些口舌之争,我们又不是已登果位的圣人,没有足够的实证经验和智慧,万一令自己或他人谤毁了正法不说,把握不好时都还会嗔怒动肝火,这就是双重造业了。
我们强调显教(一般泛指汉传佛教)则是著于显,强调密宗则是著于密(本小册子多指藏密,一般泛指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的佛法),所谓显为密之显,密为显之密,原本同体不二。一般来说,末法时期与众生根器最相应的不仅仅是净土法门,密法《佛心经》也说过:“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有意者可查阅相关的书籍。况且,修行是一件老老实实身体力行去做的事,是如法修行。什么是“如法”?难道是叫我们为了在弘扬某一个法门时,对其它法门说三道四吗?佛弟子应“依佛说”,佛在世时绝没说过某一法门最好或最差,一切法都是缘起,佛只说过一切法门皆是平等不二。
满意请采纳。
“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释义: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典故:文殊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他的大乘空义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不二’与‘无二’离空有二边的含义相同。文殊的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维摩经》《思益梵天所问经》里,《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碰圆搏维摩诘问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萨,如何入不二法门,法自在等菩萨皆以二说腔稿明不二。最后维摩诘问文殊,文殊答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答完,反问维摩诘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此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奇哉奇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引文俱见《维摩诘所问经》卷中。《思益梵天所问经·菩萨无二品》文殊认为无二是指一切法性没有二相,接著他给二与不二这两个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什么叫二?凡夫贪著我故,分别二耳。什么叫不二?虽种种分别为二,然实际无有二相。这里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别的核心,是指著我。无我即笑祥无分别,不二的境界则坦露现前。从此出发文殊答复梵天一些重要问题。什么是修道?答不分别是法是非法,离于二相,名为修道。什么叫道?是一切法不可得,名为道。道不能令人离生死至涅盘,不离不至,名为圣道。什么叫解脱?答言不坏缚著。什么叫得度?答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什么叫漏尽?答言:若有所尽,不名漏尽,知诸漏空相,名为漏尽。什么叫涅盘?涅盘无来处,无去处,不可得至。实际上文殊的不二法门,是离二边的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亦有亦无的中道观。如善现问出世间法,文殊答曰:‘我觅世间相了不可得,子欲谁出?贪嗔痴,即平等法界,我于是中非已出离,非未出离。若出不出,则堕二见。文殊的离二边中道思想,为后来的龙树及中国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读音:[ bùèr fǎ mén ]
【出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说不二法门,何为不二法门
何为"不二"?
据说在佛家里面一共有八万四千个法门,而不二法门为第一法门,人一旦进入门,就是进了超越了生死的涅境界便可以成佛了。当然这只是从思想境界上而不是从空间上来说的。法门可以理解为一种门道或途径,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着这样的途径去不断修炼便可以获得正果。汪宽既然说它是一种思想境界,它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呢?不二是一种非常深奥的理念,也不是我们言语可以说清楚的,简单的说,不是一,不是二,没有彼此的分别就是不二。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管在现象上有千差万别,但从佛性上来看都是没有分别的,只不过是因缘凑合,都是虚无的,没有相对,也没有绝对。
http://nstrip.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1
【入不二法门】
乃指超越相对之差别,而入于绝对平等之境地。略作入不二门。维摩经卷中之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文殊师利等三十二菩萨与维摩诘居士谈论有关入不二法门之问答。其中,诸菩萨对生灭、善恶等相对原理,各提出超越此类相对问题之绝对答案,而以之为不二法门;文殊师利则认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者为不二法门;对此,维摩诘唯以沉默不语(默不二)显示入不二法门。
对于上述三种意义,诸家各有说法。僧肇认为三者之中以维摩之境界为最高。慧远则谓法门虽殊,然妙旨虚融,总为一义,而唯以遣相、融相二门统摄之:(一)依舍遣相对,以表示高层次之绝对,此指诸菩萨之观点,是为遣相门。(二)认为二法同体,非有所舍遣,此即文殊及维摩之观点,是为融相门。〔维摩经义记卷三末、注维摩诘经卷八〕
《六祖坛经》
http://www.fozionline.com/qsxf/jwjj/liuzu/13.htm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
