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陈廷敬简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陈延敬简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陈廷敬简介 清代名士陈廷敬的简介
陈廷敬简介清代名士陈廷敬的简介
清代名士陈廷敬的简介陈廷敬为清代名士,因考取进士入宫为官,曾任经筵讲官,工部、吏部、刑部、户部尚书,与儿子一起编修《康熙字典》,为人正直忠义,所具文学底蕴深厚,著有《午亭文编》等广为流传,在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
陈廷敬画像
1639年,陈廷敬出生在现今的山西省,家中可谓是书香门第,但祖父因屡不中第遂从商。
1658年,十九岁的陈廷敬进京考取进士,授予官职,其本名为陈敬,为与同名中第者区别,朝廷赐名为“廷敬”。
1661年,康熙即位时,陈廷敬因学识丰富官为翰林院学士,负责弘德讲学。
1673年,告假回乡十年的陈廷敬重回官场,于1676年,担任经筵讲官,为康熙讲课。
1684年,陈廷敬为左都御史,兼任户部钱法,提出改制钱币法以杜绝私造钱币现象,免去铜税,便民参与采矿,提升铜产量。朝廷还采纳了他关于杜绝奢靡之风的措施,关于提倡廉洁风气的推行,公开地方赈灾账目,以免损伤百姓利益,贪官盛行。
1685年,陈廷敬提出《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只有推行节俭才能引导清廉之说。同年,弹劾贪官王继文,使风纪得以整顿。次年,任工部尚书。
1688年,陈廷敬亲戚贪污,因而他深觉愧疚辞官回乡探亲,次年重新被起用。
1703年,为吏部尚书,著有《午亭文编》,《三礼指要》等。
1710年,陈廷敬受康熙之命编创《康熙字典》,他为总裁官。
1712年,陈廷敬病重,康熙命太医医治无果,次月病逝,得康熙作诗悼念,享年七十三。
陈廷敬墓地在哪里陈廷敬为清朝大臣,比康熙大十六岁,曾为他老师,为政清廉,《清史稿》对陈廷敬的评价为“清勤”,他对贪官污吏的行为甚是不喜,而且还曾严厉警告家人不得收取他人之礼,为杜绝贪污之事下了很大的功夫。
陈廷敬墓图片
陈廷敬从中了进士入宫为官,可以说是庶出为官,没有任何背景可以依靠,但却经历了长达五十三年的官场生活。还担任《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一职,虽他在世前并没有见到《康熙字典》的出版,但这个字典能完成是有他很大的功劳的。
1712年,对于当时来说高龄陈廷敬老死相位,生前深得康熙帝器重的他不仅率众臣吊祭,亲笔为他写了挽诗,赐予他祭奠典礼,甚是隆重,以表示对陈廷敬的尊敬的缅怀。
陈廷敬的祖坟位于沿阳城县皇城村的静坪山处,山上的一座“紫芸阡”石碑便是祖坟所在之地,而在这个石碑北边,有一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便刻着康熙帝为陈廷敬所写的挽诗了。因此地石碑林立,故陈廷敬墓也被称为“紫芸阡碑林”,而“紫芸阡”这三个字是由陈廷敬的弟弟所书。
而陈廷敬的墓在祭亭通道的东边,坟墓前立有石碑,碑文是由陈廷敬之子所书,据当地村民了解到,陈廷敬是和自己的两位夫人合葬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子孙先后也葬在此墓的周围。因来此地参观的游人较少,故得到很好的保存。
清朝陈廷敬生平介绍陈廷敬原名陈敬,以弱冠之年得科举进士,获朝廷重视。因与同年科考士子顺天通州陈敬同名,顺治赐名廷敬,并授以庶吉士一职委以重用。庶吉士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书,除此以外更是对天子有授业解惑之责,将来有极大的几率入选内阁辅臣,前途无可***。可以说在陈廷敬出任庶吉士一职的同时,就注定了他日后位极人臣的非凡人生。
陈廷敬画像
康熙年间,陈廷敬康熙帝竭力主张推行戒奢靡,尚清廉的政治主张,深得康熙帝赞赏。陈廷敬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维护百姓福祉为己任,清廉官员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其任官期间勇于弹劾各级贪官,拔除朝政存在的毒瘤危患,整肃朝廷风纪,为当时百官表率。正因陈廷敬的大公为民之心,使得康熙帝对其依赖信任至极,在陈廷敬病痛逝世之时,康熙帝更是亲作挽诗以作悼念,并赐谥号文贞。
