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清朝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的一些知识点,和清代皇帝怎样过除夕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清朝皇帝过年时都在忙什么呢
“过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我们都知道过年要贴对联,吃年饭,拜年……不过,这是老百姓的过法。那逗圆么清朝皇帝是怎么过的呢?在清宫剧中,一到过年的镜头,就是皇帝和后宫嫔妃们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其实,对于清朝皇帝而言,过年可不只做一枚吃货,事儿多了去了。
(清宫剧中的过年)
先说假期。如今老百姓过年妥妥七天假,可是清朝皇帝却只有五天假。腊月二十六一到,皇帝就会沐浴更衣,焚香行礼,郑重“封笔”“封玺”。这就意味着,皇帝不再执笔书写,就算有军机要务或者政务大事,非得皇帝亲自处理,皇帝也只会将决定口授山唤塌于近臣,由他们颁布圣旨。皇帝的那支笔,要等到正月初一,才会再次“开笔”“开玺”。
既然放假了,那就好好耍吧!可是身为皇帝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预备一名单,为所欲召之人以参与除夕礼者”,也就是说,要考虑除夕赴宴来宾名单等琐碎事情。当然,也不全是操心的事。也会和小老百姓一样,放鞭炮、贴福字、吃年夜饭。唯一不同的是,皇帝的对联不是贴的,而是挂的,如果保存得好,能挂好几年。不知道这事不是提倡节俭的表现。到了除夕早晨,皇帝先要随太后祭拜诸佛。然后再祭拜太庙中的先祖。
(祭祀先祖)
接着,才能和后宫嫔妃们进早膳,各种粥、面食还有年糕等,花样繁多。这一顿可一定要多吃一点,因为午饭要等到下午四点才能开饭呢!不过最重要的还属年夜饭,皇帝与皇后各占一桌,其他嫔妃则按位份而坐。当然,晚宴上的食物都是些山珍海味,丰盛之极。太监则先给皇帝进汤膳链物,再按尊卑给皇后和嫔妃们依次送汤,位份越低,所得越少。皇帝和家眷们吃完年夜饭,还要再赴保和殿和王公大臣及来朝拜的蒙古贵族们,再吃一顿年夜饭,宴会上除了美酒佳肴还有歌舞表演,当然也少不了发红包的小花絮,君臣之间,其乐融融。只是不知道帝后们如何吃得下那么多!
好歹算是吃完年夜饭。皇帝为了太后高兴,还会和皇后嫔妃们陪太后守夜。会看戏,也会做些小游戏。不过皇帝并不需要守太久,因为他还有事要忙,所以他得抓紧时间休息一会。等过了午夜,太监就会喊皇帝起床了。可以说起得比鸡早啊!起这么早干什么呀?“开笔”呀!他先得到阐福寺去拈香礼佛,表示“阐扬福德”之意,然后再回到紫禁城养心殿举行“开笔”仪式,等开笔仪式结束后,他还得去敬拜神仙和先祖。六点半的时候,王公大臣们就等在殿外,皇帝要带他们入后宫,给太后行拜年礼。
清朝新年皇帝会给大臣赐福吗
清朝皇帝元旦开笔的传统始于康熙。“康熙间,圣祖御书大福字,赐编修查慎行。”不过康熙新年书福字,主要还是作为对大臣们的一种赏赐和勉励。到雍正之后,皇帝的元旦开笔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书写福字、吉字赐予大臣之外,雍正还会写一些新年愿笺。
在雍扮裂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就写下了“春韶介祉,开笔大吉”,以及“一入新年,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天下太平,民安乐业,边尘永息,大吉大吉”两笺,表达了雍正对新年政治和民生等方面的美好祝愿。
雍正是个很爱批奏折的皇帝,地方疆员所上叩谢皇帝赐福的奏折,雍正也会在开笔时一一进行训示,告诫他们“诚以福乃天下之公,非一身一家之私,封疆大吏董率文武,必所辖地方家给人足,乐业安居,始足为一省之福,推而至于天下,莫不皆然。”
乾隆继承皇位之后,将皇帝元旦开笔作为一个制度确立了下来。每逢新年,乾隆便御重华宫,首先书一“福”字贴于乾清宫正殿。另外,还有“宜春迓祥”、“宜入新年”、“一年康泰”等吉祥笺,张贴于内廷各处。物团接下来,便开始书写新年贺词了。
