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犹唱后庭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隔岸犹唱夜庭花全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诗句“隔岸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指的是什么
这句诗句中的“后庭花”其实指的是一首名为《玉树后庭花》的歌曲。后庭花原本是一种植物,生长于江南一带,多被种植于庭院之中。这种植物开花时既有白色也有红色,其中白色后庭花在盛开时会使树冠远远望去就如白玉一般,所以人们又称呼它为“玉树后庭花”。南朝时期有人围绕后庭花创作了一首诗歌,该诗歌的名字便就是《玉树后庭花》。
唐朝诗人杜牧之所以会在《泊秦淮》这首诗中写道“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原因在于《玉树后庭花》是极具代表性的亡国之音。而杜牧当时所处的唐朝统治日渐腐败,内外危机四伏,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只顾享乐,金陵秦淮河边上更是日夜笙歌。所以有一日夜晚杜牧夜游秦淮河时耳中听着靡靡之音,眼中尽是达官显贵纵情声色的场景,故而对唐朝的未来倍感担忧。于是他最后有感而发地写下了《泊秦淮》。
《玉树后庭花》这首曲子之所以会变成亡国之音的代表,其中缘由要从南朝陈的陈叔宝说起。陈叔宝登基之后不问政事只一味沉迷于享乐,南朝陈的统治也因此快速衰败。当时杨坚建立的隋朝正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而志在天下的杨坚也是在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决定渡江攻打南朝陈。可以说,当时的南朝陈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下。
但是即便如此,陈叔宝依旧只顾享乐,甚至于后来隋军逼近都城城下之时陈叔宝也还在与后宫嫔妃玩乐。酷爱艳词的陈叔宝还曾将《玉树后庭花》改词,然后命令宫女按照新词进行演唱。待隋军攻进南朝陈宫中之后,一直只顾玩乐的陈叔宝才惊觉大事不妙,于是急忙带着张丽华、孔贵嫔二人躲进枯井之中。但是最后他们三人还是被隋军擒获,南朝陈也宣告灭亡。自这之后,《玉树后庭花》便被视为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的意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正字是“江”字)犹唱后庭花”的意思是: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其中: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扩展资料1、诗句原文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3、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4、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隔岸犹唱后庭花,全诗,还有表达的是什么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这诗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隔岸犹唱后庭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句是杜牧的《泊秦淮》应该是“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