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空中楼阁的问题,以及和我的空中楼阁文体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我想要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的原文;)
我的空中楼阁
--------------------------------------------------------------------------------
李乐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1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群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高于科学的时间性,也高于浪漫的文学性。
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们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重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苏花公路——台湾东部苏澳至莲花的公路,沿途在悬崖陡壁上行走,下临太平洋,一望无际。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史记》作驺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得很。⑦、及:赶上,比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ú),仔细。之,指,徐公。⒀、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徐公美。⒁、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我”。(19)方千里:方圆千里。(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大王受蒙蔽很厉害。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25)闻寡人之耳者:被我耳朵听见。(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隔一些时候。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一整年。(29)虽欲言无可进者:虽然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你更美,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你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所要求。”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像热闹的集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向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我的空中楼阁”有什么含义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我的空中楼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这个标题好在一语双关:既可以指所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创作背景
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台湾文坛出现了一段真空时期。这一时期的台湾作家没有前一代的文学遗产,纵的只有中国古典文学,横的只有外国文学。而台湾社会由农业型逐渐转向工业化的进程中,物质文明发展得相当迅速,人们急功近利现象异常突出。
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突,特别是面对物质文明程度的快速提高,目光锐利的知识分子们感到:人性一方面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得到释放,另一方面这释放了的人性又常常表现出负面效应,从而又给自身带来了新的束缚。
我的空中楼阁主题思想和情感
《我的空中楼阁》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所表达的情感是热爱自由独立的、美好的生活。
在全文对小屋的描写中,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作者对这种远离喧嚣的、恬静安宁的生活的向往,实际上隐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但作者没有明写,而是贯穿于全文对小屋与环境的描写、赞美中。
作者写外在景物,实际上是写自身精神,山、树、屋、花、山坡等景物无不带上了作者志向、情趣的主观色彩,虽不明言情志,却处处写情志。这就是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作者巧妙地把实景与虚景,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有机交融在一起,有实有虚,虚实相生,开拓了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我的空中阁楼》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首先,《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
《我的空中楼阁》两层含义:
一是指“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山上的小屋(实写);
二是指“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虚写)
在写法上:《我的空中楼阁》:
1、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
A、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B、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观,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写“领空”;
C、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请采纳~
我的空中楼阁 作文
我的“空中楼阁”,不大。9平米左右的小天地。一门一窗。小门正朝楼梯,而且一拉上小门,小门就立刻融为地板的一部分,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把来客拒之于地板之下。小窗向南。白天,张扬窗边的是:蓝天,白云,青瓦,远山;低头望去的是绿树,河流,宽宽的小街,彩色的人流,如一幅幅清新雅致的风景画;夜晚,徐徐的微风轻抚着脸颊,仰头便可近距离地深情凝眸浩瀚无界的夜空,耀耀生辉的明月,瞩目闪烁的星辰。雨天的时候,听听雨点打在瓦片上的声音,听听街巷里此起彼伏的车声和叫卖,也很是惬意。不管是鸟语花香清明的晨曦,或是金色阳光撒满阁楼的午后,更或是大雨滂沱雷电交加的夜晚,任何环境下身居“空中楼阁”都能拥有一种不被打扰而沉淀在自己心灵的宁静空间。
也说不上那时是为了增长志趣还是附庸风雅,我在我的“空中楼阁”摆放着两个书架。我自己的书填不满,我就把父亲的那些我几乎不看的老古董的书统统搬来。一桌一椅一床。一张书桌上放着一盏台灯。一张藤椅倚在桌边。床上设一盏床头灯,灯光不太明。当学习疲惫一天归来时,特别是天寒地冻的冬夜,半躺在暖暖的被窝里,借着淡然的床头灯,翻一两页温情的或琼瑶或严沁或亦舒的小说或一些闲适的随笔,那真的很是一种享受!至夜深人静睡意朦胧时,合上书卷,随手关灭灯盏,淡淡的书香和温馨的情节会把我送进一个美好的梦乡。
就这样,我在我的“空中楼阁”一住就住了三年,直到我考上大学。随后离开家乡。但每年寒暑假回去在“空中阁楼”断断续续也会住上那么两个来月。年岁渐长,事情越来越多,越往后,回家的日子就越少。再后来父母亲也搬了新居,我就再也没有回到我的“空中楼阁”了。想想那段生活在“空中楼阁”时光,有许多细微的东西值得去揣摩;有许多温暖的情节值得去回味;也有许多美丽的回忆伴我一生。人生其实是无数个“空中楼阁”向往的延续。然,生活的琐碎,蒙蔽了那曾经敏感多思的心灵,于是再也看不清头顶的天空是蓝还是黄,忘记了抬头赏月或看星,更不关心今夜的月是圆还是弯……好多好多的梦想都消逝了。
再见,我的空中楼阁!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