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李绅简介和李绅是干什么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李绅的生平简介及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绅( 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现存《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悯农二首
李绅
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诗鉴赏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诗人年轻时的作品。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恐怕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象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呢?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恐怕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吧。
悯农诗人李绅简介 李绅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绅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和诗人,祖籍亳州谯县人氏。李绅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有才学。
二十七岁的时候,李绅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有一年他回故乡探访亲友,正好与他同榜进士的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过亳州与李绅撞上。
两人是好友,既然如此巧合,自然要约一波。聚会的时候,两人登上观稼台,一时心潮起伏。李逢吉先感叹一番,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李逢吉满心想的是若是官路升迁,像是登台这么简单就好了。李绅却被田野立农夫顶着***的阳光锄地感动,因此感叹: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因为这首诗,李绅成为著名的悯农诗人。而这首诗到了今天,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旨在让大家知道耕种的艰辛,从而学会节俭。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光盘行动发起的时候,想必各大高校都曾挂过写有《悯农》的横幅。但是讽刺的是,这位留下诗句,劝导大家珍惜农民劳动果实的李绅,却成为了暴官。
《云溪友议》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经常到李元将的家中做客。李元将比李绅年长,因此李绅称其为“叔叔”。但是等到李绅发迹过后,就颠倒过来了。
李元将想要巴结李绅,因此主动降低身份,与李绅兄弟相称。李绅并不满意,一直等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高兴。
李绅为官严酷,有一次家仆和市民发生冲突。李绅竟然不管是非,直接下令将家仆和市民都抓了起来,处以极刑。因为为官酷暴,所以当地老百姓都很怕李绅。甚至有些百姓偷偷渡过淮河,逃往他地。
李绅晚年之时,经手一件大案“吴湘案”。这件案子,是李绅一身最大的污点。李绅七十四岁的时候,出任淮南节度使。当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不仅贪污公款,而且还强娶民女。
李绅接到报案之后,马上就将吴湘抓入监狱,判处死刑。古代死刑虽然是地方官判决,但是却要上报京都备案审核。案件上报朝廷之后,谏官发现其中应该还有冤情,所以就派下御史崔元藻复查。
崔元藻调查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强娶一事,而吴湘虽然贪污,但是款项却并不多,所以罪不至死。但是李绅却根本不管,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大中元年,吴湘案被***。李绅当时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仍然被追究责任。朝廷对李绅作出“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另外,传说李绅非常喜欢吃鸡,尤好鸡舌。每次吃一盘鸡舌,后院都会斩杀很多鸡。他生活奢侈,一餐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与他当初写“悯农”之时的初心完全相背离。
锄禾日当午的全诗的作者李绅简历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李绅的简介
1、李绅是唐朝诗人。
2、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
3、出身赵郡李氏南祖。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4、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李绅简介 李绅介绍
1、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
2、出身赵郡李氏南祖。李绅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唐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关于本次李绅简介和李绅是干什么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