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京师文教的一些知识点,和京师文旅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王朴文言文
1.王朴字文伯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不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杨邠回到家乡。
后来李业等人教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和王章、史弘肇都被处死,这三人的门客也多被牵连,而只有王朴因为离开的早,幸免于难。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
周世宗担任开封尹的时候,任命王朴为右拾遗,兼任推官。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上奏《平边策》,说:唐朝失德而丧失了吴地、蜀地,晋朝失德而丧失了幽州、并州。
考察他们之所以丧失土地的原因,就能够掌握如何平定叛乱的办法。国家失政的时候,皇帝昏庸政治混乱,士兵骄横百姓困顿,身边的人在朝内谋逆,边远的人在朝外反叛,对小规模叛乱不进行镇压他们就会自立王朝,对大规模叛乱不进行镇压,更大面积的叛乱就会发生,民心涣散,都不为国效命,吴地、蜀地乘唐朝战乱而冒称皇帝,幽州、并州乘晋朝战乱而割据地方。
安定天下的办法,就在于防治唐朝、晋朝那样的失政而已。一定要先广纳贤良排斥小人,以来使政治清明;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没有才能的,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给与恩赐和信任,下达号令,来拉拢他们的心;奖赏有功的,惩罚有罪的,使他们能够竭力做事;谨慎节俭,使财力丰盛;减少徭役,来休养百姓。
等到仓库充实、兵器具备、人才可用的时候就发动起来。叛乱的人,知道我们政治开化,上下同心,国富力强,人心安定,官员和睦,有一定要打胜的气势,则了解敌情的人就愿意为我们充当间谍,了解敌人地形的人就愿意为我们作向导。
敌人的百姓和我们的百姓的心思相同,也就是和天意相同;和天意相同,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打仗的方法,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
现在只有攻打吴地容易取胜,向东到海边,向南到长江,可以骚扰敌人的地方有二千里。从敌人防守较弱的地方先骚扰他们,他们防守东边就骚扰他们西便,他们防守西边就骚扰他们的东边,敌人一定会来回奔走来救援薄弱的地方,奔走之间,就能了解到敌人的虚实、强弱,攻击他们虚弱的地方,就能所向无前。
不要大举进攻,只用轻锐部队骚扰他们。敌人的性格怯弱,认为我们的军队侵入他们的境内,一定还会大举来犯,就会大力发动军东防守,就会导致百姓困乏,国力衰竭,他们一旦不大力防备,我们就能获利。
敌人困顿,我方有利,那么江北的几个州就是国家的了。得到江北,就利用敌人的百姓,补充我们的军队,江南也不难平定了。
这样,就用较小的兵力获得大的成功。平定了吴地,则广西、广东都回称臣,湖南、四川就可以写信来招抚。
如果湖南、四川不来称臣,就四面同时进攻,席卷蜀地,四川就能平定了。吴地、蜀地平定后,幽州就能趁势收复。
只有那些一定要消灭的敌人,不能用恩信引诱,必须用强兵攻打,让他们兵力衰竭,士气丧失,就不足以为患边境,然后再图谋消灭。现在兵力精练,兵器具备,臣下懂法,诸将效命,今年丰收之后,就可以平定边境。
我是个书生,不足以谈论大事,如果不识大体,不合机变,请陛下宽恕我。王朴后来改任左谏议大夫,担任开封府尹。
同年,升任为左散骑常侍,兼任端明殿学士。当时,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
多次召集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
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和王朴积极上奏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
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仆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为枢密使。
显德四年,再次征讨淮河地区,让王朴留守京师。周世宗时期,对外征伐,在内修订法度。
王朴聪明,材智很高,不但当世政务,阴阳律历等方面,也都精通。显德二年,皇帝下诏让王朴校定大历,于是他就删减了近代不符合自然规律和流于世俗没有用的学说,制定了通、经、统三法,以每年太阳和月亮运行、变化的数据,观测日月五星,制定了《钦天历》。
显德六年,又下诏王朴校正音乐,王朴认为十二律管互吹,难以达到正确的效果,于世按照汉代京房制定音律标准,以十三根九尺长的琴弦,按照管长短寸分别设定音柱,以七声为标准,演奏出来的音乐非常和谐。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他的行为,当时的人没有敢阻挠的,但是人们也不能挑出什么毛病。
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之,无法更改。
他上奏的用兵。
2.古文翻译先是,王朴、窦俨洞晓音乐,前代不协律吕者多所考正这句话出自宋史是讲和岘的
先是就是在此以前的意思;王朴,窦俨是人名;洞晓就是精通,清楚地知道;音乐不用解释啦;前代就是之前的朝代翻译就可以翻成以前;不协就是不和,不一致,不符;律吕,本意是指校正乐律的器具,有12管,奇数管叫律,偶数管叫吕,后来这个词用来指代乐律音律,并且有了准则标准的引申意义,这里翻译为音律比较好;多不用解释啦;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被”,所字结构在古文经常出现,应该习惯它的相关表达方式;考正注意不是今天的考证的意思,而是考核考察修订订正的意思。
所以连起来就是,在此以前,王朴,窦俨通晓音乐,以前不符合音律(的地方)大多都有所考察订正。结合前后文,这句话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3.《“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
