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七步蛇是什么蛇,以及蝮蛇是七步蛇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七步蛇是什么蛇,附分布地区和外形特征
一、七步蛇是什么蛇1、七步蛇是尖吻蝮,属于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是一种具备较强毒性的单型蛇。
2、七步蛇又可以称为百步蛇、五步蛇、蕲蛇、山谷_、百花蛇、中华蝮等。
二、七步蛇分布地区1、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台湾、华南一带、武夷山山区、皖南山区,其中武夷山山区和皖南山地区,是目前为止贮量七步蛇较多的地方。
2、目前世界上分布较多的地区是亚洲地区、越南北部。
三、七步蛇外形特征1、全身(1)七步蛇可以达到120-150cm长度,其中部分还会超过200cm。
(2)它的头部主要是三角形,跟颈部有比较明显的不同,还长了较长的管牙。
(3)嘴巴部分上翘突起,主要由于鼻间鳞和吻鳞尖出造成的,有一个椭圆形颊窝,在鼻孔和眼睛中间。
(4)它具备21-23行的背鳞、157-171的腹鳞、52-60的尾下鳞。
(5)在前段部分,大概有20枚,主要呈现单行或部分成对分布在前段。
(6)在尾巴后段部分,鳞片的角质化程度比较高,主要呈现双行分布在后段,有1个尖出的硬物形成,可以称它为佛指甲。
2、背部(1)背部稿并主要的颜色是棕黑色,头部是土黄色。
(2)斑块分布在背部和尾部,背部有17-19个斑块,尾部有3-5个,主要呈现灰白色大方形。
(3)这些斑块主要呈现三角形、左右两侧,在它身体的背正中合拢形成,部分会交错摆列形成。
(4)斑块的边上的颜色比较深,腹面呈现乳白色。
(游敬皮5)不规则小黑点分布在咽喉的部分,大黑斑主要分布在腹神差部的中间和两边。
四、七步蛇生存习性1、七步蛇年活动周期:主要从惊蜇到大雪,大约9个月。
2、适宜生活温度:20-30℃,如果温度在35-38℃的时候,会往水源丰富的地方集中。
七步蛇和五步蛇的区别
七步蛇厅稿和五步蛇之间没有区别,它们是同一种蛇,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其实,七步蛇、五步蛇的学名为尖吻蝮,是一种毒性比较强的蛇,在中国有“毒蛇之王”的称号。
七步蛇又称尖吻蝮、百步蛇茄察、五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相当有名的蛇种,在国内少部分地区有分布,在我国的湖北,江西贵扮纳孝州等地区出没。七步蛇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所以是不能捕杀它的。
七步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与颈部线条可以明显区分开来,长有锋利的毒牙。蛇吻前方有一块凸起,非常容易辨认。它身上的花纹有很好的隐藏效果,常常躲在落叶底下,不容易被人们发现。一般体长在1.2-1.5米之间,最长可以达到2米。这种蛇喜欢栖息在小溪附近,躲在落叶底下,所以在这些地方发现七步蛇后要远离。
五步蛇和七步蛇,哪种更毒
单从名字上看也知道迟粗,肯定是五步蛇更毒。被七步蛇咬了,及时救治橡派,可能还能救回来,但是如果被五码如镇步蛇咬了,几乎不可能救回来了。
七寸蛇在蛇类的毒性中排名第几
1、银环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毒性极强,为陆地第四大毒蛇。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中国27种毒蛇
2、竹叶青蛇:又名青竹蛇,焦尾巴。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蝮亚科的一种,属于竹叶青蛇属。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有点像猫的眼睛,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头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中段19-21(偶有23)行。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
中国27种毒蛇
3、五步蛇: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斗哪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中国27种毒蛇
4、眼镜王蛇:别名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亩销悄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中国27种毒蛇
5、舟山眼镜蛇:别名:中华眼镜蛇,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扁头,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中国27种毒蛇
6、金环蛇: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中国27种毒蛇
7、白眉蝮蛇:白眉蝮蛇,所属动物界,是蛇的一种,有鳞目、蛇科、白眉蝮蛇属动物。白眉蝮蛇学名: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白眉蝮蛇多分布于东北长白山一带.毒性很强,行动缓慢,毒牙为前管牙,2到4颗,体长750mm左右。
8、黒眉蝮蛇:蛇岛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顺港25海里总面积约I平方公里。在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列迅渣岛中的大小黑山岛上也有分布。
9、灰蓝扁尾海蛇:蓝灰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为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灰海蛇、火烧蛇。分布于孟加拉湾到马来半岛沿海、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菲律宾、斐济、汤加、日本沿海以及台湾沿海等地,多生活于海水生活以及夜晚在沿岸沙滩、岩礁间。扁尾蛇毒性剧烈,但很少咬人。
10、原矛头蝮蛇:又名老鼠蛇、龟壳花、恶乌子、笋壳斑,原矛头蝮(学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
11、圆斑蝰蛇:圆斑蝰蛇上颚骨短而高,附生一对弯曲的毒牙,闭嘴时平卧口内,随同张口而竖立,产于中国南方各省。
12、喜玛拉雅白头蛇:喜马拉雅白头蛇是中国27种毒蛇中毒性较强的一种,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首位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的是一名欧洲探险家李奥拿度·费亚,直至1888年生物学者保兰格(GeorgeAlbertBoulenger)正式将白头蝰属命名为(Azemiops)。
