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韩非子五蠹怎么读,以及韩非子五蠹怎么读南辕北辙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读音是什么
五蠹读音是wǔ dù,wǔ声母d,韵母:u,声调:第三型返声,dù,声母d,韵母:u,声调:第四声。五蠹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
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五蠹主要内容
《五蠹》文章标题的意思就是国家培租颂的五种蛀虫。在配郑这篇文里韩非揭示了古今社会变迁情况,阐明法治思想合乎当时的时代要求。如果用现代化的语言为这篇文起一个标题的话,那应该是:论地主阶级专政的对象。国家要想强大,就要对以下这五种人实行专政,加以驱逐。
儒者:儒家学派的人,用文辞扰乱法纪,蛊惑君主和世人。
纵横家:言谈者,在国与国之间搞外交,花言巧语、搬弄是非,轻易挑起战争。国家不能靠外交强大,要靠修内政强大。
游侠:剑士、刺客,聚集党徒,效力于贵族,触犯法令。
患御者:害怕服兵役的青壮年,为逃兵役投奔权臣贵族门下。
不法商工之民:制造残次商品,卖给辛苦耕种的农民来获取巨大利益。
韩非子五蠹怎么读拼音
韩非子五蠹的读音为hán、fēi、zǐ、wǔ、dù。
五蠹是指当时危害社会、蛀食国家的五种人,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五蠹是散文篇名,局消载于《韩非粗胡子》。
五蠹的解释:
1、学者
韩非子说的学者,不是泛指饱学之士,而属于狭义概念,特指那些墨守儒家思想,以仁政或陈腐干政的死板儒士。
2、言谈者
言谈者指古代说客,美其名曰纵横家。韩非子认为,这些人凭一张破嘴以外交家名义为己牟利。
3、带剑者
是指不受朝堂管制的侠客,他们常提着剑四处游走吹牛,所谓游侠。韩非子认为,带剑者自我标榜侠义精神,实际上我行我素,以己为法,浪荡世间,不受治于法。
4、患御者
泛指那些为逃避征兵而流亡的人,他们或逃到他国,或为门客和幕僚,依附士大夫或贵族阶层。
5、工商之民
指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群体。韩非子认为,这些群体都属不务正业的人。商工之民不从事农业耕种,以业务便利囤积居奇,压榨老百姓从中牟取私利,于国于民无益。
韩非子文学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桐凳知。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读什么音
读音如下:
拼音:dù
笔画:24
释义:蛀蚀器物的虫子:~虫。木~。书~。~鱼;蛀蚀:流水不腐,户枢不~。~蛀。~害。~弊(弊病,弊端)。
常用词语赏析:
1、蠹鱼
拼音:dù yú
释义:亦作“蠧鱼”。虫名。即蟫。又称衣鱼。蛀蚀书籍衣服。体小,有银白色细鳞,尾分二歧,形稍如鱼,故名。
2、蠹悉则虫
拼音凳李:dù chóng
释义:蛀蚀树睁粗棚木、器物的虫子,比喻从内部损害集体的坏人。
3、禄蠹
拼音:lù dù
释义:窃食俸禄的蛀虫。喻指贪求官位俸禄的人。《红楼梦》第十九回:“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外号儿,叫人家‘禄蠹’。”
韩非子五什么最后一个字怎么读
五蠹-韩非子
韩非子的文章,五蠹( d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
(一)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
(二)言谈者(指纵横家),
(三)带剑者(指游侠),
(四宴仿)患春祥悉扒乎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五)工商之民。
韩非曰:“此五者,邦之蠹也。”蠹,蛀虫。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音及翻译
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李坦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赏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法治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一观点,认为实际的权势比形式的仁义更有效力,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
作者首先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不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核扰知,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批驳儒家学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张,作为其改消改革的理论依据。
还用了举例论证法和分析论证法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创造之功而被推举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之世汤、武因征伐桀、纣之功而称王这样的历史事实,论证出“为新圣笑矣”的原因和结果,这就推论出当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从而得出本段的论点:“不期修古”。然后用比喻论证法加以论证。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