http://www.hhfg.org/fjyj/f75.html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http://jishanyuan.com.cn/html/kk/books/sutra/kgin/kgin38/1775/1775-08.htm
圣一法师禅七开示
http://bookgb.bfnn.org/books/0227.htm
各位,我们求道叫不二法门,不二就是告明不一,不可以说不二就是一,例如虚空与法身不二,不是离了虚空以外有法身,又不是离了法身以外有虚空,故虚空与法身不二,现在不防再解释清楚:有人说虚空袜陵告含法身,不对,虚空含法身即虚空以外有个法身,法身在虚空之内,这样便是二,这是迷人所说,若是悟人则不同:虚空不作虚空解,虚空就是法身。法身不作法身解,法身就是虚空。所以虚空与法身不二,不是两个,亦不是一个,为何不是一个呢?我们现在未见法身,既未见法身,虚空未坏,所以不能称为一,见法身时,虚空亦不会增加,所以亦不能称为二,若说一,那未见法身时,虚空便没有了,见法身时难道虚空又增加了吗?切不可这样说,故虚空与法身不一不二,不一不二是中道实相,不二法门,我们的佛性亦复如是,与我们不二,我们去到香港,跟我们到香港,去到美国,跟我们到美国,入地狱,陪我们入地狱,上天堂,陪我们上天堂,但佛性与我们又不是一,我们在地狱受苦,佛性不受苦,我们在天堂享五欲之乐,佛性不享受,我们受生死轮回,佛性不受生死轮回,佛性与我们不一不二,这便叫作不二法门。
凤凰卫视第191期“世纪大讲堂”吴言生主讲"禅宗哲学象征"(全文)
禅宗来体验清静的本心,来获得开悟,它主要用什么方法呢?用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经》里面说的,《维摩经》里面三十二位大菩萨都跟维摩诘探讨什么是不二法门?很多的大菩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说净和秽、长和短、大和小,这些区别把它们统统的去掉,这就是不二法门。这种不二法门成为禅宗超越一切分别,超越一切对立的一个法宝。在这里我举几个典型的哲学象征的例子。
http://www.guoxue.com/fxyj/txt.asp?id=1086
不二法门~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讲于台北市
一、对不二法门的认知
(一)自他不二
(二)色空不二
(三)死生不二
二、不二法门的修学要领
(一)解行不二
(二)理事不二
(三)苦乐不二
三、证入不二法门的方法
(一)能所不二
(二)定慧不二
(三)体用不二
(四)心法不二
四、禅是不思议的「不二法门」
http://www.anhsiangchan.org/masthtml/109.htm
2005-11-08 15:32:47:雪夜圣诞节...(日照)
妙泽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不是邪教胡扯的什么学了师傅的“大法”,别的法我们就不能学了就叫“不二法门”。不二即是万法归宗,虽途径不同,目的一样。
一切法都第一,没有第二。诸法平等、法无定法,只看与具体修行者自身条件是否相应,法不孤起,都是缘起。譬说砒霜我们可以说它有毒,但不能说它坏,用得相应它就有很多益处,一样可以治病。法性上讲,人参与砒霜平等不二,一个阴虚之人常吃人参只会越补越虚。佛法的修行也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总会有一方法适合于我们,相应于我们。佛法虽分密法和显宗,分别又有许多派别和方法,但一切法门均又是圆融不二的。
另外,现在有些人一听外道或气功就不得了,弄得大惊小怪。其实只要明了心法,外道与气功的法子一样很好,为行方便时可以用来做许多好事、善事,至少在具体调理身心时,有些法子也很殊胜。这都是“真如”妙用嘛。总之,一个缘起法用得好都是功德,用得不好就都是业障,其间万法不二,从胜义谛上讲,并无什么外道与正法之别。一切差别在于心的差别。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而言(无次第),正因为无定慧力就无法做到无差别心,自然不会识别缘起与相应,佛门才勉强用“正法”与“外道”,“究竟”与“不究竟”来强化之,是对症下药的方便,是避免我们多造业障,多走弯路。比如我们有撒谎或搬弄是非的习气,那就得老老实实持“不妄语”戒来对治。这就是有为法的方便。待以此“强化”后连“妄语”之心念也不升起那才算成功。
当我们证得一定果位,有了一定无为法、出世间法的证量后,许多因果、缘起皆已洞悉,其眼里恰没这些外道、正法,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之分别的概念名相了。那便是相应之处就是正法。正因为一切法是法性平等不二,因为缘起不一故才有差别。所以“不二境界”未致之前,我们还得老实行持有为法,并以“不二”知见对其它善法平等视之。
《金刚经》既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句子,同时也有“予法不说断灭相”。实相胜义谛之圆融与俗义谛之方便并不相矛盾,并非是要我们具体修持时,不讲缘起与相应,不问青红皂白地盲修瞎练,或干脆什么也不做不管了。换句话说,有果位的圣人与佛菩萨眼里才有“不二”的真实证悟。我们初学者,无证量者,未明心见性者,只能是处于一种培植阶段,还得依差别心选择相应的法门如法修证。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我们的差别识是业障的“因”,同时也是依法修证菩提的“因”。它们都是真如空性的妙有妙用。
修行界常说,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等于是胡闹,通教不通宗,等于一场空。这就是世俗谛,是从具体的行持上来讲的方便法,即依缘起和相应的具体。这里的宗,指宗派或具体相应的方法,同时也是指一切修行者的共法。比如身心发生一些转化、有什么神奇的反应,出了某些特异功能等,都属于一切修行者的共同所要经历的方法和对应的中间状态,说白了,是外道修行、练气功、修佛、修道都会共同经历的过场。但接下来该怎么走呢?如果没有正确得当的理论(教)指导我们,我们就不会再更上一层楼了,甚致竹篮打水一场空,或出现走火入魔等差错。
