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丑角脸谱,以及京剧丑角介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什么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三花脸或小花脸。
丑角脸:无丑不成戏,丑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包括文丑和武丑,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武丑又称开口跳。文丑分为官文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和彩旦,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征。
丑角的脸谱: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史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
如腰子型粉脸、圆形粉脸、枣核型粉脸、筝型粉脸、元宝型粉脸、丑老脸、丑破脸以及碎脸、揉脸和象形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丑角大概划分分为如下几种:
1、文丑以做工为主。
2、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
3、彩旦扮演女性丑角角色,一般如媒婆、仆妇一类的人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脸谱
京剧脸谱的丑角脸或小妖脸的介绍
1、丑角脸:在长期的戏曲发展史上.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不同和差异,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
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丑,脸部中央用白粉勾画—幅“豆腐块儿”型的白粉脸。因此观众一看见这块“豆腐块儿”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丑角。
2、小妖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小妖脸是其中的一种。
扩展资料: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的说法,脸谱起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物,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
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小妖脸
百度百科--丑角脸
京剧的丑角脸谱有哪些谱式
丑角脸谱的谱式较少,主要有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以脸谱形似豆腐块、腰子、枣核而命名。此外,还有把动物形象图案化的象形脸,如孙悟空的猴子脸。
丑角脸谱简介(京剧丑角的代表人物)
丑角脸谱是京剧中最主要的行当之一,而且丑角也要分成是文丑和武丑,或者是又叫做三花脸或者是小花脸。小丑的扮演最最大的特点就是涂抹在鼻梁中间的白色,用这种漫画的手法表现出来人物的戏剧特征。
文丑是锥子脸,化妆的妆容是白斑比较圆的,这样整个人物的造型就比较的和谐一点了。要注意在嘴角好有两个小白点,也是丑到了一种极致。武丑脸谱的造型,中间白斑偏向于方正一点,这是因为演员的脸型偏圆一点。化妆的技巧也是化妆的一个约定形成的规矩。
丑角脸谱的来源,有说是来源于唐玄宗,也有说是来自武大郎。这两个版本的说法,都是有鼻梁白斑的共同点,所以从这个出处来讲的话,也是比较可信的。不管怎么样,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了戏曲中重要的部分之一。丑角脸谱的化妆也是有讲究的,根据人物的一个身份、年龄、身份等等不同的差异,化妆的特点和要求也是有一整套完整的脸谱的。其中最经典的还是方巾丑,中间勾勒出来一幅豆腐块的白粉脸。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
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脸谱是“三花脸”或“小花脸”
丑角脸:又名“三花脸”或“小花脸”,特点是在鼻梁中心抹一个白色“豆腐块”,用漫画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喜剧特徵。
其余还有:
整脸:一种颜色为主色,以夸张肤色,再勾画出眉眼鼻口和细致的面部肌肉纹细。
三块瓦脸:又称“三块窝脸”,是在整脸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眉、眼、鼻的画片,用线条勾出两块眉,一块鼻窝,所以称“三块瓦脸”。其中又再分“正三块瓦”“尖三块瓦”“花三块瓦”“老三块瓦”等。
十字门脸:由三块瓦脸发展出来,特点是将三色缩小为一个色条,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用这色条象徵人物性格。主色条和眼窝构成一个“十”字,故名“十字门脸”,又分“花十字门”、“老十字门”。
六分脸:特点是将脑门的主色缩为一个色条,夸大眉形,白眉形占十分之四,主色占十分之六。“六分脸”也称“老脸”。
碎花脸:由“花三块瓦脸”演变而来,保留主色,其他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丰富,构图多样和线条细碎,故称“碎花脸”。
歪脸:主要用来夸张帮凶打手们的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特点是勾法不对称,给人以歪斜之感。
僧脸:“僧脸”又名“和尚脸”。特征是腰子眼窝花鼻窝花嘴岔,脑门勾一个舍利珠圆光或九个点,表示佛门受戒。
太监脸:专用来表现擅权害人的宦官,色彩只有红白两种,形式近似“整脸”与“三块瓦脸”,只是夸张太监的特点;脑门勾个圆光,以示其阉割净身,自诩为佛门弟子。脑门和两颊的胖纹,表现出养尊处优脑满肠肥的神态。
元宝脸:脑门和脸膛的色彩不一,其形如元宝,故称“元宝脸”。分“普通元宝脸”、“倒元宝脸”、“花元宝脸”三种。
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神仙脸:由“整脸”“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构图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小妖脸:“小妖脸”表现的是神话戏中的天将小妖等角色。这两种脸谱又名“随意脸”。
英雄脸:“英雄脸”不是指杰出人物的脸,而是指扮演拳棒教师和参与武打的打手的脸。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