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
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
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
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
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敏锐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
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彀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
赠侍中。4.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益治兵治:治理 B.数顾大臣问治道顾:看望C.多其所规为规:规划 D.其陈用兵之略陈:陈旧5.下列句子分编为六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敏锐多材智”的一组是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②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③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
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B.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哲学、音律、历法,还善于搞城市建设,他规划京师规制,将开封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河口,返回时到原来的丞相李彀家拜访,发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
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
参考答案:4.D(应为“陈述”)5.B(③说的是世宗,与王朴无关;⑤世宗悲痛,说明两人关系密切。不能作为王朴明敏才智的证明;⑥是说人们对王朴性格刚毅果断的反映。
与王朴明敏才智无关)6.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
王朴当时做东京副留守,留守京师)7.(1)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扰,排除,1分;益,更加,1分;慨,慷慨,1分。
句子通顺2分。共5分)(2)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
(“见信于”翻译出被动句特点1分;“难”,责备,1分;莫,没有谁,1分;句子大意2分,共5分)参考译文: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
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
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是关系不和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扬邠回到家乡。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
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看望大臣询问治国因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
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
只有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
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太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
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枢密使。周世宗时期,对外征讨,对内修订法度。
王扑聪明,才智很高,不只当世政务。就是阴阳律历巧等方面,也没有不精通的。
王朴性格刚直果断,又被周世宗所信任,凡是他所做的事情,当时没有谁敢责备的,然而也没有谁能超过他;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
4.江苏教育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⑦求各朝代人名及简介春秋:战国:秦: 5.抗日小英雄一王朴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抗日小英雄王朴》主要讲了王朴在日寇的威逼下宁死不屈的故事。
王朴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外,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然后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当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时,王朴怎么也不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威胁王朴。王朴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扩展资料:
王朴,也叫作王璞。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住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