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因此,外道与正法,究竟与不究竟,有时未必与“佛”这种语境有关,而在于对“心法”的把持上。心里魔性不除,即便受了佛门三皈依的仪式,满嘴佛号,满肚子佛理,如此等等又会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真正的修行不在别处,在当下,不要这山看了那山高。除了依循与我们自身身心相应的法门外,更重要是于万事万物中砺练我们的心肠,好好对治自己的不良习气,提高心性,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人格,处处回观返照,去无明,去贪、嗔、痴、慢、疑。这样,我们才会明心见性,才会开悟见道,也只有在见“道”之后,我们的修行才会不落得一场空,我们也才能真正体会和证悟“不二法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入佛修行的人可谓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且入门的机缘也是花样百出。因此才有:“佛说种种法,为渡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来种种法。”这,就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是法必是有缘起的法,缘谢法还灭。
万法随因缘而生,因一切众生根性不尽相同,必须因材施教,要讲善巧方便。为此,释迦牟尼在世时曾举过一例子:当一个懵懂的小孩在水井边玩耍,自己尚不能知觉很危险,我们喊他也许会吓着他,也许他也不听我们规劝。于是就骗他:小孩过来,我这儿有我们爱吃的糖果。“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智”。正因为机缘无量,因此法门也无量。佛遇对教义感兴趣的则说道理,对神奇的特异功能有兴趣的则示现神通,遇贪著功名富贵者则说修行的好处远远不止富贵……如此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先渡我们入门再说。总之,从根本上为我们好,让我们最终从无明中解脱出来。
有些人天生有一定慧根,喜欢追究关于宇宙万物万有和终极人生的根本道理,他天生对佛法有兴趣,很容易入门。有些人偏好练气功修外道,定中有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或有一定特异功能,或有见异相者,就算遇佛法时尚不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佛便示现真正的大神通诱其入了门。或有些人走火入魔不能自救,有求于佛门。也有人在世俗中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突然放下一切入佛修行,也有人情感受挫,走投无路,或在现实中受了严重的打击或伤害……佛菩萨救渡众生,有顺渡的,有逆渡的,有显渡的,也有隐渡的。求病得痊愈,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顺渡;求寿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渡。感得佛菩萨为我们现身的,是显渡;因祈祷而感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的,是隐渡。然而,入门的根本目的最终都是为了成佛。
许多众生入门的初衷除了为了见识神奇,追求神异,更多的还是为了“离苦得乐”。因为处在顺境的时候,常常会放纵在声色五欲之中,要想他们修佛闻道是很困难的;许多人必须逢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发生忏悔的心,而生起修佛道的心愿。佛经说:“八苦是良师”就是这个意思。
释迦牟尼佛因不同的众生,不同的心性,不同的缘起,传下了形形色色的法门,这些方法本身没什么区别,都是平等不二的法门。一个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应该对其它法门实行贬斥,这是造大口业的行径。佛弟子出于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是慈悲别人,千切不要参与同别人的这些口舌之争,我们又不是已登果位的圣人,没有足够的实证经验和智慧,万一令自己或他人谤毁了正法不说,把握不好时都还会嗔怒动肝火,这就是双重造业了。
我们强调显教(一般泛指汉传佛教)则是著于显,强调密宗则是著于密(本小册子多指藏密,一般泛指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的佛法),所谓显为密之显,密为显之密,原本同体不二。一般来说,末法时期与众生根器最相应的不仅仅是净土法门,密法《佛心经》也说过:“末法众生,障深垢重,非此妙法,无由得除。”有意者可查阅相关的书籍。况且,修行是一件老老实实身体力行去做的事,是如法修行。什么是“如法”?难道是叫我们为了在弘扬某一个法门时,对其它法门说三道四吗?佛弟子应“依佛说”,佛在世时绝没说过某一法门最好或最差,一切法都是缘起,佛只说过一切法门皆是平等不二。
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8848/
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
不二法门的意思是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不二法门是一个佛家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二就是分别心,不二就是无分别心。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
出自《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扩展资料:《维摩诘经》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谨答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