陈廷敬不仅仅是一名清廉优秀的好官,更是编著了多部书籍和国家典籍史志,其中以《康熙字典》最为著名。《康熙字典》作为古代汉字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其价值不可估量。另外,陈廷敬也很爱写诗,他的诗深获康熙帝欣赏,康熙帝本就是历代皇帝之中算得上懂诗、擅诗的佼佼者。陈廷敬一生可以受到贤明君主的赏识和知心的诗文挚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罢。
清代名士陈廷敬简介是怎样的
陈廷敬简介
?陈廷敬为清代名士,因考取进士入宫为官,曾任经筵讲官,工部、吏部、刑部、户部尚书,与儿子一起编修《康熙字典》,为人正直忠义,所具文学底蕴深厚,著有《午亭文编》等广为流传,在文坛上具有一定影响。
陈廷敬画像
1639年,陈廷敬出生在现今的山西省,家中可谓是书香门第,但祖父因屡不中第遂从商。
1658年,十九岁的陈廷敬进京考取进士,授予官职,其本名为陈敬,为与同名中第者区别,朝廷赐名为“廷敬”。
1661年,康熙即位时,陈廷敬因学识丰富官为翰林院学士,负责弘德讲学。
1673年,告假回乡十年的陈廷敬重回官场,于1676年,担任经筵讲官,为康熙讲课。
1684年,陈廷敬为左都御史,兼任户部钱法,提出改制钱币法以杜绝私造钱币现象,免去铜税,便民参与采矿,提升铜产量。朝廷还采纳了他关于杜绝奢靡之风的措施,关于提倡廉洁风气的推行,公开地方赈灾账目,以免损伤百姓利益,贪官盛行。
1685年,陈廷敬提出《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指出只有推行节俭才能引导清廉之说。同年,弹劾贪官王继文,使风纪得以整顿。次年,任工部尚书。
1688年,陈廷敬亲戚贪污,因而他深觉愧疚辞官回乡探亲,次年重新被起用。
1703年,为吏部尚书,著有《午亭文编》,《三礼指要》等。
1710年,陈廷敬受康熙之命编创《康熙字典》,他为总裁官。
1712年,陈廷敬病重,康熙命太医医治无果,次月病逝,得康熙作诗悼念,享年七十三。
陈廷敬书法陈廷敬是清朝皇帝康熙的老师,也是当朝的宰相,一生为官做出不少贡献,甚有作为,曾任四部尚书,为官数十载,升迁次数达到二十八次,为清朝发展有很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不少显赫功勋。
陈廷敬书法作品《静明子寿序》局部图
陈廷敬不仅政绩卓越,而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书法也很是精通,后人评价陈廷敬的书法笔墨是具有书卷气,字形等十分潇洒的晋人行书,从他的笔法和结构中都能看出陈廷敬的书法是参考前人的综合运用,没有过多创造性。
陈廷敬是清代初文字功底较深的书法家,从他的书法结构来看他综合前人的笔法参考运用,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之人,正是如此他的书法却略显不足的是缺乏创作性。
诗人对他的书法评价如下,陈廷敬是一位杰出的功力型书法家,他没有选择馆阁体的书写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之路,这样的书法风格更有利于他平时的运用,能够快速的批阅和记录大量的文稿,提高他的效率。
《静明子寿序》便是陈廷敬书法的代表性作品,后人评价这个作品,慈宁宫书法笔法可以看出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摒弃无用之处,吸收有利的地方,巧妙的运用以此为己用。这个作品中融合了众家之法,可以呈现出轻松洒脱之感,笔法甚是精熟,可知陈廷敬为书法下过很大的功夫。
陈廷敬张廷玉?陈廷敬和张廷玉均为清朝文臣,深受器重,两人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陈廷敬生平勤于写作,所写诗体清雅醇厚甚得康熙夸赞;张廷玉文思敏捷常能将文谕写的十分有有条理,非一般人能企及,还参与编史之事。
王彪饰演张廷玉剧照
陈廷敬和张廷玉两人最大的相似点便是清正廉洁,忠国爱民,十分抵触贪官污吏,在整顿官吏清楚朝政不良风气上煞费苦心。
陈廷敬认为朝廷官员贪污的源泉是因为奢侈,要使官员能够廉洁必须要让他们养成节俭的良好品质,正是因为奢侈之风的盛行,使得大家竞相攀比,成为一种不良风气,遂贪污、犯法的行为日趋严峻。遂向皇帝提出此谏,得到康熙帝认同,遂行。