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让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为了纪念王朴,晋察冀边区***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解放后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十大少年英雄”的称号。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抗日小英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二小
6.文言文翻译,扈载,字仲熙扈载字仲熙,北燕人。
年少好学,擅长文学。广顺初(951),高中进士名列前茅。
他写文章,以写的内容多自喜。常常到历代王朝废兴治乱的古迹处参观,写成《运源赋》,很详尽。
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见庭园中的翠竹很可爱,作《碧鲜赋》,题在他的墙壁上。世宗听说了,派小黄门到他家依着墙壁抄录下来,看了以后连连说好,因此提升他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起初,扈载以文章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特别看重他的才干,将他推荐给宰相李谷,他很久没有被任用,王朴因此问李谷说“:你为什么不用扈载当舍人呢?”李谷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然而扈载的命薄,恐怕他不能胜任。”王朴说:“你当宰相,进贤才退不肖应该是你的职责,谈什么命薄呢?”过了不久就升载为知制诰。
后又授学士,到当年年中病死,享年三十六岁。人们议论说李谷善于知人,而王朴能推荐人才。
当时,天子英明威武,非常重视选拔天下人才,而对文士更加优厚,扈载与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都被重用。李谷与这几人相比,文章最差,品行不好。
昭、俨多次和他谈论,他的文章很可笑,然而李谷事先能猜到君主的心意,用阿谀奉迎来讨好君主,事情不管大小,他都称颂赞美,至于扩建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国的人,没有能臣但定有能君。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治国好比下棋,知道它的用途而放置在恰当的去处就能取胜,不懂得它的用处而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会失败。败者临到下棋很注意,终日操心,倘若有善于下棋的人看了指点,帮他换个放棋子的位置他就胜了。
胜者所用的就是败者的棋;兴国者所用的是亡国的臣子啊。世宗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呢?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发挥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
那些乱国的昏君,常常把愚昧不肖的人安排在大臣位置上,暴露出他们的无能和丑恶,把贤能的人安排当他们的部下,泯灭了这些人的才华,使君子和小人都安排在不适当的位置上,因而身陷绝境。善于治国的君主,能近贤臣而远小人,使君子小人各有适当的安排,因而身享安乐。
一治一乱好像差距很大,然而造成治乱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采取相反的安排去治理国家就是了。可惜呀!从古到今,治国之君少而乱国之君多,何况在五代呢?知识分子不能遇到明君,真是令人叹息啊载字仲熙,北燕人。
年少好学,擅长文学。广顺初(951),高中进士名列前茅。
他写文章,以写的内容多自喜。常常到历代王朝废兴治乱的古迹处参观,写成《运源赋》,很详尽。
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见庭园中的翠竹很可爱,作《碧鲜赋》,题在他的墙壁上。世宗听说了,派小黄门到他家依着墙壁抄录下来,看了以后连连说好,因此提升他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起初,扈载以文章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特别看重他的才干,将他推荐给宰相李谷,他很久没有被任用,王朴因此问李谷说“:你为什么不用扈载当舍人呢?”李谷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然而扈载的命薄,恐怕他不能胜任。”王朴说:“你当宰相,进贤才退不肖应该是你的职责,谈什么命薄呢?”过了不久就升载为知制诰。
后又授学士,到当年年中病死,享年三十六岁。人们议论说李谷善于知人,而王朴能推荐人才。
当时,天子英明威武,非常重视选拔天下人才,而对文士更加优厚,扈载与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都被重用。李谷与这几人相比,文章最差,品行不好。
昭、俨多次和他谈论,他的文章很可笑,然而李谷事先能猜到君主的心意,用阿谀奉迎来讨好君主,事情不管大小,他都称颂赞美,至于扩建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国的人,没有能臣但定有能君。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治国好比下棋,知道它的用途而放置在恰当的去处就能取胜,不懂得它的用处而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会失败。败者临到下棋很注意,终日操心,倘若有善于下棋的人看了指点,帮他换个放棋子的位置他就胜了。
胜者所用的就是败者的棋;兴国者所用的是亡国的臣子啊。世宗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呢?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
7.文言文翻译,扈载,字仲熙扈载字仲熙,北燕人。
年少好学,擅长文学。广顺初(951),高中进士名列前茅。
他写文章,以写的内容多自喜。常常到历代王朝废兴治乱的古迹处参观,写成《运源赋》,很详尽。
