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问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是什么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天下兴亡实质是资源重新整合和重新分配的过程。任何过程都得花费时间和浪费资源。而百姓是资源的创造者,浪费的资源是从资源创造者的手中取来的或抢劫的。无论何种方式,百姓都是资源失去者。当然苦的永远是百姓。
故有诗词写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古来如此。百姓如蝼蚁,大象打架,踩死的是蚂蚁。所以,百姓不愿见兴亡更替事。
“天下兴亡,百姓皆苦”是对的
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这八种苦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只是在国家衰退,连年战乱时表现的更明显一些,即使是和平年代,国家兴盛时期也无法避免。
其深层原因是贪欲过多,求这求那,有话古话叫欲壑难填,你已经占有够多了,还是不满足,之所以觉得苦,是现实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而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心态平和,知足常乐,就没有苦。
国家不论兴盛和衰败百姓都是苦难,兴盛是百姓的努力,哀败也靠百姓拼搏,种之这句话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就显得有点片面了,兴盛百姓苦中有甜,衰落了百姓苦上加苦,比如战争百姓即要付出生命又要岀力作出无私的奉献,所以要和平,从不轻易言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怎样理解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忧民的思想。感慨天下不论是兴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作者借古讽今,讽刺元朝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一句诗,出自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释义:如果天下安定,统治阶级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会受苦。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
扩展资料: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
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全诗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潼关怀古》韵味沉郁,色彩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句子的出处是什么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
原词: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诗歌赏析
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这首曲是作者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关名,在今陕西东部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是进入古都长安的门户。
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过往之人的怀古之情。“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这首小令通过凭吊潼关古迹,追忆历史,阐发议论,深刻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怎样改朝换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只有深重的灾难。由此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鞭挞。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那篇文章
出自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全诗如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如下: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
《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坡羊·潼关怀古
关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