张廷玉也是一个十分痛恨贪官污吏之人,虽是个生性宽厚之人,但面对官员却十分严厉,不允许有和差池,更不允许有徇私舞弊的行为。当时他为吏部主管时,得知有张姓官员老奸巨猾,人称“张老虎”,杖权弄势,使好多官员和百姓受到伤害,因此张廷玉不顾众人的阻拦,严厉惩罚“张老虎”,于是张廷玉一时之间被大家称为“伏虎侍郎”。
张廷玉在康熙和雍正时期倍受器重,曾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晚年较为坎坷,欲告病还乡但不被允许,乾隆帝执意挽留,且多次告辞惹怒皇帝,多次被降旨切责,最后病逝于宅中,仍配享太庙,他也是清朝中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怎么评价陈廷敬这个人?陈廷敬是平和时期为官的典范,他自由才华过人,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九岁时便能作诗,十九岁时中举人,二十岁时中进士,开始他为期长达五十多年的从政生活,多大二十八次的升迁,历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等职位,为康熙出谋划策,为国为民。
陈廷敬浮雕
关于陈廷敬的评价,康熙在陈廷敬逝世后对他的挽诗如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所讲述的便是陈廷敬功名之大,文学诗赋精通,康熙对失去这名大臣甚感悲哀之类的。
其中康熙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便是这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康熙帝认为陈廷敬为人宽厚,老成谨慎,不论是处理朝政之事或是文学方面超凡卓越,可见陈廷敬在康熙帝心中所占分量之达。
而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王跃文很好的概括了陈廷敬的一生和品性,在他写陈廷敬这个人物之前,他并没有很大幅度走进公众视野,这部小说使更多人开始了解他。
陈廷敬具有超凡智慧而且精明能干,为政清廉,杜绝贪污,尤其注重举荐贤人,一心为国为民。
张廷敬和陈廷敬是否是一个人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
陈廷敬生平好学,诗、文、乐极备。他与清初散文家汪琬以文体相切磋,与著名诗人王士祯以诗唱和,“皆能得其深处,而面目各不相假”。他写的《晋国》一诗:“晋国强天下,秦兵限域中。兵车千乘合,血气万方同。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以回顾晋国昔时的强盛和山川的险要,歌颂了晋地人民同仇敌忾、保卫家园的爱国精神。
由于陈廷敬很有才华,在任翰林院学士时,曾和掌院学士喇沙里、侍讲学士张英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表扬他们“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康熙曾特赐予他和喇沙里、张英三人貂皮各五十张,表里绸缎各二匹。
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元月,陈廷敬被调任为吏部右侍郎,管理户部钱法。针对存在的问题,陈廷敬于八月上疏:“自古所铸钱币,时轻时重,过不上多长时间就又要重新改铸。现在,百姓最为不便的主要是钱价。过去,一两白银可兑铜钱一千,今则仅兑九百。造成师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私商熔化铜钱为铜,从中渔利。按说,销毁钱币,其罪至重,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长久不能禁止,就因为私商能从中获取厚利。因为一两银子可买铜七斤,如果将一两银子兑成铜钱,则得一千,将这一千铜钱熔化,就得铜八斤十二两,从中获一斤十二两铜价。这些不法商人以此为盈利的捷径,使得市场上铜钱日趋减少。顺治十年时,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原本是为阻止私铸,但结果呢?私铸依旧时常发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增加钱币的重量,而应改重为轻。如果这样,那私铸之风就会不禁自绝。”同时他还指出:“由于近年来产铜之地收税过重,致使铜矿开采寥寥无几。应当减少师税收,让百姓也来开采。开采的人多了,铜的产量自然就会增加。随着铜的增加,铜钱价值也自然会日趋稳定。”