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见庭园中的翠竹很可爱,作《碧鲜赋》,题在他的墙壁上。世宗听说了,派小黄门到他家依着墙壁抄录下来,看了以后连连说好,因此提升他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起初,扈载以文章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特别看重他的才干,将他推荐给宰相李谷,他很久没有被任用,王朴因此问李谷说“:你为什么不用扈载当舍人呢?”李谷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然而扈载的命薄,恐怕他不能胜任。”王朴说:“你当宰相,进贤才退不肖应该是你的职责,谈什么命薄呢?”过了不久就升载为知制诰。
后又授学士,到当年年中病死,享年三十六岁。人们议论说李谷善于知人,而王朴能推荐人才。
当时,天子英明威武,非常重视选拔天下人才,而对文士更加优厚,扈载与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都被重用。李谷与这几人相比,文章最差,品行不好。
昭、俨多次和他谈论,他的文章很可笑,然而李谷事先能猜到君主的心意,用阿谀奉迎来讨好君主,事情不管大小,他都称颂赞美,至于扩建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国的人,没有能臣但定有能君。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治国好比下棋,知道它的用途而放置在恰当的去处就能取胜,不懂得它的用处而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会失败。败者临到下棋很注意,终日操心,倘若有善于下棋的人看了指点,帮他换个放棋子的位置他就胜了。
胜者所用的就是败者的棋;兴国者所用的是亡国的臣子啊。世宗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呢?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发挥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
那些乱国的昏君,常常把愚昧不肖的人安排在大臣位置上,暴露出他们的无能和丑恶,把贤能的人安排当他们的部下,泯灭了这些人的才华,使君子和小人都安排在不适当的位置上,因而身陷绝境。善于治国的君主,能近贤臣而远小人,使君子小人各有适当的安排,因而身享安乐。
一治一乱好像差距很大,然而造成治乱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采取相反的安排去治理国家就是了。可惜呀!从古到今,治国之君少而乱国之君多,何况在五代呢?知识分子不能遇到明君,真是令人叹息啊载字仲熙,北燕人。
年少好学,擅长文学。广顺初(951),高中进士名列前茅。
他写文章,以写的内容多自喜。常常到历代王朝废兴治乱的古迹处参观,写成《运源赋》,很详尽。
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见庭园中的翠竹很可爱,作《碧鲜赋》,题在他的墙壁上。世宗听说了,派小黄门到他家依着墙壁抄录下来,看了以后连连说好,因此提升他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
起初,扈载以文章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特别看重他的才干,将他推荐给宰相李谷,他很久没有被任用,王朴因此问李谷说“:你为什么不用扈载当舍人呢?”李谷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然而扈载的命薄,恐怕他不能胜任。”王朴说:“你当宰相,进贤才退不肖应该是你的职责,谈什么命薄呢?”过了不久就升载为知制诰。
后又授学士,到当年年中病死,享年三十六岁。人们议论说李谷善于知人,而王朴能推荐人才。
当时,天子英明威武,非常重视选拔天下人才,而对文士更加优厚,扈载与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都被重用。李谷与这几人相比,文章最差,品行不好。
昭、俨多次和他谈论,他的文章很可笑,然而李谷事先能猜到君主的心意,用阿谀奉迎来讨好君主,事情不管大小,他都称颂赞美,至于扩建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国的人,没有能臣但定有能君。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说,治国好比下棋,知道它的用途而放置在恰当的去处就能取胜,不懂得它的用处而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会失败。败者临到下棋很注意,终日操心,倘若有善于下棋的人看了指点,帮他换个放棋子的位置他就胜了。
胜者所用的就是败者的棋;兴国者所用的是亡国的臣子啊。世宗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呢?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
名词解释-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
恭亲王奕䜣等人奏准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人才、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别设立了英,法,俄,德,日,五馆。
最初仅仅是教学,后来逐渐从口头翻译发展为出版各国文献和科学书籍,曾经出版了《万国公报》、《政治经济学》、《富国论》、《格物入门》等数十种书刊,对于传播西方知识和引进先进文明以及同文馆的教学,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文言文翻译