13、白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14、莽山烙铁头蛇:莽山烙铁头蛇(拉丁学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是中国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种,俗称“小青龙”。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头部为三角形,略大,有颊窝,看上去像是一块烙铁,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类里的最大型蛇种,已经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的活体,最重的为8.5kg。
15、矛头蝮蛇:矛头蝮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蛇属,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区。矛头蝮蛇是南美洲和中美洲最危险的毒蛇,所有的蝮蛇中它的体型最大,速度最快,注入的毒液也最多。奥斯丁这次的任务就是到野生世界去拍摄一条这样的毒蛇。
16、青环海蛇: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17、中介蝮蛇:中介蝮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七寸、扎嘎勒卖图.毛盖。分布于亚洲中部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多生活于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米低山石隙或灌丛。
18、丽纹蛇:丽纹蛇(学名:Calliophis macclellandi)为眼镜蛇科丽纹蛇属的爬行动物,俗称为环纹赤蛇,是一种剧毒的毒蛇,我国分部比较少。
19、西藏竹叶青蛇:西藏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tibetanus)为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爬行动物,是中国的特有蛇类物种。主要分布于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聂拉木。
20、环纹海蛇:环纹海蛇(学名:Hydrophis fasciatus)是一种有剧毒的蛇类,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印度、缅甸沿海、泰国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沿海等地。
21、菜花原矛头蝮蛇:菜花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jerdonii)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菜花烙铁头、菜花蝮、菱斑竹叶青。
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山西、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等地,多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以及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
22、中华珊瑚蛇:习
性夜间活动为主,神经毒,性情温驯,喜欢栖息山区底层落叶堆中。体形特征小型蛇类,最大可达98公分,主要特徵头后方有一宽明显的白色环带,身体红色为主,全身散布着黑色的黑环带,外侧有黄色细边。
23、台湾烙铁头蛇:台湾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gracilis)为蝰科竹叶青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台湾烙铁头、菊池氏龟壳花,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主要栖息于高海拔山区的森林底层、箭竹平原、流溪和山径附近石堆中。
24、乌苏里蝮蛇:乌苏里蝮蛇(A gkist rodon ussurensis),俗名土球子、草上飞、七寸子。属蝰蛇科(Crotalidae),蝮蛇亚科,蝮蛇属(A
gkist rodon)。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繁殖方式卵生。
25、白头蝰:白头缅蝰(学名:Azemiops feae)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其生活的海拔范围为100至222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26、圆斑蝰蛇:圆斑蝰蛇上颚骨短而高,附生一对弯曲的毒牙,闭嘴时平卧口内,随同张口而竖立,产于中国南方各省。
27、灰蓝扁尾海蛇:蓝灰扁尾海蛇(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为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动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带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
五步蛇是什么
五步蛇是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又称百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
生活时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
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摆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扩展资料:生活习性
主念旁要栖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也能进入人房。
活动周期自惊蜇至大雪约为9个月,影响活纯裤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及食物。气温20—30℃时,活动最频繁,气温高达35—38℃时,多向水边集中。
冬眠期自大雪至翌年惊蛰约为3个月,越冬洞穴较深,蛇多时大小做高简蛇在一起,有时也和蝮蛇混居在同一洞中。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