陈廷敬这一上疏,送至朝廷后,康熙很重视这个建议,很快就被采纳,并付诸实行。
同年九月,陈廷敬升任左都御史。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二十四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当时,由于农民赋役苛重,加之水旱灾荒不断,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陈廷敬及时向朝廷反映了一些地区遭灾后的真实情况,并提出豁免钱粮税收的一些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为维护清廷的统治,陈廷敬又上疏说:“总督巡抚的职责在于考察和指导吏员,这样做才能使百姓长期安定下来,并不是让吏员只明察于理事,尽自己的职责就够了。孔子说过: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也。要使百姓不触犯条令,不如先行上之教。行上之教,就要首先师检查总督巡抚。这样巡抚可能会说:‘问题师是在于那些吏员。如果吏员清廉能干,不加派火耗税收,理事时就不会贪赃受贿,也不会搜括百姓,百姓也就不致于因触犯刑法而痛苦。’倘若官吏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可以说是对上有罪。当然,也并不完全是官吏的罪过。上司清廉,则吏员自然不敢贪赃犯法,上司如贪赃不法,吏员虽然也想廉洁,然而却是不大容易办到的。凡是官吏加派火耗,贪赃受贿,搜刮百姓,他每天就忙碌于察言观色,逢迎上司,又哪里有工夫去行上之教呢?百姓看到吏员的所做所为,就会说:‘这样的人还能教导我吗?’管教不听,就用刑法。群吏这样做,是总督巡抚导致他们这样做的。所以,当今首要的是总督巡抚要人选合格。他们要不为利欲所动。自己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吏员也不必整日想着如何曲意逢迎、巴结上司,都留心为民办事。百姓就能够休养生息。”他还建议,应给督抚下一通令,凡保荐州府县官,必须考察他们有没有不法行为。对违犯者严加惩处,这就会起到以一儆百的作用。对于巡持总督的考察,则要看他是不是廉洁奉公,为群吏做出了榜样。
陈廷敬的上疏,被朝廷采纳了,并根据他所提内容,规定了若干条文,下谕实行。
过了一段时间,云南巡抚王继文以军饷为名,动支库银并私自贪污。陈廷敬以其溺职不忠,前后银数赢缩相悬,上疏弹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任工部尚书。同学士徐乾学奏进《鉴古辑览》,康熙认为这本辑览有参阅价值,决定留下来通读。他在工部尚书任内,还纂辑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方略》、《一统志》、《明史》等,陈廷敬并充总裁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调户部,又调吏部。第二年,他的亲戚因贪赃被劾罢,使他身受连累,对他打击较大。之后,他借口父年八十一岁,盼望相守为由,要求解任回乡。清廷答允陈廷敬的请求,免却了他在朝中的职务,但继续担任修书总裁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起用陈廷敬为左都御史,直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第二年,张玉书病逝,陈廷敬独任总裁官。这部大字典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这部字典是在前人《字汇》和《正字通》的基础上增补充实而成的,共收四万七千多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收字最丰富的字典。后来定名为《康熙字典》。虽然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但他为编纂这部字典所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陈廷敬一生著述很多,有《午亭文编》、《尊文阁集》、《河上集》、《杜律诗》、《老姥掌游记》、《三礼指要》、《说岩诗集》等。他的诗风格“清雅醇厚”,很得康熙皇帝的赞赏。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陈廷敬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陈廷敬曾担任过四部尚书,如果放在现代来说的话,就相当于现在的教育、文化部长之类的官职。