赵禼,字公才,第进士。郭逵宣抚陕西(担任陕西宣抚使),辟掌机宜文字(机要文书)。种谔擅纳夏(夏国)降人数万。禼上疏曰:“不若谕(告知)之(夏国)以彼众饿莩(由于他们的部众由于快饿死了),投死中国(走投无路才投降我国),以解仇释兵(消解仇恨免去战争)。边臣虽擅纳,实无所利,画稼穑(春耕为稼秋收为穑)之地三十里,以处降者。”又援(援引、引用)种世衡招(招募)蕃兵部敌屯(驻守)青涧城故事(旧的官吏)。朝廷从之,活(使.....存活)降人数万,为东路捍蔽(防御屏障)。夏人屡欲款塞(通好),诏遣裨将(偏将、副将)曲珍巡东西路。夏人方以四万众自间道(小路)取绥(绥州),亟战(仓促作战),曲珍以(率领)兵千人馘(取首级)其渠酋(首领),夏众败走。元祐初,禼檄(发公文)西路将刘安曰:“夏即(如果)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使使以善意问夏:“必欲寇(侵犯),第(只管)数来(多次派兵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能改之,吾善遇(善待)汝。”遗(赠送)之战袍、锦彩,自是夏不复窥塞(侵犯边塞)。
杨继宗,天顺初进士,成化初,用(因为)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遇(对待)学官以宾礼。师儒竟劝(劝勉),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杖人至死,继宗见曰:“为治有体(治理百姓有一定的规矩)。公但(只是)剔奸弊(剔除奸猾的人和弊端),劝惩官吏。比户稽核(挨家挨户稽查核对),则(是)有司事,非宪体也。(不是御史的职责范围)”。儒不能难,而心甚衔(怀恨)之。中官(宦官)索钱,继宗即发牒(文书)取库金(领取府库金银),中官咋舌(吃惊)不敢受。九载秩(任期)满,超迁(破格升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意见不和)。闻母丧,尽籍(登记)廨(官署)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为浙江按察时,仓官(仓库官吏)十余人坐缺粮(因短缺库粮)系(关押)狱,至鬻(卖)子女以偿。继宗具实以闻(据实上报)。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十余名仓吏)者获释。尝监(监考)乡试得二卷,具朝服(身着朝服)再拜(拜了两次天)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天下人材之魁),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有眼光)。
天穆,年二十,起家(初任官职)员外郎。青州刺史元世俊表置新安郡,以(任命)杲为太守,未报(回复)。天穆闻庄帝北巡,会车驾(皇帝)于河内。庄宗以天时炎热,欲还师(退兵)。天穆苦执(苦苦坚持)不可,庄宗乃从之。庄帝还宫,加太宰,增邑(食邑、封地)七万户。
边珝,华州郑人也,晋天福六年,举进士,解褐(初始担任官职)秘书省校书郎。 显德二年, 丁外艰(遇到父亲去世),服阕(服丧结束),授职方员外郎,知通州。珝课(征收赋税)鬻(卖)盐于狼山,岁增万馀石。宋初,诣(到)卫州视秋稼(收)。有富民诉(控告)广陵尉谢图杀其父,本部(本州官府)收(收捕)尉囚之,狱(案件)未具(结案),州以状闻(使....知道;报告)。诏珝案鞫(审问、查办),尽得其实。乃(是)富民以私诬告尉,即反坐(惩治诬告者)之。命权(暂代)知州事,仍兼榷(专卖)货务。未几,丁母忧,起复(起用),知州事。 太宗即位,召还,赐金紫,充(充任)广南转运使。 拜右谏议大夫,领(兼任)吏部选事。七年,移(调任)知开封府。珝卒,帝叹惜数四,赙(赠送钱财治丧)其家绢四百匹,钱二十万。
熊概幼孤(幼年丧父),随母适胡氏。永乐九年擢(提拔)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抢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阻止)之。 赵居任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报告朝廷)。仁宗监国(代理国政)时,尝命概以(以...身份)御史署(代理)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浙西豪持郡邑(郡县官员)短长(偏义复词,短处)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概悉捕豪恶数十辈,械(戴上刑具)至京,论(论罪)如法。军乏食,概以便宜(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供应)军,乃闻于朝。帝阴(暗中)使御史廉(调查)之,谕(诏令)户部勿以专擅罪(治罪)概。概用法严,奸民惮(害怕)之。亡何(不久),迁右都御史,治(掌管)南院事。九年十月录囚(审查囚犯),自朝至日宴(日暮),未暇食,忽风眩卒(去世)。
褚亮幼聪敏好学,善属(写)文。喜游(结交)名贤,尤善谈论。年十八,诣(拜访)陈仆射徐陵,陵与商榷(讨论)文章,深异(认为....与众不同)之。寻(不久)坐(因为)与杨玄感有旧(旧交),左迁(贬官)西海郡司户。时京兆郡博士潘徽亦以笔札为玄感所(为...所:被)礼,降威定县簿。亮与同行,徽遇病终,亮亲加棺瘗之路侧。薛举僭号(冒用皇帝名号)陇西,以亮为(以...为:认为)黄门侍郎,委(委托)之机务。时高祖以寇乱渐平,每冬畋(打猎)狩。亮上疏谏曰:“伏惟(俯伏思量)陛下,拯百王之弊,平一天下,劬(辛劳)劳帝业,旰食(吃饭迟)思政,废寝忧人。臣窃(私下里)惑之。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从,军中宴筵,必预(参与)欢赏,从容讽议(委婉提出意见),多所裨益(帮助)。又与杜如晦等十八人为文学馆学士,十六年,进爵为侯,食邑(封地)七百户。后致仕(退休)归于家。
(1)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工作皆妇人,役之有至期年者,弃稚违老,民尤苦之。
(2)乃访以政事之孰当罢行,人才之孰当用舍?与之力疾奏。
(1)琼州的百姓用吉贝纺织做衣服,做这个活的都是女人,服这项劳役有需要一整年的,(女人们)只能抛弃小孩离开老人,百姓尤其感到苦不堪言。(“衣衾”“期年”“违老”“苦”每译对一处给1分,语句顺畅1分)
(2)(皇帝)就拿哪些政事应当停止,哪些人才应当重用的事来询问他。崔与之都尽力快速回奏。(“孰”“疾”、“罢行”、“用舍”每译对一处各1分,语句顺畅1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1)师古彻木为桥,夜以中军先济。朱宣走中都,见杀。
(2)兵法固有以寡而败众、以弱而胜强者,顾吴岂足以知之哉!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庞师取来木头搭成桥,夜晚让中军先过河。朱宣逃到中都,被人杀了。