禅宗将《维摩诘经》作为宗经之一,将不二法门作为处世接机的态度与方法,泯灭一切对立,从而获得了生命自由的无限超越。
在《维摩经》众多的不二法门中,语默不二、小大不二是对禅宗影响最大的两种。维摩不二禅机,对禅宗影响最大的,除了斩断葛藤的方法论,便是存在纤晌局而超越的境界论。这主要表现在心净佛土净、在欲而行禅、处染而不染、毁让无住而生心等方面。
据《维摩诘经》所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也是诗人王维心中的楷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不二法门
百度百科——维摩诘经
不二法门的意思
问题一: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不二法门(bùèr fǎ mén),佛家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后指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唐裴y《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
佛家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断言的方法。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别无选择的方法。
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
为什么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
道理很简单,事物发展应该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因果规律,因果因果,果是可变的,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唯物主义观点与佛教唯心主义大相庭径不可混淆说相似佛法即为魔说为灭法之相
佛说:84000法门皆可成佛,在成佛的实践中,选择84000哪一法门,不是真理?
所以,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
佛教用语,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有三十三种之不二法门。今之俗语多援引佛教‘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之方法。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门,便进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见圣道,也就是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涅盘境界。从佛教哲学观来看,“不二”即是“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众生平等”、“自他平等”、“心佛平等”等,是佛教认知世界万事万物的方法与观念,演绎阐述的是世间万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
《维摩经所说经》记载: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
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埋清不应。殊曰:善笑岁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见不二条。
什么是“不二”
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不二: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皆是相对而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来源
据说佛家有无量法门,而不二法门为第一法门,人一旦进入门,就是进了超越了生死的涅境界便可以成佛了。当然这只是从思想境界上而不是从空间上来说的。法门可以理解为一种门道或途径,所有修行的人只要依着这样的途径去不断修行便可以获得正果。既然说它是一种思想境界,它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呢?不二是一种非常碰液睁深奥的理念,也不是我们言语可以说清楚的,简单的说,不是一,不......>>
问题二:佛教说的不二法门是指什么?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不是邪教胡扯的什么学了师傅的“大法”,别的法我们就不能学了就叫“不二法门”。不二即是万法归宗,虽途径不同,目的一样。
一切法都第一,没有第二。诸法平等、法无定法,只看与具体修行者自身条件是否相应,法不孤起,都是缘起。譬说砒霜我们可以说它有毒,但不能说它坏,用得相应它就有很多益处,一样可以治病。法性上讲,人参与砒霜平等不二,一个阴虚之人常吃人参只会越补越虚。佛法的修行也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总会有一方法适合于我们,相应于我们。佛法虽分密法和显宗,分别又有许多派别和方法,但一切法门均又是圆融不二的。
另外,现在有些人一听外道或气功就不得了,弄得大惊小怪。其实只要明了心法,外道与气功的法子一样很好,为行方便时可以用来做许多好事、善事,至少在具体调理身心时,有些法子也很殊胜。这都是“真如”妙用嘛。总之,一个缘起法用得好都是功德,用得不好就都是业障,其间万法不二,从胜义谛上讲,并无什么外道与正法之别。一切差别在于心的差别。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而言(无次第),正因为无定慧力就无法做到无差别心,自然不会识别缘起与相应,佛门才勉强用“正法”与“外道”,“究竟”与“不究竟”来强化之,是对症下药的方便,是避免我们多造业障,多走弯路。比如我们有撒谎或搬弄是非的习气,那就得老老实实持“不妄语”戒来对治。这就是有为法的方便。待以此“强化”后连“妄语”之心念也不升起那才算成功。