陈廷敬简介:
陈廷敬(初名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学者。
陈廷敬为1658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康熙帝重用。他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曾任《康熙字典》总修官,著有《午亭文编》《午亭山人第二集》等作品。他在任时,严禁奢靡,慎选督抚,公开赈灾账目杜绝贪污。曾因牵连进张汧贪污案而辞官,后再被起用。1712年病逝,享年75,谥文贞。
陈廷敬主要成就:
陈廷敬一生编著有多部书籍。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陈廷敬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等。
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康熙王朝陈廷敬简介 是个尽职尽责的好官
康熙王朝陈廷敬
?陈廷敬在历史上是一位尽忠为国为民的忠臣,不畏权势,敢于谏言,痛恨贪官污吏扰乱清正之风,志在为国发展,扫除朝政不良风气,不仅倍受康熙帝器重,甚得民心。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塑造的陈廷敬甚是表现了他的智慧过人之处和忠心之意。
陈斌饰演的陈廷敬剧照
《康熙王朝》讲述的是康熙帝传奇的一生,而其中康熙王朝的核心人物便是一直在康熙身旁辅佐他的权臣陈廷敬,且说陈廷敬在这部电视剧中虽出场次数不多,但却是一个多方面的人才,呈现给人们一种足智多谋,清廉正直的形象。
陈廷敬在《康熙王朝》中,从一开始就坚持自己的理念,善始善终,他为官数十年,并没有落得不好的下场,可见其精明之处,而他也是一心为清朝卖命,出谋划策不在话下,善用人才得心应手。
且说陈廷敬的忠君爱国之处,在《康熙王朝》中,时逢康熙还未亲政,鳌拜欲独占大权,朝廷大臣均不敢吭声,只有陈廷敬一人不畏权势站出来支持康熙。且三藩剥削百姓,因此耗费大量国库,威胁到皇权,深知藩国给百姓和国家带来的危害,但当时只有陈廷敬和另一人赞成康熙帝撤藩的建议,一心为国的陈廷敬只忠于己心。
陈廷敬甚是精明能干,因此能够博得康熙帝的信任,不论是从对抗鳌拜来看还是帮助张廷玉筹措粮草之事或者是赞成攻***郑经之事,均可以见其谋略和果断,因此还被康熙称赞比索额图还多一只眼(索额图因心思缜密素有“三只眼”之称)。
加上陈斌这样一位资深的演员演绎陈廷敬,更是将陈廷敬演的生动形象。
陈廷敬后人陈廷敬为清朝名士,曾为康熙皇帝器重,在官位数十载,严守克己,尽心尽力,深受好评。陈廷敬十分有才华,还对能人十分重视,常举荐有识之士。康熙帝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廷敬逝世时,康熙甚感悲哀,可见其对他的重视。
陈斌饰演的陈廷敬剧照
陈廷敬的妻子是明代政治家王国光之玄孙女,随时间推移,陈廷敬故居本在山西省,他的后人移居至四川省,他们的邻居为郭沫若。
陈恩田乃是大清陈廷敬的后人,是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便以一首《耕田命》出名,加上是翰林学士陈廷敬后人,更是倍受关注,而他一直在国学领域成果卓著,加上很少露脸,致使外界一直认为他是一名八旬老人,却不想是一名少年,少年得志,甚是令人敬佩。
陈恩田的名字还是郭沫若亲自为其而取的,陈恩田的祖父是近代名士陈光美,在70年代的时候,陈光美前往拜访郭沫若,两人说说家乡变化叙叙旧,后谈起让其为自己未出世的孙子(就是陈恩田)起名。
郭沫若便以国之栋梁为其取名,但是却不得陈光美喜爱,因为政治纠纷,争夺名利并非他们所追求的,还不如耕田种地,与世无争,过着太平盛世令人向往,遂郭沫若以“陈霖降露,恩泽于田”之意,取名为“恩田”。陈光美愈觉此名甚有深意,很是喜欢。