(2)兵法上本来就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说法,只不过吴人哪里能够知道这些呢!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10. A 11. C 12. B
13.(1)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2)秦国人没有空暇来哀叹自己,后世人为它哀叹,可是后世人只是哀叹它却不引以为鉴,也会让更后的人又来为他们哀叹。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2)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
13.(1)当地百姓把白粮运到京城,每次因此而家道破败。宋仪望就命令每个粮区各自分出一些公共田地,根据百姓的徭役情况分给他们田地来赡养家人。
(2)等到仪望受命督察三殿门建设工程,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私下接受商人金钱,托付欧阳必进使商人参与工程,仪望坚决不同意。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输:运;辄,往往;计,根据;赡,赡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5分)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5分)
13.(1)王华天性孝顺,母亲岑氏年纪超过百岁去世。王华已经七十多岁,仍睡草 席吃粗食,士人评论此事时都赞美他。(“逾”“寝苫”“蔬食”“多”译对各得 1分,整句
翻译通顺得 1分)
(2)叛军听说南昌被攻破,一定会解安庆之围回南昌自救。我军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破”“逆”“蔑”、逆击之湖中译对各得 1分,整句翻译通顺得 1分)
(1)民输白粮京师,辄破家,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计役授田赡之。
(2)及受命督三殿门工,嵩子世蕃私贾人金,属必进俾与工事,仪望执不可。
(1)晋祖崩,可久方在病告,有司纠以不赴国哀,坐免。
(2)今奉制旨,删定律令,有以见明罚敕法之意也。
(1)晋高祖驾崩,剧可久正在生病请假期间,有关部门以他不参加国丧检举他,他因此被免官。
(2)现在(我们)奉皇上的命令,删除确定法令,有用来显示严明刑法、整饬法度的意图。
(1)中的“崩”,驾崩,指皇帝去世;“方”,正;“病告”,生病请假;“告”,告假,请假;“有司”,有关部门;“纠”,检举;“纠以不赴国哀”,介词结构后置,以他不参加国丧检举他;“坐”,因为;“坐免”,他因此被免官。
(2)中“今奉制旨”省略主语“我们”,翻译时补齐;“制旨”,指皇上的命令;“删定”,删除确定;“以”,用,用来;“见”,通“现”,显示;“明罚敕法”,严明刑法、整饬法度;“之”,的;“经画”,筹备;“意”,意图。
(1)家在益州,被命远下,今受旨自裁,无由致其骸骨。(5分)
(2)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5分)
13.(1)我家在益州,我接受命令从远道来到这里,现在接受桓公的旨意自杀,没办法使自己的尸骨返回家乡。(“被命”“无由”“致其骸骨”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又过不久襄阳、邓州回归东晋,朝廷想要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的事,适逢(恰逢)习凿齿病死,这件事便中止(没有结果)。(“寻”“征”“典”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五月五日方誓师而都城失守。报至,乃恸哭,令其下缟素。
(2)潜夫自九月人觐便道省亲,甫五日即驰赴河上。
(1)五月五日刚刚誓师,而都城已经失守,消息传来,陈潜夫放声痛哭,命令他的部下穿白色丧服。(“方”“报”“缟素”各1分,句意 2分)
(2)陈潜夫从九月入朝拜见福王,顺路探望亲人,刚五天就驱马奔赴黄河边。(“觐”“便道”“甫”各 1分,句意2分)
(1)生人疲敝,当以俭化天下,则国富而兵可用。(5分)
(2)田悦禀命,持节宣慰,称旨,宠赐缯帛,儒生以为荣。(5分)
(1)百姓困苦穷乏,应当用节俭教化天下,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且军队可以任用。
(译出大意给2分;“生人”“疲敝”“化”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田悦接受王命,他拿着符节宣诏安抚,符合皇帝旨意,受到宠爱并赐予丝帛,儒士们认为这很荣耀。(译出大意给2分;“禀命”“宣慰”“称旨”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1)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2)土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土奇意,降诏慰勉
(1)当初,皇帝监管国事的时候,非常怨恨御史舒仲成,到这时想治他的罪。
(语意通顺得2分,译出“监国”“憾”“罪”各得1分)
(2)杨士奇因为年老疾病正在休假,天子恐怕伤了杨士奇的心,颁下诏书宽慰勉励他
(语意通顺得2分,译出“以”“在告”“慰勉”各得1分
隋代文教制度及其影响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它经历了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和五代(公元907—960年)三个时代,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再建和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又由统一而变为分裂割据的过程。
在教育制度上,隋唐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和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完备与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而且由于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第一节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