当我们证得一定果位,有了一定无为法、出世间法的证量后,许多因果、缘起皆已洞悉,其眼里恰没这些外道、正法,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之分别的概念名相了。那便是相应之处就是正法。正因为一切法是法性平等不二,因为缘起不一故才有差别。所以“不二境界”未致之前,我们还得老实行持有为法,并以“不二”知见对其它善法平等视之。
《金刚经》既有“一切法皆是佛法”的句子,同时也有“予法不说断灭相”。实相胜义谛之圆融与俗义谛之方便并不相矛盾,并非是要我们具体修持时,不讲缘起与相应,不问青红皂白地盲修瞎练,或干脆什么也不做不管了。换句话说,有果位的圣人与佛菩萨眼里才有“不二”的真实证悟。我们初学者,无证量者,未明心见性者,只能是处于一种培植阶段,还得依差别心选择相应的法门如法修证。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我们的差别识是业障的“因”,同时也是依法修证菩提的“因”。它们都是真如空性的妙有妙用。
修行界常说,通宗不通教,开口就乱道、等于是胡闹,通教不通宗,等于一场空。这就是世俗谛,是从具体的行持上来讲的方便法,即依缘起和相应的具体。这里的宗,指宗派或具体相应的方法,同时也是指一切修行者的共法。比如身心发生一些转化、有什么神奇的反应,出了某些特异功能等,都属于一切修行者的共同所要经历的方法和对应的中间状态,说白了,是外道修行、练气功、修佛、修道都会共同经历的过场。但接下来该怎么走呢?如果没有正确得当的理论(教)指导我们,我们就不会再更上一层楼了,甚致竹篮打水一场空,或出现走火入魔等差错。
对于初学者、无证量者,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因此,外道与正法,究竟与不究竟,有时未必与“佛”这种语境有关,......>>
问题三:什么叫不二法门?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开悟后,我们拥有全部世界。佛光山有个“不二门”,常有人问:什么意思?佛光山座北朝南,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到了黄昏,又从西方下去;升也未曾升,下也未曾下。何以形容呢?“不二”之谓也。人有生,也有死。太阳从东方升起,如人之生也;太阳从西方下去,如人之死也。生也未曾生,生了要死;死也未曾死,因为又会再生。所以,基本上,人生是“生死不二”也!有人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欧美文化指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重视人文精神,是为体;西方文化重在科学应用,是为用。东西文化,体用不二,是为“不二”也。佛光山的“不二门”,取自于《维摩经》的“不二法门”之意。在《维摩经》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病,双方就在维摩丈室・讨论起“不二法门”之意来。首先,在场的三十一位菩萨,各就所见,提出发言。最后文殊菩萨说:“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鄂然,唯有文殊菩萨智能超人,懂得此中奥秘,乃向大家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像这么奔放美丽的人生哲学,真是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在世间上,“善和恶”,善的不是恶,恶的也不是善,我们要分清楚;“是和非”,是不是非,非也不是是,我们要分清楚;好不是坏,坏不是好,我们要分清楚。等于大不是小,小不是大,因为这是世间法,必定要有一有二,要承认这个事实。所谓“不二”,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讲“烦恼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涩的菠萝、柿子,经过和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变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见酸即是甜,甜离不开酸。所以“烦恼即菩提”,这是出世法。出世法看世间,是从理上来解悟,但是在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不可以在理上废事。我们可以用理来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够“理事圆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将“不二法门”的哲学应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也!
问题四:不二法门什么意思?佛学用语
注释
佛家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断言的方法。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别无选择的方法。
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
为什么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
道理很简单,事物发展应该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因果规律,因果因果,果是可变的,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本身没有错,前提是用在总结上,
佛说:84000法门皆可成佛,在成佛的实践中,选择84000哪一法门,不是真理?
所以,不二法门,即是:不可说!