陈廷敬故居?陈廷敬为清朝大臣,为人足智多谋,深得康熙重任,为官清廉公正,在政治上多有成就,曾建议改革钱币之法,康熙对此大有赏识。为官长达五十多年,政治贪污,整顿官吏不良之气,为百姓谋取利益是陈廷敬为己任的首要之事。
陈廷敬故居图片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他家族本是书香世家,无奈其祖父屡试不第便改经营从商,而陈廷从小乖巧懂事,喜读诗书,甚有文采,后得以考中进士为官,开始他大挥智慧,尽忠为国的从官时期。
陈廷敬的故居建于1429年,是一座城堡式样的古代官宦家居建筑,其中陈廷敬故居由两个部分组成,内城是明代建筑为陈廷敬故居,占地大一万多平方米,主要有府邸,楼院等建筑。外城则就是陈廷敬的住宅,为清代建筑,大小和内城差不多,主要就是相府、花园、书房等。
内城和外城的完工时期不同的,内城是陈廷敬的长辈所建,而外城主要是陈廷敬主导修建而成,欲1703年方修建而成。
陈廷敬故居保存良好,也得到后人修缮和保护,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5A级的景区,此处也被后人称为“皇城相府”。原名本为“中道庄”,因康熙帝曾两次下榻此处,遂有名“皇城”。皇城相府曾经就1501年至1760年期间,出现数十位贡生,为朝廷和百姓做出不少贡献。
陈廷敬书法陈廷敬是清朝皇帝康熙的老师,也是当朝的宰相,一生为官做出不少贡献,甚有作为,曾任四部尚书,为官数十载,升迁次数达到二十八次,为清朝发展有很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不少显赫功勋。
陈廷敬书法作品《静明子寿序》局部图
陈廷敬不仅政绩卓越,而且才华横溢,擅长诗文,书法也很是精通,后人评价陈廷敬的书法笔墨是具有书卷气,字形等十分潇洒的晋人行书,从他的笔法和结构中都能看出陈廷敬的书法是参考前人的综合运用,没有过多创造性。
陈廷敬是清代初文字功底较深的书法家,从他的书法结构来看他综合前人的笔法参考运用,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融会贯通之人,正是如此他的书法却略显不足的是缺乏创作性。
诗人对他的书法评价如下,陈廷敬是一位杰出的功力型书法家,他没有选择馆阁体的书写风格,而是根据自己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之路,这样的书法风格更有利于他平时的运用,能够快速的批阅和记录大量的文稿,提高他的效率。
《静明子寿序》便是陈廷敬书法的代表性作品,后人评价这个作品,慈宁宫书法笔法可以看出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摒弃无用之处,吸收有利的地方,巧妙的运用以此为己用。这个作品中融合了众家之法,可以呈现出轻松洒脱之感,笔法甚是精熟,可知陈廷敬为书法下过很大的功夫。
怎么评价陈廷敬这个人?陈廷敬是平和时期为官的典范,他自由才华过人,五岁时便开始读书,九岁时便能作诗,十九岁时中举人,二十岁时中进士,开始他为期长达五十多年的从政生活,多大二十八次的升迁,历任工、户、礼、刑四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经筵讲官等职位,为康熙出谋划策,为国为民。
陈廷敬浮雕
关于陈廷敬的评价,康熙在陈廷敬逝世后对他的挽诗如下:“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所讲述的便是陈廷敬功名之大,文学诗赋精通,康熙对失去这名大臣甚感悲哀之类的。
其中康熙帝对陈廷敬更广为人知的评价便是这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康熙帝认为陈廷敬为人宽厚,老成谨慎,不论是处理朝政之事或是文学方面超凡卓越,可见陈廷敬在康熙帝心中所占分量之达。
而王跃文在《大清相国》中对陈廷敬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王跃文很好的概括了陈廷敬的一生和品性,在他写陈廷敬这个人物之前,他并没有很大幅度走进公众视野,这部小说使更多人开始了解他。
陈廷敬具有超凡智慧而且精明能干,为政清廉,杜绝贪污,尤其注重举荐贤人,一心为国为民。
关于陈廷敬简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