一、文教政策
(一)隋代的文教政策
隋代国祚虽短,从公元581年杨坚统一南北,建立隋王朝,到公元618年为唐代,只有37年历史,却成功地结束了魏晋以来数百年的分崩离析,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认识到要以儒学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他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十一月的诏书中指出:“朕君临区宇,深思治术,欲使生人从化,以德代刑。”国家以德代刑,以儒学为统治思想,就需要用儒学来教化人民和培养官吏。隋文帝还于开皇三年下《劝学行礼诏》,强调:“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治国立身,非礼不可”,要求全国州县皆置博士习礼,京师国子寺也扩充规模,一时出现儒学繁荣的局面。
隋文帝在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也不排斥。他笃信佛教,多次尊称佛教为“圣教”,并自言:“我兴由佛”,且诏令广立舍利塔,大量刻印佛经,但隋朝佛教并未介入教育领域和左右政治,在隋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还是儒学。隋炀帝对儒学更为热衷,他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七月颁《求贤兴学诏》,强调“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隋炀帝时科举中设明经科,大量收集经书,并创立了经、史、子、集的目录学分类法,对儒家经籍的整理考订,作出一定贡献。可见隋代文教政策表面上看是崇儒尊佛,实际上是以儒学占主导地位。
(二)唐代的文教政策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兴学敕》,申明“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开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训。”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就结交十八学士,亲近儒生。即位后经常与儒臣讨论治国方略。他曾明确表示:“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周、孔之教”,并强调指出:“重学尊儒,兴贤造士,能美风俗,成教化。”
随着崇儒方针的确立,儒家经典也受到重视。唐太宗鉴于经籍文字多讹谬,特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定“五经”,“颁行天下,命学者习焉”。这五经便是《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所修成的定本,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
儒学既已定为治国之本,所以各级官吏的选拔、任命的标准也均以儒学为准。唐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也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唐文宗在位命人刻制石经,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峻工。石经共分十二经(只缺《孟子》,即成为近世流行的十三经)。这些石经成为以后经学研究和学习的范本。经学的再度统一,标志着儒学的统治地位最终确立。
唐代尽管大力尊崇儒学,但也提倡道教、佛教及百家之说。尤其是道教,倍受唐统治者垂青,其地位仅次于儒学,政策上曾以“二教并举”为“不易之制”。《封氏闻见记》说“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故崇道教。”李渊曾奉老子为始祖,因而崇道,曾排定顺序为:道先、儒次、佛三。唐玄宗执政时,利用道教遏制佛教,专设崇玄学,广征道家学者,专门研究道教经典。自此后,道教日趋兴旺。高宗时将道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诏曰:“《道德经》、《孝经》并为上经,贡举皆须兼通。”并设“道举”一科。唐代许多皇帝自己也信佛。建佛寺、造经像,李渊曾为之倡。宪宗时崇佛达到高潮。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佛教教育也由此兴盛。当时每个大寺院都是一个佛学教学和研究的场所。寺内设有“讲堂”,禅师设座讲经。因此,有唐一代、儒、佛、道虽然各有进退,但其文教政策总的说来,就是尊崇儒学,兼重道佛。
(三)五代时期的文教政策
唐末五代群雄割据,社会动乱,中国历史又进入分崩离析、兵连祸结的时期。在短短的53年中,就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同时并立割据的还有吴越、南汉、闽、关、楚、前蜀、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十国。当时战事频仍,社会生活极不安定,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学校不修,历代学制都不完善,在中国教育史上可以说是学校教育最为衰落的时期。
五代时期的文教政策,史籍记载不多。从仅有的一些史料看来,主要还是继承隋唐崇儒的文教政策。
二、教育行政制度
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唐代没有专设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地方教育长官一为长史,统辖州、县官学。长史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主持地方官学学生的考试。另一地方教育长官为司功参军事,其职掌为:”掌官吏考课、假使、选举、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之事。”
关于京师文教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