拼音:bùèr fǎ mén
佛教用语,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即在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有三十三种之不二法门。今之俗语多援引佛教‘不二法门’一语,转指学习某种学问技术唯一无二之方法。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有得道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
问题五: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唯一的出路
问题六:佛经中的“不二”是什么意思?不二法门
佛法是不二之法
自他不二
首先我们要探讨生命的本来面目,由此肯定一真法界是个大圆觉海的生命之海。个体存不存在呢?个体是存在的;整体存不存在呢?整体也是存在的。没有整体的生命本源,就没有个体生命的派生,因此个体可显示本源,由本源流注出河沙世界、无量众生。万殊一本、一多不二、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父母未生前的生命基因,生命的原态完全相同。
个体生命的差异,只显示在父母生我以后的社会人上。从出胎、诞生、婴儿到成为社会人,其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晴对色,耳朵对声....不断地录音、罚影、见取、造业而形成了分别意识。
切的现象只是个‘诸行无常’的过程,你看到的一切运作、一切的形色,完全如佛所说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毕竟寂灭。’除了‘一真法界’,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永恒的。因为原本不有,所以毕竟寂灭。
最直截了当莫过于信心铭中所说‘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换一句话说,禅就是不二法门,要想快速相应,疾速成就,只有证入不二法门,把好恶、是非、人我....一切相对的边见,统统泯灭,一体涵摄,不生分别,当下圆成。
问题七:有情大千世,无心不二法门什么意思上联:大千世界,弥勒笑来闲放眼。下联:不二法门,济颠醉去猛回头。方丈容大千世界维摩入不二法门大意是菩萨是觉有情因此与大千世界众生有缘入世度众同时菩萨已达无我境界心无执着能证入如来无上妙法心无挂碍
问题八:不二法门是老爷是什么意思?佛教不二法门:是指一切法门从根本上讲,无有高下、优劣,性相一如。“不二”就是无差别和平等的意思。
问题九:“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不二法是离世间文字分别,及凡人眼耳鼻舌身意的一种境界,非由思维得,需通过实证方能到达,所以无法用文字准确描述。本不想回复此帖,因为无论怎样回答都是苍白的。但见楼主这么用心,末学就厚着脸皮用浅薄文字做点不恰当的比喻,希望楼主能有所得,后加紧用功,实证无生法忍。我们凡人习惯生活在“二元对立”的概念体系里,比如美和丑是对立的,香与臭对立,高与低,长与短,生与死....然在大道中,一切事物无非因缘聚合,无有美丑、好坏等自性。所有的分别,都因人心的喜好和取舍而产生。我们通过感官和自身需要,把事物进行分类,无中生有的贴上种种名相标签,然后又被自己定义的名相所迷惑和牵引。当事物落在我们“好”、“善”、“美”、“富有”的分类中时,我们就欢喜,否则,我们就不开心。我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心念,任由外物控制我们的喜怒哀乐,并由此造作种种业,这个就是“颠倒”、“不自在”、“愚痴”。而实际上,这些事物本身并无好坏自性,我们真的是在“自寻烦恼”。如果人能通过修行,慢慢从这种分别习性中超脱出来,就能断却烦恼,洞悉大道的实相,从而获得自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您有两个4岁的小女儿,一个喜欢红裙子,一个喜欢绿裙子。她们如果得到了自己喜欢颜色的裙子就特别高兴,否则就不开心。有一天,她们为红裙子好看还是绿裙子好看的问题争吵了起来,跑来找您裁决。那么对您来说呢,她们的裙子是红是绿实在无所谓,无有分别。尽管您为了她们高兴,还会买她们喜欢的颜色给她们,但您的情绪并不会被裙子的颜色左右,所以您在红绿裙子问题上是“不二”的,是“自在”的,“解脱”的。而她们是“颠倒的”,“有分别”的。我们在修行时,会使用种种有分别的法门,并历经种种有分别的次递。这些法门和次递只是一种方便分别。但在第一义谛中,一切分别和次递都是应因缘而生,圆融不二,无有分别,无有自性的。弥陀村长上面引的经文,释佛列举了许多修行中的分别定义,并告诉我们这些定义本质上是不二的。比如“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初修行时,大家都知道要忏“罪”、修“福”,弃“恶”从“善”,以帮助除灭粗重的妄想,但到达更高次递后,就要进一步从对“善恶”“罪福”的执着妄想中超脱出来,是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是名真善”之说。我说的不究竟,楼主读完就此放下,不要执着。自己实证要紧。合十
关于不二法门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