乾隆写的新年贺词,一般都非常与时俱进,主题都和当时国家面临的主要事件有关。比如西北战事期间,乾隆的元旦开笔词便是“早平金川,奏凯班师,大吉”,又或者是“捷音早报,永靖西海,天下太平,万民安泰”等。
不过厅蚂闭奇怪的是,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以后,乾隆的新年开笔词开始固定了下来,一直到他驾崩,都是毫无新意的“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不再在新年贺词中提及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施政方略等,变成了纯粹的贺新年词。
乾隆驾崩后,嘉庆皇帝亲政,也继承了康雍乾以来元旦开笔的传统。但嘉庆也是个爱偷懒的主,就连新春祝福,都照着自己父皇的惯例来抄,除了写“福”、“寿”字以外,每年就是一模一样的“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三羊开泰,万象更新,和气致祥,丰年为瑞。”
嘉庆晚年时指责手下的臣子“因循疲玩”,可他作为皇帝,连一幅新年贺词都要因循守旧,不愿意动脑筋想,又怎么好意思去怪下面的人不懂创新、得过且过呢。
清朝皇帝除夕举行的封笔仪式是什么意思
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休假期间不能干嘛
不用朱笔批奏折。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可以偷懒,将朝廷大事撒手,他还会以口头形式继续处理公务。
除夕来源:
岁除,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扰圆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冲脊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传说:
在童话传说中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地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缓判塌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1910年清朝皇帝过年封笔,封玺了吗
1910年清朝皇帝过年封笔,封玺。
所谓的“封玺”,就是将皇帝的所有印玺封存起来,这个日子并不固定,钦天监提前算好黄道吉日。到了这天,在乾清门设置黄案,交泰殿首席太监侍奉,到了吉时,皇帝拈香行礼,仪式完毕后将各印玺入匣收藏。“封笔”仪式大致相同,旦念同样极为隆重肃穆。
除了皇上的御笔和大印要暂时封存,各官署衙门也要将印封存起来,然后才放假过春节。而一旦完成了封笔仪式,皇帝就不会动御笔和印玺了。
扩展资料
元旦这一天,皇帝比除夕更加忙碌,子时刚过(零点25分)就要起来完成各种仪式,小佛总结了一下清朝皇帝的这一天就是在不停的磕头。
清朝皇帝要在元旦这一天拜——真武大帝、斗母元君(北斗众星之母)、列祖列宗、皇太后、药王等(这是小佛能找到的具体名字)。
除了拜重要的“神”和“人”之外还要去一些有重要寓意的地方磕头,如天穹殿、养心殿天地香亭、堂子(满族的祭祀场所之一)、大高殿、中正殿、重华宫、弘仁寺、阐福寺、寿皇殿等。
当然,身为皇帝,虽然要在元旦不停地到各处磕头,但是也会接受大家给他磕头。辰时初(早上起点),皇帝要前往中和殿接受百官的模旅困祝贺,镇乱仪式结束后前往乾清宫接受后妃和皇子公主的祝贺。
清朝皇帝回京迎接仪式
这题目太大,可以写篇搏卜考研论文了!!!!
你还当现在,需要弄个检阅三军仪仗队?
除了磨仿仪仗,礼乐.六品以上的有等级可以迎接的,城门外跪着,各部大员,皇亲国戚,午门瞎银纤外跪着。反正仪仗不会停,呼啦啦就过去了。
关于清朝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清代皇帝怎样过除夕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